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出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出塞 出塞乐府歌曲名。《横吹曲》之一。汉武帝时李延年根据西域乐曲改制,声调雄壮。现存歌辞都是南北朝以来文人所作,多反映边塞征战生活,尤以唐杜甫所作《前出塞》九首和《后出塞》五首为著名。又词牌名,即《谒金门》。 ☚ 横吹曲 入塞 ☛ 出塞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七绝。唐王昌龄作。诗歌慨叹飞将军李广谢世,以至士卒长年疲于戍边。起句发兴高远,意境雄浑苍茫,感慨深沉,发人深思。明李攀龙曾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 登鹤雀楼 辋川集 ☛ 出塞 出塞即《谒金门》。宋李石有词名《出塞》,见《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四。《出塞》本为汉横吹曲名,《晋书·乐志》谓李延年造,今传唐人辞,大都吟咏关塞风光或边境战事。李石此词乃写闺怨。 ☚ 永遇乐 圣无忧 ☛ 出塞 出塞❶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二一《横吹曲辞·汉横吹曲》。该书引《晋书·乐志》曰:“《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而《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根据《西京杂记》卷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指出“高帝时已有之,疑不起于延年也”。现在一般认为其曲为汉武帝时李延年据西域乐曲改制而成。今存歌辞多为南北朝以来文人所作,内容写边塞征战生活,其中以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之一最为著名。唐人乐府中之《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亦由《出塞》演变而来,杜甫《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李白《塞下曲》六首,卢纶《塞下曲》六首,李益《塞下曲》为其中的优秀作品。 ☚ 长干曲 入塞 ☛ 出塞[唐]马戴 金甲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砍胡兵缺宝刀。 《出塞》是汉乐府《横吹曲》旧题。马戴这首乐府诗,以热烈激昂的情调,歌颂边将勇猛杀敌的英武气概。 “金甲连环束战袍”,表面上看是写战袍,实则是从装束中间揭透出边将的飒爽英姿。从装束中写人,是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就乐府诗而论,更是“乐府家数”。“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写的是罗敷的美貌; “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写的是胡姬的绝色;至于“新妇起严妆”那一大段装束的铺陈,更是活画出了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这首诗开篇以浓重之笔写边将金甲连环,束札整齐,引人联想起“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威武形象,雄姿英发的边将也就活现在读者的意象之中了。 “马头冲雪度临洮”。看似写马,实则写人。这也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间接描写手法。 《陌上桑》中“五马立踟蹰”,写的是太守对罗敷美色的觊觎; “黄门飞鞍不动尘”,写的是下人为主子紧张忙碌的状况; “后来鞍马何逡巡”,写的是杨国忠那种大模大样,目空一切的娇横姿态;至于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回鸾马嵬坡时的心情,自居易的传神之笔也是通过写马来体现的: “君臣相顾泪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此诗中写马,诗人提炼了一个“冲”字,既“冲”且“度”,两个动词的速用,造成一种栩栩如生的动势,马上将军奋勇前进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砍胡兵缺宝刀”。从诗的气势上看, “卷旗夜劫单于帐”算一衬句,此处一垫,为下文储满了蓄势。然而,即使在这一衬句中,也有深厚的意蕴。“卷旗夜劫”,可见这一军事行动的诡密,气氛之紧张。这一环境氛围的烘托,透示了边将的决心和行动之果敢, “乱砍胡兵缺宝刀”。锋利的宝刀在拼杀中以至“缺”了刃口,战斗之激烈,杀敌之众多,一往无前,所向披靡,一切一切,均在“缺宝刀”三字中包容无遗了。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成功地运用了间接描写的艺术手法。诗人对这位边将的形象,从装束上写,从坐骑写,从气氛烘托中写,从手中武器上去写,总之都属于间接描写。而边将的正面形象究属怎样?多高多低?是胖是瘦?是黑是白?诗人没有一笔涉及。然而其中自有妙处。妙就妙在它给读者的艺术想像力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调动起读者的形象记忆与情绪记忆,以“再创造”的能动性去开掘作品的审美潜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它是既符合创造规律,也符合欣赏情趣的。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乐府《横吹曲辞》旧题,原作二首,此其一。此诗一起即十分精警——“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与“关”这两个意象中都积淀有戍卒乡愁的意绪,与下文“万里长征人未还”相照应,包含多少征夫思妇之泪!而首句将明月与关分属秦、汉,是互文手法,意即明月还是秦汉时那轮明月,关也还是秦汉时的故关,言下意味就十分丰富了。一方面可见征夫思妇之悲自古而然,其意味恰是李白《战城南》所谓:“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犹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所谓“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包容了秦汉直至李唐,不知有多少征戍者沿着祁连山下的这条古道有去无还!另一方面,在这明月照临下的雄关,自秦汉以来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保家卫国的活剧:秦始皇曾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代霍去病深捣敌巢,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李广为右北平太守,被匈奴号称“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边塞也曾有过相对安定的时候。 前两句的意蕴如此丰富,蓄势十分充足,后二句也就水到渠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沈德潜解道:“盖言劳师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故也;得飞将军则边烽自息,即高常侍《燕歌行》推重‘自今犹忆李将军’也。”解极是,然此诗虽与《燕歌行》具有同样思想内容,写法则蕴藉空灵,特别是前二句无字处皆具意也。 诗中“龙城”二字,曾引起注家议论纷纷,或以为“龙城”(在今蒙古国境内)是匈奴大会祭天之所(据《汉书》),而右北平唐时为北治卢龙县有卢龙军,故应作“卢城”,但旧本难改,至今绝大多数读者于“龙城”。地名“龙城”者本不止一处,从道理上讲,“卢龙城”也可简作“龙城”;又李广为陇西成纪人,《史记》载成纪于汉文帝十五年有黄龙现,以此也可称成纪为“龙城”;从感情上讲,‘龙城飞将”自唐以来早为读者接受,深入人心,不可更改;从辞采而言,“龙城”何等神气,“卢城”则平淡无奇。 出塞方维仪 辞家万里戍,关路隔风烟。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倚赖君王福,何时唱凯还? 历来的边塞诗在内容上多写边塞战争的艰苦,边地的苦寒,和士卒久戍思乡的情绪。但很少有将边塞征战之苦和封建国家内政的腐败联系起来,作深入观察,从而暴露士卒苦难的根源的。而明末女诗人方维仪的这首《出塞》,正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在明人边塞诗中,应当刮目相看。 “辞家万里戍,关路隔风烟”,是说士卒们离乡背井,不远万里来边地戍守,十分辛苦。就诗句而言,这是边塞诗中所习见的。紧接两句则颇为独到:“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赋税太重,本是内地情况,一般边塞诗都不曾提到过。方维仪却指出它与军饷的关系,国家课税很重,而老百姓却交不出多的军粮。一句诗就反映了明末社会民生凋弊,国用匮乏,而危及边防的严峻现实。古代在军粮无着的情况下,常常实行屯田的办法,即通过军垦使部队自给。但处在荒漠的边疆,即使耕作,也没有成。不仅因为土地贫瘠,还因为处在火线,所以边荒不种田,这是士卒面临的第二重困境。 “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这是诗中的警策之句。上句承“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而言,士卒面对强敌,而军饷不足,那还不只有死路一条吗!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贪官污吏们还在向人民大肆搜刮钱财。一个“尚”字,表示出对“贪吏”丧尽天良的轻蔑和憎恶,而“小兵知有死”的另一重涵义,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身当恩遇常轻敌”(高适),即为国捐躯,“小兵”是在所不辞的,一“知”字写出了普通士卒的良知,但令人痛心的是,一面是严肃的牺牲,一面则是荒淫与无耻“贪吏尚求钱”!这种鲜明对比,直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边塞诗名句媲美,而这里的比较远远超出了军中的范畴,从而具有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 读者深入理解了“小兵知有死”一句的涵义,末二句的潜台词也就不难发掘了。“倚赖君王福,何时唱凯还?”使人联想到王昌龄“表请回军收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之句。这不仅是一般意义的久戍思归,而还包含着对上层统治集团的失望。即《燕歌行》所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士卒们是不无怨意地说:托皇帝老子的福吧,那年让我们班师“凯旋”算了。言下之意是国事如此,边防岂可为乎!这种味外味,使诗句显得更加浑含厚重。 在历代女作家的诗中,能表现如此博大的忧国优民思想情怀的作品并不多见,沈德潜评道:“如读杜老伤时之作。闺阁中乃有此人!”(《明诗别裁》)这是相当准确的一个辨味,无论就此诗字句的锤炼,语言的精纯,措意的深厚,表情的沉著,言情的顿挫而言,它都神似杜甫的伤时念乱的五律。 出塞
《出塞》,是乐府旧题,属于《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据传,此曲系汉武帝时,李延年据西域乐曲改制而成,声调雄壮。曲已亡,存有歌辞,都是南北朝以来文人作品。唐人乐府中,除《出塞》之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和《塞下曲》等题,均从这一曲调演变而来。 《出塞》旧题,内容多写将士的边塞生活。这类诗大都含有非战意味。王昌龄依此旧题,写了二首诗,此为第一首。这首诗,秉承传统题意,借士兵思归而嗟叹久戍不返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关心国家、同情士兵,渴望边将任用得人和平息边患的迫切愿望。因此,它是一首具有讽刺性的“非战诗”。
从诗体上看,这首诗是利用乐府旧题写成了唐近体诗的七绝。它是边塞诗中的“神品”,向来为人们所赞颂。究竟“神”在何处,为什么久经传诵而不衰?待细读了作品之后去分析、去体会。 先看首句,实写边关夜景,即“关城夜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是说,自秦以来,就筑城防“胡”,边疆一直不宁,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战士戍守,自秦至唐,千百年来就是如此。这就表明了边境多事,战氛难靖的历史现象,也显出当时边地的荒凉和士兵的艰辛。 这里需注意的对秦月、汉关,两词的理解。在各通行注本中,对此歧见较多,至少有四说:一是“割裂”说,“诗言秦时明月,仍照沙场;汉时雄关犹横绝于塞”;二是“合指”说,“秦汉在字面上分属‘月’和‘关’,但在意义上是合指的”;三是“互文见义”说,认为“言秦言汉,文义错举互见,并非专属”;四是“有今不如古之叹”。认为“此地在汉是关塞,明月犹是秦时,时代虽变,形势也非从前可比,有今不如古之叹”。 对于这种种异说,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不能用散文观点去看待诗歌语言,不能把它们理解为:“明月是秦时的”,“关城是汉时的”。如果把这句诗作如此机械的理解,那就有悖于事理。难道在汉代就没有明月?于秦时就无关城? 因此,我认为唯一正确的认识是,把秦与汉、明月与关城,看成是互文,“错举见义,并非专属”(朱编“读本”的见解)。这是当诗人从明月临照苍莽沙漠中的关城,伴着士兵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夜晚时的情景而引起诗情时,选出他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因此,我们解诗,千万不可拘泥于一般的散文说法。其实,将词序调换成“汉时明月秦时关”,也未尝不可。 不过,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明月”与“关城”这些景物,却是十分重要的,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既是边卒眼前景物,同他们的生活和心情息息相关。同时,还由于明月与关城是早已存在的现象,过去、现在、将来,此情此景都将存在。这样,就使诗人便于“对景生情,抚今追昔”,为诗歌下文作好必要的铺垫。 且看次句,明写征夫怨情,即“思归怨情”—— 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首句的继续,发展了诗意与诗情,且又使首句所写景物蕴含的丰富内容得以更好显示。因为征夫离乡背井,万里迢迢,远戍边关,久不归家,面对“关城夜月”,难以抑制心头怨忿。当然,也很自然地由此遭遇联想到民族家国的命运。首句写景就是为次句抒情服务的,其目的就是要达到“抚今追昔”的艺术效果:边境多事,今昔略同;边卒艰辛,素来如此。 这句“万里长征”,对后来诗人影响至大。稍后的李白在自己的《战城南》一诗中,就曾多处出现了类似的诗句,如:“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等等,可见影响之深广。 历来边事之多,今昔略同。然而,今昔所任之边将,却大有异处,国家、民族的命运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下边续写的两句诗所申明的主要思想。 再看三、四两句,即明忆昔,暗讽今,即“讽不露,微而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注者对此解释纷纭,有四说: ①指匈奴龙城; ②误 “卢城” 为龙城; ③未必实指,只是沿用乐府旧辞而已; ④指古北平治所龙城。 从此诗的整个内涵和 “龙城飞将” 合为一词来看,应以第四说为是。因为此诗最后两句是点化了 “汉李广威震匈奴” 之典入诗,字面上的意思是说—— 只要有汉代李广那样的英勇善战、体恤士兵的 “飞将军” 在,边境烽火即可平息,久戍边地的士兵就可以归家团聚,过着和平生活了。 但是,事实上现在是唐代而不是汉代,边关守将也不是“飞将军”,而是无能家伙,不能击溃和威慑进犯的敌人,胡马常常轻而易举地度过阴山来侵犯。阴山,在今内蒙境内的一座山脉。它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全区,同西兴安岭相接。汉时,匈奴常从此处出动,向中原进犯。 这是一种以想象境界来反映良好愿望的表现方法,也是一种“明忆昔,暗讽今” 的讽诫诗的艺术手段。这种讽刺,是一种 “微而显”、“婉而成章” 的含蓄的讽刺。因此,我们说,王昌龄这首《出塞》,倒是一首地道的讽诫诗佳作,也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非战之边塞诗。
对于王昌龄这首诗,历来的诗评家都很赞赏。有的说它是唐诗中的 “神品”; 也有的如明人李攀龙认为: “唐人诗句当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为压卷”(见王世贞 《艺苑巵言》 卷四》)。总之,它是口碑甚好的佳篇。那么,它究竟“佳” 在哪里? “神” 于何处呢? 我看,最主要的表现,可用两句话概括,即: 体小量大; 精湛深婉。 先说,体小量大 此诗之体虽小,四句话,二十八字,可是,其含蕴的内容,却十分丰赡,而且情深意隽。比如—— 它既揭示了持续千载的 “边境多事” 的历史现象,又表现了百姓 “万里长征” 的痛苦生涯。 它从正面赞颂了古代(汉代) 英雄人物,又从反面(或侧面) 写出了当时唐将的腐败无能。 它还把明月关城和征人,以及龙城、阴山等常见事物加以典型化,使今与昔、自然与社会,以及个人苦乐与国家命运联结了起来,且十分自然,了无痕迹。 这样,这首小诗的容量就大大扩展了,给人以深厚丰硕的感觉。此其一也。 再说,精湛深婉 具有大容量的小诗,如果没有精湛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技巧,是难以成功的。这首诗,在语言措辞上,是精到含蓄的; 在构思立意上,是奇巧深刻的。它的艺术表达方法,除了通常的“即景生情” 之外,而诗的题旨,主要是通过“以想象反映意愿” 的乖巧手段来体现和突出的。试看它的具体做法—— 通过“以正斥反” 的反衬手法,以想象中的美妙(如希望“飞将军” 再现) 反衬现实中的缺陷。 通过“但使……不教” 的假设之因果句式,表达自己的赞赏之意,充满了对古代良将的景仰之情。 通过士兵的委婉陈辞,使诗篇的前半首的“抚今追昔”,很自然地、毫无斧痕地过渡过后半首的“忆昔讽今”,从而表达了渴求和平的愿望,使自己的诗篇完成了非战的要求。但是,这种“非战” 手法是十分高超的。它不同于一般那种不顾战争性质、单纯(或片面) 反对战争的非战作品。在这一点上,这首诗正体现了唐代边塞诗派在对待战争上的某种科学态度,即按战争的正义与否而加以区别对待。待我们读了高适、岑参等的边塞诗之后,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至于,此诗为什么能做到 “体小量大” 和“构思深婉” 呢? 这是因为这首诗有了 “发兴高远” 的首句来统摄全篇。原来,此诗之主旨是平凡的,摄入诗中的悲剧事件也是平凡的,诗人反映人们的愿望也是平凡的,甚至本诗的两个关键词: “月” 与 “关”,也是乐府诗中常见的物象。但是,随着首句的 “秦”、“汉” 两个时间限定词 (它们原为名词,此含有时间副词之意) 的运用,就甚为奇巧地显出了极不平凡的含义。往往是这样的,看似平凡的字词,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场合,它就会具有不平凡的艺术效果,此诗就是典范。 出塞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昌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 诗词简介: 诗歌。作者王昌龄。选自《王昌龄集》。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边塞诗,曾被后世人称为“压卷之作”和“神品”。此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互文见义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以虚写边塞和内地的遥远距离来突出空间的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同时,也暗含着对唐玄宗后期劳师远征的黩武战争的批评。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了。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本诗寓情于景,意境雄浑,由古及今;结尾含蓄深沉,格调高亢,由今及古。整首诗韵律铿锵,语言精练,风格悲壮,是充满爱国精神的杰出诗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但使:只要。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飞将: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不教:不叫,不让。度:越过。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大意】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字数:322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1页. 出塞[明]于谦 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狼贪鼠窜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将军出塞正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出塞》为汉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生活。本诗与下边的《入塞》为姊妹篇,反映出于谦在反抗瓦剌斗争中的生活及理想。本诗热情地歌颂了明朝人民抵抗瓦剌贵族入侵者的英雄气概,和只愿保卫祖国,不求高官厚禄的爱国情操。 全诗四句一韵,每韵一层意思。气势轩昂,慷慨激扬。犹如战斗的号角,进军的战鼓,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为之一振。 第一韵写出征健儿兵精将勇,意气风发。透过字面,我们仿佛见到一支训练有素的军旅,武器精良,群情激昂,在悠扬的军乐声中,一往无前地挺进。你看:将帅多谋,运筹帷幄,指挥倜傥,以三国时智勇双全、仪表非凡的孙权相比,可谓恰如其分;士兵骁勇,剽悍善战,举止潇洒,那动人的芦笛,仿佛是胜利的前奏曲,令人鼓舞振奋,表达了他们无所畏惧的精神:那遮天蔽日的战旗,如五彩云霞一般,显示了大明王朝的国力军威,所向披靡。短短四句,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令人想到, 以这样的军队去进攻敌人,将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以这样的军队去防御敌人,则是稳如泰山,坚如盘石。 接下一韵,作者以激愤的情绪,斥责了瓦剌掠边扰民的行径。于谦为明前期杰出的民族英雄。英宗正统年间,瓦剌乜先为太师,屡犯中原,威胁明政权的安危,以至酿成“土木之变”,国家岌岌乎危而怠哉。于谦力排众议,独挽狂澜,拥立景帝,固守京师,终于击退瓦剌,使人民免于涂炭。故诗人称瓦剌为“狼贪鼠窜”、“犬豕”,言语纵然有些过激,却如实地反映出作者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忠贞之志。“敢向边疆挠赤子”句,尤其是“去复来”句,点出大明将士出塞远征,决非是扩边略地,完全是正义的自卫反击,是一场积极的防御战。前人说:“哀兵必胜”,诗人对大明获得这场胜利也充满了信心。“不解偷生求速死”句正是以幽默的口吻嘲讽瓦剌的入侵,是自投罗网,加速灭亡。为下面的抒写,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浪漫的手法,极度夸张了大明将士英勇无敌,一往无前。 “十万戈矛映雪霜”,与前句“旌旗五色如云霞”相映为璧,组成了一幅色彩斑烂的图画。五彩缤纷的旌旗,耀眼夺目的戈矛,再配上兰天、红日、黄土、白雪,真有美不胜收之感。更显示出大明将士的壮丽军容, “十万戈矛”组成一支不可抵抗的铜铁洪流。你看,“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进军速度之迅猛,令人瞠目;战果之辉煌,让人叹为观止。昔日嚣张一时的瓦剌军队,如今已土崩瓦解,溃不成军。诗歌磅礴的气势,豪迈矫健的笔法,可与盛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五“前军夜战洮河边,已报生擒吐谷浑”相媲美,再现了大明军队兵贵神速,声先夺人的气势,也表现出作者的乐观主义思想。 最后一韵,诗人放慢了节奏,以舒缓的语气,写出胜利的捷报传至京师,皇帝也为之喜笑颜开,传令厚赏三军将士。不料将士们都不希罕那些赏赐,只希望能凯旋之后,早日回归乡里。“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二句,表现出将士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目的,是为了保卫祖国,是为了使人民能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中自由地生活,而不是为了贪图升官进爵、发财致富,讴歌了大明将士纯朴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同时,此二句也是北朝乐府《木兰辞》:“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传统的继承,更是士大夫的理想境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见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凝聚与显现。 综观全诗,作品继承了乐府诗和唐代边塞诗的优秀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诗作沿袭了乐府旧题,却突破了乐府旧题的规格,加大了作品容量。可以说,没有这么长的篇幅,就无法反映这么丰富的社会生活,也塑造不出如此感人的形象。作品一反征行题材凄怆哀怨之惯例,通篇充满雄浑伟健的气势,可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言语铿锵,掷地有金石声。本诗思想及艺术成就,较唐代同类题材的作品,毫不逊色,又兼有宋诗善于议论之长,堪称于诗中的佳品。 出塞[唐]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出塞》为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本篇是陈子昂以乐府旧题写的五言排律, 《陈子昂集》题作《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诗作热情地歌颂了出塞戍边将军的勇往直前和能征惯战,并希望他再次出征时能继续平寇立功。据《通鉴》载,从文明元年(684)到垂拱三年(687)的四、五年间,突厥先后进犯朔州、代州和昌平一带,侵扰唐朝西北边境。武则天不断遣将(淳于处平、黑齿常之等)率军出征。当时陈子昂正在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时年二十四——二十九岁)此诗当是他与陆明府(唐时明府指县令。陆明府名字、生平不详)送别将军出征时的赠和诗。诗中“将军”不知所指。此诗虽系赠别之诗却格高语壮,气宇轩昂,无缠绵惆怅之情。 前四句“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起的极为突兀,使人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刚刚平定了楼兰国的将军,马不停蹄,人未下鞍,马上又要出征到朔方去御边。楼兰国、朔方城,一为汉时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境内),一为汉代所筑抵御匈奴的边城(在今内蒙古境内)。诗人在这里以汉代唐,泛指当时西北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起的又很雄壮,让人感到惊而不慌,忙而不乱,因为率军再次出征的将军,勇往直前,善于用兵,横行关塞,使敌人闻风丧胆。诗人暗用了汉代周亚夫善用奇兵,霍光遣傅介子往刺楼兰王,卫青击退匈奴筑朔方城等典故,既表示了对进犯之敌的蔑视,也表达了对出征将军的仰慕之情。 中间六句中,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写出了唐军的英姿和军威:用黄金装饰着鞍鞯辔头的战马上坐着英姿飒爽的将军,饰以白牦牛尾的军旗下集合了有如从天而降的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则颂扬了将军精通兵法,善于根据天象和地形来安营布阵,巧胜敌军。 《六韬·三阵》: “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阵……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阵”,列地营即布地阵。在这样长于谋划的将军指挥下,唐军怎能不打胜仗呢?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则是大军出征的雄壮场面:晚风吹送着战斗的号角,耀眼的军旗在春光中迎风飘扬。晚风习习,春色融融,军号阵阵,战旗飘飘,这就反衬出唐军将士的必胜信念,也显示了将军的大将风度。 最后两句,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点明原来将军和班超一样,也是书生出身。班超原是“布衣诸生”,后投笔从戎,在汉明帝时出使西域,使西域五十多国归属汉朝,恢复了中西交通,被封为定远侯。诗人将率军出征的将军比作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东汉班超,也希望他象班超一样平寇立功,名扬塞外。这是对将军的勉励,也是诗人衷心的祝愿。 送别之诗写的如此雄浑豪放,慷慨激昂,充分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感遇》诗之三十五)的爱国思想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出塞[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出塞》为乐府旧题,属《横吹曲》。王维的这首《出塞》是用七律的形式写的,是他早期代表作之一。 首句点出地点、人物和他们的活动,直接而鲜明。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城外就是当时胡人聚居之处。他们在西汉时代势力强盛, 自诩为天之骄子,不断侵边。他们长年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高超的骑射本领世代相传。 “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这句诗未免写得保守了,其实,哪里等得到十岁。在准备入侵之前,大规模的狩猎就是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猎”字提前,既可使语健,又便于首句用韵。“猎”字同时是前半首的诗眼,下面连用三句描绘这个场面。塞外草多为白色,秋霜后愈加枯白。牛羊的过冬饲料已经储足,于是向四下里烧荒,连天野火,吓出了藏在草丛里的狐兔黄羊,毕毕剥剥的火响增加了打猎的声势,而烧起熊熊烈火,也许还含有表现自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对火又崇拜又敬畏的心理。三四句“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空碛”指没有水草的沙地,晚霜满天,驮着人的马群还在来往奔驰;而晴空万里,秋阳又暖又亮,正好在一片平原上射雕。雕在高空掠飞,盘旋,滑翔,俯冲,迅疾多变,必须高手硬弓,算准“提前量”方能命中。对这样的超级射手,如《史记》所记,只有李广的神弓才制伏得了。暮云二句,互文足意,是说从白昼到黄昏,胡人一直在驱马射雕,紧张异常,向汉境入侵已是箭在弦上。 形势迫在眉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写汉军立即作出反应,先发制人。平日已有充分准备,临交锋时, 自然有条不紊,行动神速。校尉清早就登上城堡瞭望,监督,并加强防御,紧接着官位更高的将军率领大军连夜渡过辽水,直捣敌人巢穴。辽水泛指域外的河流,是典故的活用。“朝”“夜”和上面的“暮” “日”错综对应,不留间隙,显得格外饱满有力;而“护羌” (护是防护,不是保护) “破虏” (“虏”是旧时代对少数民族的辱称,是一种历史现象)的军衔就暗示一定能击溃敌人。“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则是写全胜受赏。古代天子被尊称为“天家”, “家”字即天家之省,那时代“朕即国家”,因此它又兼指国家。霍去病曾任汉武帝的嫖姚校尉,实际上,他的功勋权势当时已在大将军(相当于元帅)卫青之上,而且年轻豪勇,说过“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语,谢绝为他建立府第,他终年才二十四岁,先后六次大败匈奴贵族,所以在唐诗里,他和李将军(李广)的名子常用来代指唐代大将。这是一个倒装的十四字句,是说大唐天子即将颁发重赏; “玉靶角弓珠勒马”七字提前,而且三件珍品读时须作三顿,铿锵有力,隆重庄严。 就诗的章法而言,前四句一气呵成,从行动和意图上专写胡;后四句连用汉官、汉事并指明汉家,一致而自然,专写汉。借汉写唐,唐诗常见,但这既不是“各表一枝”对双方也非等量齐观。 “朝乘障”“夜渡河”的及时防卫反击把前后紧缩到一起;而且写胡方的本领高超,声势浩大,正为反衬出汉家军威国威之煊赫不可侮。末句更堂堂正正写出指日便可奏凯献俘,全诗的重心和主旨显然是在后半特别是末一个十四字句上。“汉家”对首句的“天骄”,用回应的手法,使后者压倒前者。 《乐府诗集》此诗后引《王右丞集》注云:“时为监察塞上作”(一作“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据今人陈贻焮考证,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败吐蕃于青海,是年秋王维奉使出塞宣慰(《王维诗选》)所以这首诗不是一般的边塞诗,而是纪录当时重要战事的力作。 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推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律第一之后,明、清人又纷纷举出另外几首来替古人争冠。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歧说更多)王维这首《出塞》也先后被明·王世贞和清·姚鼎、方东树等人评赞为“压卷” (《艺苑巵言》)“有挥斥八极之概”(《今体诗钞》)甚至称为“古今第一绝唱”, (《昭昧詹言》)不过王、方二人的称许是带有条件的。这些说法虽不免夹杂些“会己则差讽,异我则诅弃”的成见,但至少也给我们两点启发:一是诗歌及其它艺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审美标准是多元、多层次的,决不能强求划一;二是前人极力称道的那些诗篇,大多数确是杰作或佳作,我们应当仔细体会,发现它们“各以所禀, 自为佳好”之所在。 ![]() ![]() ![]() 出塞东北大鼓曲目,原为子弟书。清代罗松窗作。写汉王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文中着重写昭君远离故土的悲伤情感。 出塞 出塞古代乐府诗。见《乐府诗集》和《诗纪》。原作是: “候骑出甘泉,奔命入居延。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候骑(ji ),骑马的侦察兵。甘泉,秦汉离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居延,汉设边塞名,故址在今甘肃、内蒙古间的合黎山至内蒙古居延一带。前二句写奉命出塞,后二句写边塞战阵,简洁明快。 ☚ 小麦谣 咏史二首 ☛ 出塞 出塞隋虞世基的乐府诗。共2首,选介其二: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杨桴度陇坂,勒骑上平原。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此诗又见于虞世南诗中。三略,古有兵书《黄石公三略》,此指上将的谋略。元戎,主帅。九命,周代官阶的九个等级,此指官阶。山西,华山以西。陇坂,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玉门,*玉门关。戎轩,兵车。诗写将士出塞西征的情景。尽管塞外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他们仍勇往直前。 ☚ 临渭源 长安秋 ☛ 出塞 出塞唐于鹄的五言乐府。属乐府横吹曲。原诗三首。其一: “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其二: “微雪军将出,吹笳天未明。观兵登古戍,斩将对双旌。分阵瞻山势,潜兵制马鸣。如今青史上,已有灭胡名。”其三: “单于骄爱猎,放火到军城。乘月调新马,防秋置远营。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度水逢胡说,沙阴有伏兵。”*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西段的总称。*月支,古西域国名。*单于(chan yu),匈奴君主的称号。作者曾从军塞上,故诗中写唐朝与吐蕃、匈奴等的战争,有声有色。 ☚ 长安游 过马嵬二首 ☛ 出塞 出塞明陈诚的五言律诗: “故国经年别,遐方万里还。秋风吹客袂,夜月渡关山。行李看看近,身心暂暂闲。遥瞻双凤阙,咫尺觐龙颜。”诗写自己出使经年,离家万里,终于在秋天始返故国。中间两联写归途日夜兼程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形象真切。 ☚ 至撒马儿罕国主兀鲁百果园 陈员郎奉使西域周寺副席中道别长句 ☛ 出塞 出塞明李梦阳的七言律诗。原诗曰: “黄沙白草莽萧萧,青海银川杀气遥。关塞岂无秦日月,将军独数汉嫖姚。往来饮马时寻窟,弓箭行人各在腰。晨发灵州更四望,贺兰千嶂果云霄。”青海,青海湖。银川,地名,在今甘肃积石山县。嫖姚,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武帝时任嫖姚校尉,故称。他曾先后六击匈奴,封冠军侯。“弓箭”句,改用杜甫《兵车行》 “行人弓箭各在腰”句。灵州,明置灵州千户所,治河口(今宁夏灵武县)。贺兰,*贺兰山,在宁夏西北与内蒙古接壤处。诗写西北边塞的军情,显示出当时气氛的紧张。 ☚ 秋望 熊子河西使回 ☛ 出塞 出塞古代乐府诗。见《乐府诗集》和《诗纪》。原作是: “候骑出甘泉,奔命入居延。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候骑(ji ),骑马的侦察兵。甘泉,秦汉离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居延,汉设边塞名,故址在今甘肃、内蒙古间的合黎山至内蒙古居延一带。前二句写奉命出塞,后二句写边塞战阵,简洁明快。 ☚ 小麦谣 咏史二首 ☛ 出塞 出塞隋虞世基的乐府诗。共2首,选介其二: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杨桴度陇坂,勒骑上平原。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此诗又见于虞世南诗中。三略,古有兵书《黄石公三略》,此指上将的谋略。元戎,主帅。九命,周代官阶的九个等级,此指官阶。山西,华山以西。陇坂,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玉门,*玉门关。戎轩,兵车。诗写将士出塞西征的情景。尽管塞外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他们仍勇往直前。 ☚ 临渭源 长安秋 ☛ 出塞 出塞唐于鹄的五言乐府。属乐府横吹曲。原诗三首。其一: “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其二: “微雪军将出,吹笳天未明。观兵登古戍,斩将对双旌。分阵瞻山势,潜兵制马鸣。如今青史上,已有灭胡名。”其三: “单于骄爱猎,放火到军城。乘月调新马,防秋置远营。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度水逢胡说,沙阴有伏兵。”*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西段的总称。*月支,古西域国名。*单于(chan yu),匈奴君主的称号。作者曾从军塞上,故诗中写唐朝与吐蕃、匈奴等的战争,有声有色。 ☚ 长安游 过马嵬二首 ☛ 出塞 出塞明陈诚的五言律诗: “故国经年别,遐方万里还。秋风吹客袂,夜月渡关山。行李看看近,身心暂暂闲。遥瞻双凤阙,咫尺觐龙颜。”诗写自己出使经年,离家万里,终于在秋天始返故国。中间两联写归途日夜兼程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形象真切。 ☚ 至撒马儿罕国主兀鲁百果园 陈员郎奉使西域周寺副席中道别长句 ☛ 出塞 出塞明李梦阳的七言律诗。原诗曰: “黄沙白草莽萧萧,青海银川杀气遥。关塞岂无秦日月,将军独数汉嫖姚。往来饮马时寻窟,弓箭行人各在腰。晨发灵州更四望,贺兰千嶂果云霄。”青海,青海湖。银川,地名,在今甘肃积石山县。嫖姚,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武帝时任嫖姚校尉,故称。他曾先后六击匈奴,封冠军侯。“弓箭”句,改用杜甫《兵车行》 “行人弓箭各在腰”句。灵州,明置灵州千户所,治河口(今宁夏灵武县)。贺兰,*贺兰山,在宁夏西北与内蒙古接壤处。诗写西北边塞的军情,显示出当时气氛的紧张。 ☚ 秋望 熊子河西使回 ☛ 出塞 出塞入塞 汉代横吹曲名。汉武帝时,李延年借鉴少数民族音乐作新声二十八曲,其中有《出塞》和《入塞》,内容不详,可能为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作品。另据《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之曲,说明该二曲自汉初就有,李延年所作,可能是因胡乐改编旧曲而成。《出塞》、《入塞》在汉代长安流传较广,至晋代尤存,后来《入塞》曲演变为词牌。 ☚ 横吹 折杨柳 ☛ 出塞chu saigo beyond the Great Wall 出塞chu saigo beyond the Great Wal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