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夫páofū旧时指以刨参为生的人:令各揽头举熟悉~,在苏城子、海诺恩屯、呢满口等处寻采,按额上交好参。(陶勉《鸭绿江三百年》) 刨夫清代挖参人之统称,市称“乌金行”。按地方官府规定,进山挖参须领参票1张,卡伦验明放行,10余人为1棚。为资助挖参,每领票1张,例给接济银200两,秋后交参2两,并原领接济银一并交官,不准拖欠。每年十月间,东北三省将军、副都统督率参局办事员挑选,将优质参装箱,送北京贡皇室,剩下余参,准其挂号变卖。 刨夫清代东北地区具保领票的合法采参人。初以满洲兵丁或王公府壮丁采参。雍正(1723—1735)初,为杜绝私采,改用官衙发放参票办法。初行招商刨采,将票发放给商人,令其雇觅刨夫,一夫执一票入山。乾隆九年(1744),改招商承办为官方自办。每当参山开采之年,即由将军、副都统等分别放票,各族旗民,俱许取保、纳银领票。常例每票一张,限刨夫三四名、牛马驮三四分和一定数量的粮食等。人数超限者,亦可作为“余夫”加注票内。初夏时,经参山卡伦查验腰牌、印票,按名点放入山。仲秋出山,照章核票。额内外刨夫除按规定缴纳一定量官参、公费参而外,余参归己,允许私售。私越禁山、私栽参秧或于官参内混入秧参者,皆罪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