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二钗判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二钗判词 十二钗判词又副册判词之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又副册判词之二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副册判词一首
正册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红楼梦》诗歌的情节化与结构化,始终是以贾宝玉为核心,以十二钗为重点的。第五回以前的诗歌、联语,还只是东鳞西爪地随笔点染,旁逸斜出地预示着情节。到了第五回的判词与《红楼梦曲》,就成了对十二钗生活道路与命运归宿的总概括了。这些词曲出现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的薄命司册子中,自然带有未卜先知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却并不等于宗教教义和封建迷信。它是哲理与情节的结合,叙事与抒情的融汇,预示与悬念的统一。读着这些词曲,我们仿佛置身在“幽微灵秀”的仙境,然而却领略着“千红一窟(哭)”的悲伤;我们仿佛聆听着虚无飘渺的乐章,然而却在品尝着人间“万艳同杯(悲)”的苦味。 判词显然具有 《推背图》式的谶纬性质,但却仅止于形式的借用,决非精华与糟粕不分的照搬。脂砚斋就唯恐读者不理解曹雪芹的苦心,即批道: “世之好事者,争传 《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 (见甲戌本第五回)相传 《推背图》 为唐时李淳风与袁天纲共为图谶,预言历代变革之事,至六十图,袁推李背止之,故名 《推背图》 。但此图相传不一,其词若明若昧,殊难凭信。脂砚斋指出 《推背图》只不过是“好事者”徒“煽惑愚迷”而已,决非李、袁所为。但曹雪芹却借 《推背图》的形式,用拆字法、隐字法、设谜法等等,将所咏的“儿女子数运之机”寓其中,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物的悲剧道路与悲剧命运。不仅如此,作者在概括人物命运时,力避那种简单明捷的 “情节预告”式的宣示,而是将从生活中悟出的某些哲理与对人物的感情都渗透其中,从而进一步引导读者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体味生活。所谓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这些就不仅是对人物的判词,而是对生活的判词,对社会的判词了。 这些判词艺术价值并不高,严格说来并不能算是诗,作者也没有把它当作诗,特别声明是 “几句言词”、“几行字迹”,只不过借这种谶纬诗的形式,来预示全书的情节结构而已。正册判词十一首,预示了正十二钗中贵族少女和少奶奶的命运,薛林为正十二钗之冠,合为一首。副册一首,写的是香菱,其余略去,入副册的全系侍妾,平儿亦应在其中。又副册两首,写的是晴雯和袭人,其余亦略去,入又副册的全系丫头。正册十一首依其顺序写的是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按警幻仙姑解释,“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而 “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全系 “薄命司”中的人物,所以她们的命运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剧告终的。 在 《红楼梦》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丢失之后,高鹗就是根据判词中对人物命运的预示来续作后四十回的。遗憾的是高鹗可能没有看到脂批或没有完全看到脂批,再加上他中 “大团园”的毒太深,有些人物的结局不完全符合或完全不符合曹氏原来的创作意图。如香菱的判词有句曰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按拆字法 “两地生孤木”是个 “桂”字,意思是自从薛蟠娶了夏金桂之后不久,香菱就被贪夫与泼妇折磨死了。第八十回即“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能在八十一、二回里香菱就辞别人世。但高鹗却让夏金桂误服毒而自焚身,薛蟠将香菱扶为正室,这显然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又如妙玉的判词是“欲洁未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是说妙玉虽有洁癖,但后来却未能保持自身之洁; 身在佛门 (空) ,心却向着红尘 (未必空) ,暗暗的恋着宝玉。可怜一位侯门之女,后来在贾家事败之后,却陷入污泥般的社会里被人蹂躏。按照脂批透露,她后来流落在瓜州渡,给一个糟老头子作了小老婆。高鹗因未见脂批,虽写了她坐禅走火入魔被一群强盗劫去,但究竟没有曹氏原来写的那么悲惨。他如元春的结局、相云的结局、凤姐的结局、巧姐的结局,都有不尽符合曹氏原作之处。 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是钗、黛的结局。按照脂批透露,是黛先死而钗后嫁的。曹雪芹原著是先用“二玉合传”构成爱情悲剧,后用“二宝合传”构成婚姻悲剧,揭示的是没有婚姻的爱情和没有爱情的婚姻同样是不道德的这样一个十分深刻的社会悲剧与主题。所以在曹氏原著后四十回中,根据脂批透露,是贾家被抄之后,贾宝玉被捕入狱,林黛玉流尽平生眼泪以酬知己,终于泪尽而逝。贾宝玉出狱之后,还去潇湘馆凭吊黛玉,这时的潇湘馆已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甲戌本第二十六回脂批),恰与以前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形成鲜明对比,已是物非人亦非了。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不得已才与薛宝钗结了婚,婚后还曾经共同回忆过与黛玉在一块时的往事。高鹗续书新写的黛玉之死是相当精彩感人的,其功不泯。但他让王熙凤设“掉包计”,将黛死与钗嫁写在同时,且用钗嫁来衬黛死,这就将“夺黛之婚”的罪名由封建社会转嫁给了宝钗,歪曲了宝钗的形象,让这位宝姑娘蒙冤二百多年,实在是一个大大的冤枉。这样一改,婚姻悲剧的实质(即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宝玉出家,宝钗守寡的外壳,也将对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的批判变成了对个别人(如王熙凤与薛宝钗)的批判,薛宝钗这一极其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也变成了白脸曹操。所以会作如此改动,当然根本原因是高鹗的思想水平与艺术功底和曹雪芹差之甚远,但也与高鹗可能未看到脂批有关,不能对他求之太苛而彻底否定。 ☚ 《好了歌》与《好了歌注》 红楼梦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