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劭刘劭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博览群籍,明思通微/先声夺人,批亢捣虚 刘劭字孔才,广平郡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曹魏著名智士,博通经籍,富于识见,长于计略,明于事理。韬略类型属高远一路。 刘劭 刘劭生卒年不详。三国魏辞赋家、学者。《三国志》有传。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建安(196—219)中,为计吏,诣许都。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魏黄初(220—225)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编成八百余万字之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崇尚教化,百姓称之。征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成《新律》18篇,又著《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景初(237—239)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14篇。又著《法论》10卷,《人物志》3卷。劭长于为文,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又作《许都赋》及《洛都赋》,以讽谏帝之外兴军旅,内修宫室。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卒,追赠光禄勋。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2卷,已佚。赋今有《赵都赋》、《嘉瑞赋》、《龙瑞赋》见存。 ☚ 刘向 刘苍 ☛ 刘劭三国魏国哲学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东汉建安年间为计吏、太子舍人。魏文帝时任尚书郎、散骑侍郎。明帝时为陈留太守,后拜骑都尉。与陈群、庾嶷、荀诜等共同制魏新律。著有《律略论》五卷、官吏考核条例《都官考课》七十二条,《说略》一篇。 刘劭 041 刘劭三国魏学者。著《人物志》。在探讨选拔人才诸问题中,论及名实和谈辩等逻辑问题。重视辞辩,视“辞能辩意”为“八能”之一。认为“辩而理”,辩而离开了正理,就流入了烦琐。要求辩必须观点鲜明,“法难,攻强”,针锋相对,反对“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否则便“莫知所由”将辩分为理胜和辞胜两种。认为“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以通之。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要求辞胜,不求理胜。 ☚ 徐干 何晏 ☛ 刘劭魏臣。字孔才。三国魏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官至尚书郎、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与陈群、庾嶷、荀诜等共同制订律令,作《新律》18篇,著有《律略论》和《法论》。魏废帝时从事执政讲学,著《人物志》,探讨封建统治阶级如何选拔人才问题,开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参见“哲学”中的“刘劭”。 刘劭Liu Shaoman of letters and scholar of Wei of the Three Kindoms. Works: Rhapsody of Xu City,Rhapsody of Luo City,etc. 刘劭三国时魏哲学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官至散骑常侍,赐爵关西侯。其学杂取儒、名、法、道诸家。探讨选拔人才事,认为“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行”,对人性、才能和形质分析甚详,开启了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著作有《人物志》。 刘劭 刘劭约168—约249三国魏哲学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主要探讨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问题。即识人不仅应听其言,而且应观其行;不仅要看其外貌,而且要看其内在气质。把人物分作“三材”、“八材”、“十二流品(即“十二材”)”,圣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把人的行为表现概括为九种,即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征”,通过观察这九种外部表现,就可以知道人的才能和性格特点。在观察方法方面,提出“八观”和“五视”。八观: 观其夺数,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至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知其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五视: 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人物志》)。还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其思想是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主要著作有《人物志》。 ☚ 王充 诸葛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