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邦《大风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朝末期曾经当过泗水亭长。当时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刘邦起兵响应,成为农民起义领袖人物之一。刘邦率兵攻破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又经“楚汉相争”,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是西汉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 西汉王朝建立后,非刘氏的诸侯王经常发生叛乱,反对中央集权。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刘邦率兵击溃了最后一个异姓王黥布的叛乱,在回师途中经过家乡沛县,怀着成功的喜悦和对于未来的忧虑,写下了这首楚歌体的抒情短诗。这首诗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形象也非常鲜明,感情十分浓厚,千古传诵不绝。 刘邦起事时,正是秦末天下大乱、群雄角逐的时代。刘邦起事后由于政策上能顺天应人,广录五方的文武贤才,所以势力发展很快,不多年就实现了“威加海内”、天下一统的局面。刘邦路经家乡,置酒沛宫,与家乡父老子弟在酒酣耳热之时,击筑自歌这首《大风歌》,正是这位开国之雄的事业的顶端。由于写诗的人意气风发,青云得志,所以也就善于发现与主体本质最相适应的对象,并造成物我一体的艺术形象。这时,高秋的劲风,飞扬的白云,好象专为这位胜利还乡者而满布在广阔的空间,成为他抒发壮志豪情之助。刘邦这时以风起云飞的景象入诗,乃是壮心与风云际会,风云又给壮心辅以飞扬的羽翼。而此刻风激人志,壮志凌云,发生“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不可一世的英雄壮怀,并不是酒后的狂言,而是几十年战争胜利豪情的抒发。 刘邦的这首诗是威武雄壮的,但细加体会也会从豪壮中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意味。 《汉书》中记载刘邦击筑歌唱了此诗之后,曾“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这里的情绪是很复杂的。有刘邦的“游子悲故乡”的乡情的依恋;也有刘邦对自身和国事未来的忧虑。刘邦这时还带着讨伐黥布时身上中流矢留下的箭伤,此后不到半年,他正是因此伤“疾甚”而死的。他死前把定天下有功者皆加封赏,以示不负天下的贤士功臣。刘邦在家乡唱《大风歌》时,他并不是没有想到这些,他怕有一天会大臣内叛、诸将外反,而国家却无人固守四方,使得多年努力争得的天下统一,重新沦为分崩离析的历史局面。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内含期望的召唤,也含谋求实现的忧虑,还有不能完全预料未来发展的怅惘,又有事关自己身心的多种苍凉感慨之情。三句诗,盛载了这么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而内容与形式表现又统一得这么自然,这正是此诗两千多年中一直使人感发不已的主要原因所在。唐代诗人陈陶,经过刘邦写《大风歌》的歌风台遗址,作诗说:“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歌风台》)可谓是知诗者之论。 刘邦《大风歌》刘邦《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导读入境 公元前196年,刘邦刚刚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返回故乡沛县。据《史记》记载,刘邦在沛县召集父老乡亲大摆酒宴。高潮之时,自己站起来击筑,唱出了这首歌。歌毕,慷慨起舞。 大风狂起卷地来,满天云彩在滚动,在飞扬。在这云卷风啸中,刘邦扫除了群雄,君临了天下。如今又平定了英布的叛乱,意气风发地返回了自己的故乡。而他还渴求着得到更多的猛士守护西汉的江山,巩固新生的政权。 ·赏 析 本诗为咏志之作,表述了壮志得酬的豪迈与喜悦。首句起兴,气势不凡。“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个自然景观何等恢宏,暗示了自己戎马倥偬的一生;用比兴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刘邦及其从臣乘时崛起所向披靡的磅礴气势。是的,刘邦的“威加海内”来之不易。十数年间,入咸阳,降子婴,战垓下,败项羽。后又多次平乱,消灭割据势力,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王朝。回首往昔的峥嵘岁月,他怎能不感慨万千,豪情满怀! 于是他以王者的豪迈将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于风卷云飞的生动画面之中,形象而又生动,简洁而又含蓄。接着“威加海内”句,便有了水到渠成之妙,充溢着一个成功者的骄傲与自豪。刘邦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多年的离乱,休养生息,深得民心,顺应历史,人民拥护,功成名就。荣归故里,何等惬意与骄傲。最后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就并放眼未来,表达了渴望有更多的猛士、更多的文韬武略的人才出现,来固守江山的心情,充分显示了他政治家的气度与远见卓识。 本诗后人评价很高,朱熹在《楚辞后语》中便说:“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呜乎,雄哉!” ·思考题 请比较本诗与项羽的《垓下歌》在思想感情与艺术风格方面的不同之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