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古港
我国元、明时期最大的海港。又名刘家河。位于江苏浏河(古又称娄江)通长江的出口处(今太仓城东30里的浏河镇)。元、明时,刘家港系长江口最大的埠头。《弘治太仓州志》称: “河口潮汐汹涌,可容万斛之舟。”海外诸蕃因得在此交通市易,是以四关居民闾阎相接,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辏而云集,当时谓之六国码头。”是北洋漕运和对外贸易的起航港。元朝政府在此设海道运粮万户府,专司漕运。并在南码头建造宏大的海运仓,聚储江南粮赋,有天地等仓廒91座,共919间,贮粮数百万石,时称“天下第一仓”,故该地命名为“太仓”。至元十九年(1282年)朱清、张瑄奉诏举办大规模的北洋漕运,大批运粮的沙船均从刘家港出海,北驶直沽(今天津)转往大都,历时80年,久盛不衰,最高年输出粮达380余万石(合今约23万吨)。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诏,率领举世无匹的庞大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每次都是从刘家港出航的。宣德六年(1431年)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发前,在刘家港天妃宫勒石撰文《通番事迹记》(又称娄东碑),记述了七下西洋,“每次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舶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的经过。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明廷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渐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