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献陪祀
行祭礼时大臣分献陪祭。《明史·礼志》:“分献陪祀: 凡分献官,太常寺预请旨。洪武七年 (公元1374年) 太祖谓学士詹同曰: ‘大祀,终献方行分献礼,未当’。同乃与学士宋濂议以上,初献奠玉帛将毕,分献官即行初献礼。亚献、终献皆如之。嘉靖九年 (公元1530年) 四郊工成,帝谕太常寺曰: ‘大祀,分献官预定, 方可习仪。’ 乃用大学士张等于大明、 夜明、星辰、风云雷雨4坛。旧制,分献用文武大臣及近侍官共24人,今定4人,法司官仍旧例不与。凡陪祀,洪武四年 (公元1371年) 太常寺引 《周礼》及唐制,拟用武官四品、文官五品以上,其老疾疮疥刑余丧过体气者不与。从之。后定郊祀,六科都给事中皆与陪祀,余祭不与。又定凡南北郊,先期赐陪祀执事官明衣布,乐舞生各给新衣。制陪祀官入坛牙牌,凡天子亲祀,则佩以入。其制有2,圆者与祭官佩之,方者执事人佩之。俱藏内府。遇祭则给,无者不得入坛。洪武二十九年,初祀山川诸神,流官祭服,未人流官公服。洪武二十九年,从礼臣言,未人流官,凡祭皆用祭服,与九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