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两词一般通用,均指化学物(或物理、生物因素)作用于生物体时的剂量与引起的某种生物效应的强度或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情况。在毒理学上,近年曾对两词的含义加以区分,以“效应”表示某种生物效应所表现的强度,以“反应”表示某种效应在一个群体实验动物或所调查人群中的发生率或反应率。 剂量-反应曲线三种类型 (2) 对数曲线关系(b): 通常存在于剂量-效应关系中,是一条先锐后钝的曲线,类似数学上的对数曲线,亦有称之抛物线曲线。因为它是对数曲线,所以只要将剂量换算成对数剂量就可转换成一条直线。 (3) S状曲线关系(c):当群体中的全部个体对一化学物的敏感性的变异呈对称的正态频数分布时,剂量与反应率的关系成S状曲线。这种类型较易出现于一些质效应(这些效应常在剂量增大到一定阈值时方出现),但在生物效应中仍属少见现象。而毒理学中常见的为长尾的不对称S状曲线关系。这表示剂量加大过程中,效应的强度或反应率的改变呈偏态分布。由于剂量愈大,生物体的改变愈复杂,干扰因素愈多,而且体内自稳机理对效应的调整机制也愈趋明显; 又由于群体中存在一些较能耐受的个体,因此反应率在后半阶段的升高,愈来愈需要更大幅度地提高剂量。 因为在毒理实验中,每个剂量组出现的反应频数,都包括了在低剂量时也能出现的那部分反应。所以,实际上一切剂量组(除了下限剂量组)的反应频数都是反应的累计频数。实验结果直接按反应累计频数与剂量的关系作图时,常态分布的反应频数呈S状曲线,偏态分布的反应频数呈长尾的S状曲线。 在第二、三种类型的剂量-反应(效应)曲线上,可以见到在反应率达50%上下的这段范围内,剂量的改变最易引起反应的明显改变,亦即剂量与反应的关系相对较恒定,因此常用引起50%反应率的剂量,来表示与效应(半数有效量,ED50) 、毒性(半数中毒量,TD50)致死 (半数致死量,LD50)等的定量关系。在曲线两头的反应率,如5%或95%,对剂量的改变,就不如50%反应率这样敏感,因此毒理学中采用后者作为表示剂量-反应关系的常用参数。 如将上述的非直线关系用各种转换法化为直线,就可按直线方程式更准确地计算出这些参数。曲线转换为直线的常用方法为: ❶将剂量从自然数坐标换为对数坐标,不对称的S状曲线即可转换成对称的S状曲线,即形成所谓对数正态分布。 ❷再将反应率(%)换为概率(机率)单位,使对称的S状曲线进一步转换成直线(下图)。 不对称S状曲线 (曲线α,剂量用自然数坐标)转换为对称的S状曲线(曲线b,剂量改用对数坐标) 对称的S状曲线 (曲线b,反应率用%)转换为直线 (直线c,反应率改用机率单位) 以下图为例,可以说明某化学物的治疗作用、毒性作用,致死作用三条剂量-反应曲线,一经化为直线(ED、TD、LD),即由此获得各自剂量中值(ED50、TD50、LD50)的指标。该化学物的ED50和LD50是它的不同生物效应的指标。从图可见到其治疗系数(TD50/ED50)的TD50高于ED50的10倍以上,表明该化学物用于治疗的安全性较大。但就群体中可能存在对毒作用的高敏感个体,而对治疗作用低敏感个体来说,为保护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不致中毒,应采用安全系数(TD5/ED95,必要时甚至按TD1/ED99)来衡量其安全性。 某化学物的三项剂量反应曲线 时间-效应曲线 时间-效应曲线可反映一定剂量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在一定时间里的动态变化。急性效应的强度变化通常与该物质在血浆中的浓度变化相平行。因此,时间-效应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间-血浆浓度曲线。 ☚ 化学物免疫抑制作用 化学物安全评价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