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出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出塞

出塞

乐府歌曲名。《横吹曲》之一。汉武帝时李延年根据西域乐曲改制,声调雄壮。现存歌辞都是南北朝以来文人所作,多反映边塞征战生活,尤以唐杜甫所作《前出塞》九首和《后出塞》五首为著名。又词牌名,即《谒金门》。

☚ 横吹曲   入塞 ☛

出塞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七绝。唐王昌龄作。诗歌慨叹飞将军李广谢世,以至士卒长年疲于戍边。起句发兴高远,意境雄浑苍茫,感慨深沉,发人深思。明李攀龙曾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 登鹤雀楼   辋川集 ☛
出塞

出塞

即《谒金门》。宋李石有词名《出塞》,见《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四。《出塞》本为汉横吹曲名,《晋书·乐志》谓李延年造,今传唐人辞,大都吟咏关塞风光或边境战事。李石此词乃写闺怨。

☚ 永遇乐   圣无忧 ☛
出塞

出塞

❶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二一《横吹曲辞·汉横吹曲》。该书引《晋书·乐志》曰:“《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而《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根据《西京杂记》卷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指出“高帝时已有之,疑不起于延年也”。现在一般认为其曲为汉武帝时李延年据西域乐曲改制而成。今存歌辞多为南北朝以来文人所作,内容写边塞征战生活,其中以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之一最为著名。唐人乐府中之《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亦由《出塞》演变而来,杜甫《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李白《塞下曲》六首,卢纶《塞下曲》六首,李益《塞下曲》为其中的优秀作品。
❷唐诗篇名。七绝。王昌龄作,见《全唐诗》卷一四三。诗题又作《塞上行》、《塞上曲》、《从军行》。共二首,以第一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为著名。此诗批判边帅不得其人,致使征战不息,士兵久戍未归。清沈德潜评云:“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说诗晬语》)其首句抓住边塞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明月”、“关”,冠之以征战频繁的朝代名“秦”、“汉”,且以互文见义手法出之,精炼含蓄,发兴高远,向为人所传诵。后两句波折顿挫而又意脉贯通,承转亦佳。末句斩绝明快,收结高亢有力。全诗雄浑中见悲壮,激昂中透苍凉,为唐代边塞诗名作。清施补华称该诗“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岘傭说诗》)。明李攀龙推之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见沈德潜《说诗晬语》)。杨慎则认为“此诗可入神品”(《升庵诗话》卷二)。

☚ 长干曲   入塞 ☛

出塞

 

[唐]马戴


 金甲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砍胡兵缺宝刀。

 《出塞》是汉乐府《横吹曲》旧题。马戴这首乐府诗,以热烈激昂的情调,歌颂边将勇猛杀敌的英武气概。
 “金甲连环束战袍”,表面上看是写战袍,实则是从装束中间揭透出边将的飒爽英姿。从装束中写人,是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就乐府诗而论,更是“乐府家数”。“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写的是罗敷的美貌; “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写的是胡姬的绝色;至于“新妇起严妆”那一大段装束的铺陈,更是活画出了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这首诗开篇以浓重之笔写边将金甲连环,束札整齐,引人联想起“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威武形象,雄姿英发的边将也就活现在读者的意象之中了。
 “马头冲雪度临洮”。看似写马,实则写人。这也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间接描写手法。 《陌上桑》中“五马立踟蹰”,写的是太守对罗敷美色的觊觎; “黄门飞鞍不动尘”,写的是下人为主子紧张忙碌的状况; “后来鞍马何逡巡”,写的是杨国忠那种大模大样,目空一切的娇横姿态;至于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回鸾马嵬坡时的心情,自居易的传神之笔也是通过写马来体现的: “君臣相顾泪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此诗中写马,诗人提炼了一个“冲”字,既“冲”且“度”,两个动词的速用,造成一种栩栩如生的动势,马上将军奋勇前进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砍胡兵缺宝刀”。从诗的气势上看, “卷旗夜劫单于帐”算一衬句,此处一垫,为下文储满了蓄势。然而,即使在这一衬句中,也有深厚的意蕴。“卷旗夜劫”,可见这一军事行动的诡密,气氛之紧张。这一环境氛围的烘托,透示了边将的决心和行动之果敢, “乱砍胡兵缺宝刀”。锋利的宝刀在拼杀中以至“缺”了刃口,战斗之激烈,杀敌之众多,一往无前,所向披靡,一切一切,均在“缺宝刀”三字中包容无遗了。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成功地运用了间接描写的艺术手法。诗人对这位边将的形象,从装束上写,从坐骑写,从气氛烘托中写,从手中武器上去写,总之都属于间接描写。而边将的正面形象究属怎样?多高多低?是胖是瘦?是黑是白?诗人没有一笔涉及。然而其中自有妙处。妙就妙在它给读者的艺术想像力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调动起读者的形象记忆与情绪记忆,以“再创造”的能动性去开掘作品的审美潜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它是既符合创造规律,也符合欣赏情趣的。

历代诗词精品之《出塞》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乐府《横吹曲辞》旧题,原作二首,此其一。此诗一起即十分精警——“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与“关”这两个意象中都积淀有戍卒乡愁的意绪,与下文“万里长征人未还”相照应,包含多少征夫思妇之泪!而首句将明月与关分属秦、汉,是互文手法,意即明月还是秦汉时那轮明月,关也还是秦汉时的故关,言下意味就十分丰富了。一方面可见征夫思妇之悲自古而然,其意味恰是李白《战城南》所谓:“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犹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所谓“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包容了秦汉直至李唐,不知有多少征戍者沿着祁连山下的这条古道有去无还!另一方面,在这明月照临下的雄关,自秦汉以来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保家卫国的活剧:秦始皇曾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代霍去病深捣敌巢,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李广为右北平太守,被匈奴号称“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边塞也曾有过相对安定的时候。
 前两句的意蕴如此丰富,蓄势十分充足,后二句也就水到渠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沈德潜解道:“盖言劳师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故也;得飞将军则边烽自息,即高常侍《燕歌行》推重‘自今犹忆李将军’也。”解极是,然此诗虽与《燕歌行》具有同样思想内容,写法则蕴藉空灵,特别是前二句无字处皆具意也。
 诗中“龙城”二字,曾引起注家议论纷纷,或以为“龙城”(在今蒙古国境内)是匈奴大会祭天之所(据《汉书》),而右北平唐时为北治卢龙县有卢龙军,故应作“卢城”,但旧本难改,至今绝大多数读者于“龙城”。地名“龙城”者本不止一处,从道理上讲,“卢龙城”也可简作“龙城”;又李广为陇西成纪人,《史记》载成纪于汉文帝十五年有黄龙现,以此也可称成纪为“龙城”;从感情上讲,‘龙城飞将”自唐以来早为读者接受,深入人心,不可更改;从辞采而言,“龙城”何等神气,“卢城”则平淡无奇。

历代诗词精品之《出塞》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出塞

 

方维仪


 辞家万里戍,关路隔风烟。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倚赖君王福,何时唱凯还?

 
 历来的边塞诗在内容上多写边塞战争的艰苦,边地的苦寒,和士卒久戍思乡的情绪。但很少有将边塞征战之苦和封建国家内政的腐败联系起来,作深入观察,从而暴露士卒苦难的根源的。而明末女诗人方维仪的这首《出塞》,正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在明人边塞诗中,应当刮目相看。
 “辞家万里戍,关路隔风烟”,是说士卒们离乡背井,不远万里来边地戍守,十分辛苦。就诗句而言,这是边塞诗中所习见的。紧接两句则颇为独到:“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赋税太重,本是内地情况,一般边塞诗都不曾提到过。方维仪却指出它与军饷的关系,国家课税很重,而老百姓却交不出多的军粮。一句诗就反映了明末社会民生凋弊,国用匮乏,而危及边防的严峻现实。古代在军粮无着的情况下,常常实行屯田的办法,即通过军垦使部队自给。但处在荒漠的边疆,即使耕作,也没有成。不仅因为土地贫瘠,还因为处在火线,所以边荒不种田,这是士卒面临的第二重困境。
 “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这是诗中的警策之句。上句承“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而言,士卒面对强敌,而军饷不足,那还不只有死路一条吗!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贪官污吏们还在向人民大肆搜刮钱财。一个“尚”字,表示出对“贪吏”丧尽天良的轻蔑和憎恶,而“小兵知有死”的另一重涵义,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身当恩遇常轻敌”(高适),即为国捐躯,“小兵”是在所不辞的,一“知”字写出了普通士卒的良知,但令人痛心的是,一面是严肃的牺牲,一面则是荒淫与无耻“贪吏尚求钱”!这种鲜明对比,直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边塞诗名句媲美,而这里的比较远远超出了军中的范畴,从而具有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
 读者深入理解了“小兵知有死”一句的涵义,末二句的潜台词也就不难发掘了。“倚赖君王福,何时唱凯还?”使人联想到王昌龄“表请回军收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之句。这不仅是一般意义的久戍思归,而还包含着对上层统治集团的失望。即《燕歌行》所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士卒们是不无怨意地说:托皇帝老子的福吧,那年让我们班师“凯旋”算了。言下之意是国事如此,边防岂可为乎!这种味外味,使诗句显得更加浑含厚重。
 在历代女作家的诗中,能表现如此博大的忧国优民思想情怀的作品并不多见,沈德潜评道:“如读杜老伤时之作。闺阁中乃有此人!”(《明诗别裁》)这是相当准确的一个辨味,无论就此诗字句的锤炼,语言的精纯,措意的深厚,表情的沉著,言情的顿挫而言,它都神似杜甫的伤时念乱的五律。

诗词作品《出塞》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乐府旧题,属于《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据传,此曲系汉武帝时,李延年据西域乐曲改制而成,声调雄壮。曲已亡,存有歌辞,都是南北朝以来文人作品。唐人乐府中,除《出塞》之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和《塞下曲》等题,均从这一曲调演变而来。
 《出塞》旧题,内容多写将士的边塞生活。这类诗大都含有非战意味。王昌龄依此旧题,写了二首诗,此为第一首。这首诗,秉承传统题意,借士兵思归而嗟叹久戍不返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关心国家、同情士兵,渴望边将任用得人和平息边患的迫切愿望。因此,它是一首具有讽刺性的“非战诗”。


 * * * *


 从诗体上看,这首诗是利用乐府旧题写成了唐近体诗的七绝。它是边塞诗中的“神品”,向来为人们所赞颂。究竟“神”在何处,为什么久经传诵而不衰?待细读了作品之后去分析、去体会。
 先看首句,实写边关夜景,即“关城夜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是说,自秦以来,就筑城防“胡”,边疆一直不宁,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战士戍守,自秦至唐,千百年来就是如此。这就表明了边境多事,战氛难靖的历史现象,也显出当时边地的荒凉和士兵的艰辛。
 这里需注意的对秦月、汉关,两词的理解。在各通行注本中,对此歧见较多,至少有四说:一是“割裂”说,“诗言秦时明月,仍照沙场;汉时雄关犹横绝于塞”;二是“合指”说,“秦汉在字面上分属‘月’和‘关’,但在意义上是合指的”;三是“互文见义”说,认为“言秦言汉,文义错举互见,并非专属”;四是“有今不如古之叹”。认为“此地在汉是关塞,明月犹是秦时,时代虽变,形势也非从前可比,有今不如古之叹”。
 对于这种种异说,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不能用散文观点去看待诗歌语言,不能把它们理解为:“明月是秦时的”,“关城是汉时的”。如果把这句诗作如此机械的理解,那就有悖于事理。难道在汉代就没有明月?于秦时就无关城? 因此,我认为唯一正确的认识是,把秦与汉、明月与关城,看成是互文,“错举见义,并非专属”(朱编“读本”的见解)。这是当诗人从明月临照苍莽沙漠中的关城,伴着士兵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夜晚时的情景而引起诗情时,选出他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因此,我们解诗,千万不可拘泥于一般的散文说法。其实,将词序调换成“汉时明月秦时关”,也未尝不可。
 不过,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明月”与“关城”这些景物,却是十分重要的,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既是边卒眼前景物,同他们的生活和心情息息相关。同时,还由于明月与关城是早已存在的现象,过去、现在、将来,此情此景都将存在。这样,就使诗人便于“对景生情,抚今追昔”,为诗歌下文作好必要的铺垫。
 且看次句,明写征夫怨情,即“思归怨情”——
 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首句的继续,发展了诗意与诗情,且又使首句所写景物蕴含的丰富内容得以更好显示。因为征夫离乡背井,万里迢迢,远戍边关,久不归家,面对“关城夜月”,难以抑制心头怨忿。当然,也很自然地由此遭遇联想到民族家国的命运。首句写景就是为次句抒情服务的,其目的就是要达到“抚今追昔”的艺术效果:边境多事,今昔略同;边卒艰辛,素来如此。
 这句“万里长征”,对后来诗人影响至大。稍后的李白在自己的《战城南》一诗中,就曾多处出现了类似的诗句,如:“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等等,可见影响之深广。
 历来边事之多,今昔略同。然而,今昔所任之边将,却大有异处,国家、民族的命运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下边续写的两句诗所申明的主要思想。
 再看三、四两句,即明忆昔,暗讽今,即“讽不露,微而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注者对此解释纷纭,有四说: ①指匈奴龙城; ②误 “卢城” 为龙城; ③未必实指,只是沿用乐府旧辞而已; ④指古北平治所龙城。
 从此诗的整个内涵和 “龙城飞将” 合为一词来看,应以第四说为是。因为此诗最后两句是点化了 “汉李广威震匈奴” 之典入诗,字面上的意思是说——
 只要有汉代李广那样的英勇善战、体恤士兵的 “飞将军” 在,边境烽火即可平息,久戍边地的士兵就可以归家团聚,过着和平生活了。
 但是,事实上现在是唐代而不是汉代,边关守将也不是“飞将军”,而是无能家伙,不能击溃和威慑进犯的敌人,胡马常常轻而易举地度过阴山来侵犯。阴山,在今内蒙境内的一座山脉。它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全区,同西兴安岭相接。汉时,匈奴常从此处出动,向中原进犯。
 这是一种以想象境界来反映良好愿望的表现方法,也是一种“明忆昔,暗讽今” 的讽诫诗的艺术手段。这种讽刺,是一种 “微而显”、“婉而成章” 的含蓄的讽刺。因此,我们说,王昌龄这首《出塞》,倒是一首地道的讽诫诗佳作,也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非战之边塞诗。


 * * * *


 对于王昌龄这首诗,历来的诗评家都很赞赏。有的说它是唐诗中的 “神品”; 也有的如明人李攀龙认为: “唐人诗句当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为压卷”(见王世贞 《艺苑巵言》 卷四》)。总之,它是口碑甚好的佳篇。那么,它究竟“佳” 在哪里? “神” 于何处呢?
 我看,最主要的表现,可用两句话概括,即: 体小量大; 精湛深婉。
 先说,体小量大

 此诗之体虽小,四句话,二十八字,可是,其含蕴的内容,却十分丰赡,而且情深意隽。比如——
 它既揭示了持续千载的 “边境多事” 的历史现象,又表现了百姓 “万里长征” 的痛苦生涯。
 它从正面赞颂了古代(汉代) 英雄人物,又从反面(或侧面) 写出了当时唐将的腐败无能。
 它还把明月关城和征人,以及龙城、阴山等常见事物加以典型化,使今与昔、自然与社会,以及个人苦乐与国家命运联结了起来,且十分自然,了无痕迹。
 这样,这首小诗的容量就大大扩展了,给人以深厚丰硕的感觉。此其一也。
 再说,精湛深婉

 具有大容量的小诗,如果没有精湛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技巧,是难以成功的。这首诗,在语言措辞上,是精到含蓄的; 在构思立意上,是奇巧深刻的。它的艺术表达方法,除了通常的“即景生情” 之外,而诗的题旨,主要是通过“以想象反映意愿” 的乖巧手段来体现和突出的。试看它的具体做法——
 通过“以正斥反” 的反衬手法,以想象中的美妙(如希望“飞将军” 再现) 反衬现实中的缺陷。
 通过“但使……不教” 的假设之因果句式,表达自己的赞赏之意,充满了对古代良将的景仰之情。
 通过士兵的委婉陈辞,使诗篇的前半首的“抚今追昔”,很自然地、毫无斧痕地过渡过后半首的“忆昔讽今”,从而表达了渴求和平的愿望,使自己的诗篇完成了非战的要求。但是,这种“非战” 手法是十分高超的。它不同于一般那种不顾战争性质、单纯(或片面) 反对战争的非战作品。在这一点上,这首诗正体现了唐代边塞诗派在对待战争上的某种科学态度,即按战争的正义与否而加以区别对待。待我们读了高适、岑参等的边塞诗之后,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至于,此诗为什么能做到 “体小量大” 和“构思深婉” 呢?
 这是因为这首诗有了 “发兴高远” 的首句来统摄全篇。原来,此诗之主旨是平凡的,摄入诗中的悲剧事件也是平凡的,诗人反映人们的愿望也是平凡的,甚至本诗的两个关键词: “月” 与 “关”,也是乐府诗中常见的物象。但是,随着首句的 “秦”、“汉” 两个时间限定词 (它们原为名词,此含有时间副词之意) 的运用,就甚为奇巧地显出了极不平凡的含义。往往是这样的,看似平凡的字词,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场合,它就会具有不平凡的艺术效果,此诗就是典范。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出塞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昌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
诗词简介:
诗歌。作者王昌龄。选自《王昌龄集》。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边塞诗,曾被后世人称为“压卷之作”和“神品”。此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互文见义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以虚写边塞和内地的遥远距离来突出空间的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同时,也暗含着对唐玄宗后期劳师远征的黩武战争的批评。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了。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本诗寓情于景,意境雄浑,由古及今;结尾含蓄深沉,格调高亢,由今及古。整首诗韵律铿锵,语言精练,风格悲壮,是充满爱国精神的杰出诗篇。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 chū sāi 》 
    《 出 塞 》 
    .[ tánɡ ]. wánɡ chānɡ línɡ.
    .[ 唐 ]. 王 昌 龄 .
    qín shí mínɡ yuè hàn shí ɡuān , wàn lǐ chánɡ zhēnɡ rén wèi hái 。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 
    dàn shǐ lónɡ chénɡ fēi jiānɡ zài , bù jiā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 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 阴山。
     
     
    【译文】

    历史的见证,是那年年代代长明的秦月不倒的汉关;
    阅尽了千年烽火、万里长征、无数征人有去无还。
    倘若能任用卫青李广那样威震敌胆的名将,
    则敌人便不敢轻举妄动、胡马就无法越过阴山。
     
  •  
    ①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
     
    ②这两句是说:这明亮的月光仍和秦时汉时一样照着关塞,这漫长的边境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③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他曾任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屡次挫败匈奴入侵,人称“飞将军”。这里用来代指英勇机智的将领。
     
    ④胡马:指侵扰内地的敌军。胡:古代汉族人对西北游牧民族的通称。阴山:横贯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山脉,汉代凭借这道天然屏障来抵御匈奴南侵。
     
  • 【集评】 明·杨慎:“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升庵诗话》卷二)
     
    明·王世贞:“李于鳞(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卷四)
     
    明·胡震亨:“王少伯七绝宫词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词‘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唐音癸签》卷十)
     
    明·陆时雍:“‘秦时明月汉时关’,怀古情深,隐隐自负。后二语其意显然可见,因知秦征汉战,勒络著绩能有几人。唐(汝询)解匈奴之征起于秦汉,至今劳师千里之外者,以将之非人也。” (《唐诗镜》盛唐卷四)
     
    清·宋宗元:“悲壮浑成,应推绝唱。”(《唐诗笺》卷十五)
     
    清·黄生:“秦汉二字分装以就句结,不必泥定说。龙城,见《卫青传》。守边贵得良将,将在边,即可倚为万里长城矣。如其不然,则置关而守,终非良策,徒苦国中征戍之人而已。千古守边大议论,借征夫口中写出。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唐诗摘抄》卷四)
     
    【总案】 这首诗工于发端,精于炼意。前两名时间跨度绵远悠久,空间跨度广远辽阔。后两句议论精辟,发人深省。短短四句中有对古往今来一去不还的征人的同情,有诗人结束边战的愿望,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还有安边良策。主题重大,内容丰富,造语警拔,意境开阔。前人或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或推为唐绝第一;或以为尚须商榷。其实,若从唐人七绝中硬推出某首为第一,是很困难的,而且似乎也没有必要。然而这首诗,确属唐人七绝中上乘之作,实非诗坛大手笔不能为也。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鉴赏导示
     
    王昌龄 (698—约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一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擅长写五言古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可和李白争胜,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这首诗通过写景、叙事抒发了作者希望国家安宁、民众安居乐业的爱国豪情。诗句《出塞》是古时军歌。塞,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
     
    鉴赏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明月”和“雄关”是最富边塞特征的景物,一下子把边塞的苍凉雄拔展现在读者眼前,这里,秦和汉,明月和关,错举见义,并非专指。正是这雄伟的关塞和历史的沧桑激起了诗人抗敌卫国的激昂豪情。“万里长征人未还”,征人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阻挡外族入侵的长城,诗句中表现出对戍边战士的赞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面对雄关怀古伤今,希望朝廷重视边境安宁,选任良将镇守,不让敌人跨越阴山一步。“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衷心的愿望,坚定的誓言中洋溢着浓烈的保卫国家的激情。
     
    鉴赏要点
     
    [1]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风格高昂,意境雄浑。
     
    [3]语言明快凝练。

  •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 只用了平平常常的二十八个字,但是它却能给人以浑厚朴实的美感,能引发人产生很多联想。它格调雄浑苍凉,意境悠远深邃,故而明代诗人李攀龙曾把这首诗誉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唐玄宗时,边关战事不绝,这首诗就是针对时事而写的。前两句写战争连年不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后两句则指出之所以如此,就因为边官无能,朝廷不能任用良将。表现了作者对时局安危的关切之情以及他希望战事宁歇, 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意愿。
     
     这首诗虽然是针对现实而写,但是由于它反映了封建王朝的通病:烽火连年,黎民涂炭,真正的将才不得重用,所以就引起了历代关心国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士的共鸣。这里作者不仅写出了唐代人民厌战的情绪,也写出了历代人民希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所以这首诗自唐以后,尤其在战争年代, 更广为传诵。
     
    当然,这首诗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所使用的字词很普通,但是这些字词的组合却很巧妙。首句七字,秦、汉是两个朝代, 明月和关 (塞)是两种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 组成一句诗, 就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极为广阔浩渺的时空。唐人往往用 “汉” 隐指“唐”,如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长恨歌》) 中的 “汉皇”就是指唐玄宗。那这一句不仅是说从秦到汉,而且是说从古到今。明月依旧,朝代更迭, 边关战火几百年不断, 其结果是什么呢?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出了历朝历代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万里长征”就写出了百姓服兵役,参加征战,行程之遥远艰难,“人未还”正写出了征人妻儿老小倚门盼望其家人归回家园的心境。“万里长征人未还”,正是写出了 “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社会现实。这开头两句不仅是兴发高远,感慨深沉, 而且是字字千钧, 动人心魄, 表现了作者巨大的艺术腕力。
     
     第三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 据 《史记·李将军传》载,李广居右北平(即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匈奴闻之,号曰 “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是说假如还有象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镇守边关的话, “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说也不会允许胡人越过阴山 (今内蒙中部一带) 不断骚拢了,战争也早就平息了。这两句中的“但使……在”和“不教……度”的假设条件句式用得十分得当。这就把上两句深沉的慨叹又加深了一层, 由慨叹人民连年受战火之苦,而转为期望战火停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可是期望不是现实,假设的条件在现实中也不存在,这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善用人和边将无能的讥刺和不满。这首诗直令人从开头读到尾,从尾又联想到开头,让人越反复吟咏越感到其意味无穷。
     
    这首诗用的是乐府旧题, 属于横吹曲辞。横吹曲属于军乐,其乐调雄劲高亢。读这首诗我们直可想见唐人唱这首 《出塞》歌时慷慨激越,悲壮苍凉的情态, 四句二十八字的短诗能引起人思潮起伏,感慨万千,千载之后令人读来仍连声叫绝,谁又能不承认王昌龄确是唐代诗人中的七绝圣手呢?
     
  •  
     《出塞》为乐府《横吹曲辞》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引曹嘉之《晋书》云: “刘畴尝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足见《出塞》曲调哀婉悲凉之一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有无限的概括力:秦、汉是悠远的时间概念,“万里”则是辽阔的空间概念。说关山和明月终古不变,逗人遐思。“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为互文,秦和汉,明月和关塞,错举见义,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谓边疆战事一直无休无止。参照史实,自秦、汉以还,北部边境,常遭匈奴等入侵,一直未曾安定过。“万里长征人未还”,连上句,谓在悠长的时间内辽阔的地域战事不息,征人戍边无有已时。诗人对边境不靖的忧虑和对戍卒的同情,字里行间触处可见。
     
     如果说开头两句王昌龄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明月万里关山长征图”,以形象取胜的话,那末后两句则以抒情议论见长,显得格外深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前为因,后为果,是诗人的期望之辞。“龙城飞将”捏合两个典故,“龙城”指汉名将卫青杀敌事。据《汉书·武帝纪》: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卫)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匈奴见而避之,称李为“汉之飞将军”。王昌龄在诗中用卫、李威震敌胆事,实深有感慨。盛唐国力强盛,御边战争常取得胜利,但也有因将帅无能遭致失败的。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使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征奚、契丹,结果失败,二十六年又有一次败绩。在此情况下,自然令人怀念古之名将卫青、李广辈。故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十分自然的了。后两句是议论,是希冀,也是对将帅无能的批判。论者有云: “诗有理境,却要不落言诠”,王昌龄此诗堪称典范。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称:“‘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未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适)《燕歌行》归重‘至今犹忆李将军’也。”沈德潜是说中了此诗的“妙处”的,妙在何处?抒情中富含哲理,有政论色彩。一首绝句能做到这一步确是不易。
     
    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盖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杨慎《升庵诗话》)
     
    中晚(唐)绝句涉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情味胜故。(黄生《唐诗摘抄》)
     
    备胡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
     
     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故思飞将军云。(沈德潜《唐诗别裁》)
     
     “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施补华《岘佣说诗》)
     
     



《出塞》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但使:只要。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飞将: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不教:不叫,不让。度:越过。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大意】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字数:322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1页.

乐府诗《出塞》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出塞

 

[明]于谦


 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狼贪鼠窜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将军出塞正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出塞》为汉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生活。本诗与下边的《入塞》为姊妹篇,反映出于谦在反抗瓦剌斗争中的生活及理想。本诗热情地歌颂了明朝人民抵抗瓦剌贵族入侵者的英雄气概,和只愿保卫祖国,不求高官厚禄的爱国情操。
 全诗四句一韵,每韵一层意思。气势轩昂,慷慨激扬。犹如战斗的号角,进军的战鼓,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为之一振。
 第一韵写出征健儿兵精将勇,意气风发。透过字面,我们仿佛见到一支训练有素的军旅,武器精良,群情激昂,在悠扬的军乐声中,一往无前地挺进。你看:将帅多谋,运筹帷幄,指挥倜傥,以三国时智勇双全、仪表非凡的孙权相比,可谓恰如其分;士兵骁勇,剽悍善战,举止潇洒,那动人的芦笛,仿佛是胜利的前奏曲,令人鼓舞振奋,表达了他们无所畏惧的精神:那遮天蔽日的战旗,如五彩云霞一般,显示了大明王朝的国力军威,所向披靡。短短四句,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令人想到, 以这样的军队去进攻敌人,将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以这样的军队去防御敌人,则是稳如泰山,坚如盘石。
 接下一韵,作者以激愤的情绪,斥责了瓦剌掠边扰民的行径。于谦为明前期杰出的民族英雄。英宗正统年间,瓦剌乜先为太师,屡犯中原,威胁明政权的安危,以至酿成“土木之变”,国家岌岌乎危而怠哉。于谦力排众议,独挽狂澜,拥立景帝,固守京师,终于击退瓦剌,使人民免于涂炭。故诗人称瓦剌为“狼贪鼠窜”、“犬豕”,言语纵然有些过激,却如实地反映出作者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忠贞之志。“敢向边疆挠赤子”句,尤其是“去复来”句,点出大明将士出塞远征,决非是扩边略地,完全是正义的自卫反击,是一场积极的防御战。前人说:“哀兵必胜”,诗人对大明获得这场胜利也充满了信心。“不解偷生求速死”句正是以幽默的口吻嘲讽瓦剌的入侵,是自投罗网,加速灭亡。为下面的抒写,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浪漫的手法,极度夸张了大明将士英勇无敌,一往无前。 “十万戈矛映雪霜”,与前句“旌旗五色如云霞”相映为璧,组成了一幅色彩斑烂的图画。五彩缤纷的旌旗,耀眼夺目的戈矛,再配上兰天、红日、黄土、白雪,真有美不胜收之感。更显示出大明将士的壮丽军容, “十万戈矛”组成一支不可抵抗的铜铁洪流。你看,“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进军速度之迅猛,令人瞠目;战果之辉煌,让人叹为观止。昔日嚣张一时的瓦剌军队,如今已土崩瓦解,溃不成军。诗歌磅礴的气势,豪迈矫健的笔法,可与盛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五“前军夜战洮河边,已报生擒吐谷浑”相媲美,再现了大明军队兵贵神速,声先夺人的气势,也表现出作者的乐观主义思想。
 最后一韵,诗人放慢了节奏,以舒缓的语气,写出胜利的捷报传至京师,皇帝也为之喜笑颜开,传令厚赏三军将士。不料将士们都不希罕那些赏赐,只希望能凯旋之后,早日回归乡里。“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二句,表现出将士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目的,是为了保卫祖国,是为了使人民能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中自由地生活,而不是为了贪图升官进爵、发财致富,讴歌了大明将士纯朴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同时,此二句也是北朝乐府《木兰辞》:“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传统的继承,更是士大夫的理想境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见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凝聚与显现。
 综观全诗,作品继承了乐府诗和唐代边塞诗的优秀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诗作沿袭了乐府旧题,却突破了乐府旧题的规格,加大了作品容量。可以说,没有这么长的篇幅,就无法反映这么丰富的社会生活,也塑造不出如此感人的形象。作品一反征行题材凄怆哀怨之惯例,通篇充满雄浑伟健的气势,可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言语铿锵,掷地有金石声。本诗思想及艺术成就,较唐代同类题材的作品,毫不逊色,又兼有宋诗善于议论之长,堪称于诗中的佳品。

乐府诗《出塞》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出塞

 

[唐]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出塞》为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本篇是陈子昂以乐府旧题写的五言排律, 《陈子昂集》题作《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诗作热情地歌颂了出塞戍边将军的勇往直前和能征惯战,并希望他再次出征时能继续平寇立功。据《通鉴》载,从文明元年(684)到垂拱三年(687)的四、五年间,突厥先后进犯朔州、代州和昌平一带,侵扰唐朝西北边境。武则天不断遣将(淳于处平、黑齿常之等)率军出征。当时陈子昂正在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时年二十四——二十九岁)此诗当是他与陆明府(唐时明府指县令。陆明府名字、生平不详)送别将军出征时的赠和诗。诗中“将军”不知所指。此诗虽系赠别之诗却格高语壮,气宇轩昂,无缠绵惆怅之情。
 前四句“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起的极为突兀,使人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刚刚平定了楼兰国的将军,马不停蹄,人未下鞍,马上又要出征到朔方去御边。楼兰国、朔方城,一为汉时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境内),一为汉代所筑抵御匈奴的边城(在今内蒙古境内)。诗人在这里以汉代唐,泛指当时西北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起的又很雄壮,让人感到惊而不慌,忙而不乱,因为率军再次出征的将军,勇往直前,善于用兵,横行关塞,使敌人闻风丧胆。诗人暗用了汉代周亚夫善用奇兵,霍光遣傅介子往刺楼兰王,卫青击退匈奴筑朔方城等典故,既表示了对进犯之敌的蔑视,也表达了对出征将军的仰慕之情。
 中间六句中,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写出了唐军的英姿和军威:用黄金装饰着鞍鞯辔头的战马上坐着英姿飒爽的将军,饰以白牦牛尾的军旗下集合了有如从天而降的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则颂扬了将军精通兵法,善于根据天象和地形来安营布阵,巧胜敌军。 《六韬·三阵》: “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阵……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阵”,列地营即布地阵。在这样长于谋划的将军指挥下,唐军怎能不打胜仗呢?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则是大军出征的雄壮场面:晚风吹送着战斗的号角,耀眼的军旗在春光中迎风飘扬。晚风习习,春色融融,军号阵阵,战旗飘飘,这就反衬出唐军将士的必胜信念,也显示了将军的大将风度。
 最后两句,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点明原来将军和班超一样,也是书生出身。班超原是“布衣诸生”,后投笔从戎,在汉明帝时出使西域,使西域五十多国归属汉朝,恢复了中西交通,被封为定远侯。诗人将率军出征的将军比作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东汉班超,也希望他象班超一样平寇立功,名扬塞外。这是对将军的勉励,也是诗人衷心的祝愿。
 送别之诗写的如此雄浑豪放,慷慨激昂,充分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感遇》诗之三十五)的爱国思想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乐府诗《出塞》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出塞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出塞》为乐府旧题,属《横吹曲》。王维的这首《出塞》是用七律的形式写的,是他早期代表作之一。
 首句点出地点、人物和他们的活动,直接而鲜明。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城外就是当时胡人聚居之处。他们在西汉时代势力强盛, 自诩为天之骄子,不断侵边。他们长年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高超的骑射本领世代相传。 “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这句诗未免写得保守了,其实,哪里等得到十岁。在准备入侵之前,大规模的狩猎就是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猎”字提前,既可使语健,又便于首句用韵。“猎”字同时是前半首的诗眼,下面连用三句描绘这个场面。塞外草多为白色,秋霜后愈加枯白。牛羊的过冬饲料已经储足,于是向四下里烧荒,连天野火,吓出了藏在草丛里的狐兔黄羊,毕毕剥剥的火响增加了打猎的声势,而烧起熊熊烈火,也许还含有表现自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对火又崇拜又敬畏的心理。三四句“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空碛”指没有水草的沙地,晚霜满天,驮着人的马群还在来往奔驰;而晴空万里,秋阳又暖又亮,正好在一片平原上射雕。雕在高空掠飞,盘旋,滑翔,俯冲,迅疾多变,必须高手硬弓,算准“提前量”方能命中。对这样的超级射手,如《史记》所记,只有李广的神弓才制伏得了。暮云二句,互文足意,是说从白昼到黄昏,胡人一直在驱马射雕,紧张异常,向汉境入侵已是箭在弦上。
 形势迫在眉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写汉军立即作出反应,先发制人。平日已有充分准备,临交锋时, 自然有条不紊,行动神速。校尉清早就登上城堡瞭望,监督,并加强防御,紧接着官位更高的将军率领大军连夜渡过辽水,直捣敌人巢穴。辽水泛指域外的河流,是典故的活用。“朝”“夜”和上面的“暮” “日”错综对应,不留间隙,显得格外饱满有力;而“护羌” (护是防护,不是保护) “破虏” (“虏”是旧时代对少数民族的辱称,是一种历史现象)的军衔就暗示一定能击溃敌人。“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则是写全胜受赏。古代天子被尊称为“天家”, “家”字即天家之省,那时代“朕即国家”,因此它又兼指国家。霍去病曾任汉武帝的嫖姚校尉,实际上,他的功勋权势当时已在大将军(相当于元帅)卫青之上,而且年轻豪勇,说过“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语,谢绝为他建立府第,他终年才二十四岁,先后六次大败匈奴贵族,所以在唐诗里,他和李将军(李广)的名子常用来代指唐代大将。这是一个倒装的十四字句,是说大唐天子即将颁发重赏; “玉靶角弓珠勒马”七字提前,而且三件珍品读时须作三顿,铿锵有力,隆重庄严。
 就诗的章法而言,前四句一气呵成,从行动和意图上专写胡;后四句连用汉官、汉事并指明汉家,一致而自然,专写汉。借汉写唐,唐诗常见,但这既不是“各表一枝”对双方也非等量齐观。 “朝乘障”“夜渡河”的及时防卫反击把前后紧缩到一起;而且写胡方的本领高超,声势浩大,正为反衬出汉家军威国威之煊赫不可侮。末句更堂堂正正写出指日便可奏凯献俘,全诗的重心和主旨显然是在后半特别是末一个十四字句上。“汉家”对首句的“天骄”,用回应的手法,使后者压倒前者。
 《乐府诗集》此诗后引《王右丞集》注云:“时为监察塞上作”(一作“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据今人陈贻焮考证,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败吐蕃于青海,是年秋王维奉使出塞宣慰(《王维诗选》)所以这首诗不是一般的边塞诗,而是纪录当时重要战事的力作。
 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推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律第一之后,明、清人又纷纷举出另外几首来替古人争冠。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歧说更多)王维这首《出塞》也先后被明·王世贞和清·姚鼎、方东树等人评赞为“压卷” (《艺苑巵言》)“有挥斥八极之概”(《今体诗钞》)甚至称为“古今第一绝唱”, (《昭昧詹言》)不过王、方二人的称许是带有条件的。这些说法虽不免夹杂些“会己则差讽,异我则诅弃”的成见,但至少也给我们两点启发:一是诗歌及其它艺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审美标准是多元、多层次的,决不能强求划一;二是前人极力称道的那些诗篇,大多数确是杰作或佳作,我们应当仔细体会,发现它们“各以所禀, 自为佳好”之所在。
出塞1277出嫁。闽语。福建莆田〖〗。

出塞

东北大鼓曲目,原为子弟书。清代罗松窗作。写汉王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文中着重写昭君远离故土的悲伤情感。

出塞

出塞

古代乐府诗。见《乐府诗集》和《诗纪》。原作是: “候骑出甘泉,奔命入居延。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候骑(ji ),骑马的侦察兵。甘泉,秦汉离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居延,汉设边塞名,故址在今甘肃、内蒙古间的合黎山至内蒙古居延一带。前二句写奉命出塞,后二句写边塞战阵,简洁明快。

☚ 小麦谣   咏史二首 ☛

出塞

出塞

隋虞世基的乐府诗。共2首,选介其二: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杨桴度陇坂,勒骑上平原。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此诗又见于虞世南诗中。三略,古有兵书《黄石公三略》,此指上将的谋略。元戎,主帅。九命,周代官阶的九个等级,此指官阶。山西,华山以西。陇坂,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玉门,*玉门关。戎轩,兵车。诗写将士出塞西征的情景。尽管塞外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他们仍勇往直前。

☚ 临渭源   长安秋 ☛

出塞

出塞

唐于鹄的五言乐府。属乐府横吹曲。原诗三首。其一: “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其二: “微雪军将出,吹笳天未明。观兵登古戍,斩将对双旌。分阵瞻山势,潜兵制马鸣。如今青史上,已有灭胡名。”其三: “单于骄爱猎,放火到军城。乘月调新马,防秋置远营。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度水逢胡说,沙阴有伏兵。”*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西段的总称。*月支,古西域国名。*单于(chan yu),匈奴君主的称号。作者曾从军塞上,故诗中写唐朝与吐蕃、匈奴等的战争,有声有色。

☚ 长安游   过马嵬二首 ☛

出塞

出塞

明陈诚的五言律诗: “故国经年别,遐方万里还。秋风吹客袂,夜月渡关山。行李看看近,身心暂暂闲。遥瞻双凤阙,咫尺觐龙颜。”诗写自己出使经年,离家万里,终于在秋天始返故国。中间两联写归途日夜兼程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形象真切。

☚ 至撒马儿罕国主兀鲁百果园   陈员郎奉使西域周寺副席中道别长句 ☛

出塞

出塞

明李梦阳的七言律诗。原诗曰: “黄沙白草莽萧萧,青海银川杀气遥。关塞岂无秦日月,将军独数汉嫖姚。往来饮马时寻窟,弓箭行人各在腰。晨发灵州更四望,贺兰千嶂果云霄。”青海,青海湖。银川,地名,在今甘肃积石山县。嫖姚,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武帝时任嫖姚校尉,故称。他曾先后六击匈奴,封冠军侯。“弓箭”句,改用杜甫《兵车行》 “行人弓箭各在腰”句。灵州,明置灵州千户所,治河口(今宁夏灵武县)。贺兰,*贺兰山,在宁夏西北与内蒙古接壤处。诗写西北边塞的军情,显示出当时气氛的紧张。

☚ 秋望   熊子河西使回 ☛
出塞

出塞

古代乐府诗。见《乐府诗集》和《诗纪》。原作是: “候骑出甘泉,奔命入居延。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候骑(ji ),骑马的侦察兵。甘泉,秦汉离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居延,汉设边塞名,故址在今甘肃、内蒙古间的合黎山至内蒙古居延一带。前二句写奉命出塞,后二句写边塞战阵,简洁明快。

☚ 小麦谣   咏史二首 ☛

出塞

出塞

隋虞世基的乐府诗。共2首,选介其二: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杨桴度陇坂,勒骑上平原。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此诗又见于虞世南诗中。三略,古有兵书《黄石公三略》,此指上将的谋略。元戎,主帅。九命,周代官阶的九个等级,此指官阶。山西,华山以西。陇坂,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玉门,*玉门关。戎轩,兵车。诗写将士出塞西征的情景。尽管塞外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他们仍勇往直前。

☚ 临渭源   长安秋 ☛

出塞

出塞

唐于鹄的五言乐府。属乐府横吹曲。原诗三首。其一: “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其二: “微雪军将出,吹笳天未明。观兵登古戍,斩将对双旌。分阵瞻山势,潜兵制马鸣。如今青史上,已有灭胡名。”其三: “单于骄爱猎,放火到军城。乘月调新马,防秋置远营。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度水逢胡说,沙阴有伏兵。”*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西段的总称。*月支,古西域国名。*单于(chan yu),匈奴君主的称号。作者曾从军塞上,故诗中写唐朝与吐蕃、匈奴等的战争,有声有色。

☚ 长安游   过马嵬二首 ☛

出塞

出塞

明陈诚的五言律诗: “故国经年别,遐方万里还。秋风吹客袂,夜月渡关山。行李看看近,身心暂暂闲。遥瞻双凤阙,咫尺觐龙颜。”诗写自己出使经年,离家万里,终于在秋天始返故国。中间两联写归途日夜兼程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形象真切。

☚ 至撒马儿罕国主兀鲁百果园   陈员郎奉使西域周寺副席中道别长句 ☛

出塞

出塞

明李梦阳的七言律诗。原诗曰: “黄沙白草莽萧萧,青海银川杀气遥。关塞岂无秦日月,将军独数汉嫖姚。往来饮马时寻窟,弓箭行人各在腰。晨发灵州更四望,贺兰千嶂果云霄。”青海,青海湖。银川,地名,在今甘肃积石山县。嫖姚,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武帝时任嫖姚校尉,故称。他曾先后六击匈奴,封冠军侯。“弓箭”句,改用杜甫《兵车行》 “行人弓箭各在腰”句。灵州,明置灵州千户所,治河口(今宁夏灵武县)。贺兰,*贺兰山,在宁夏西北与内蒙古接壤处。诗写西北边塞的军情,显示出当时气氛的紧张。

☚ 秋望   熊子河西使回 ☛
出塞

出塞

入塞 汉代横吹曲名。汉武帝时,李延年借鉴少数民族音乐作新声二十八曲,其中有《出塞》和《入塞》,内容不详,可能为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作品。另据《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之曲,说明该二曲自汉初就有,李延年所作,可能是因胡乐改编旧曲而成。《出塞》、《入塞》在汉代长安流传较广,至晋代尤存,后来《入塞》曲演变为词牌。

☚ 横吹   折杨柳 ☛

出塞chu sai

go beyond the Great Wall

出塞chu sai

go beyond the Great Wall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5 1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