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字军东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西欧封建主、意大利商人和罗马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东地中海部沿岸诸国发动的侵略性远征。因出征者均在衣服上缝有红十字作标记,故名十字军。东征历时近200年,共进行8次。第一次东征(1096~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在地中海东岸一带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和的黎波里伯国、爱德沙伯国。后为夺回被土耳其人收复的爱德沙,进行第二次东征(1147~1149年),失败。第三次东征(1189~1192年),又失利。第四次东征(1202~1204年),在威尼斯的怂恿下,进攻信奉基督教(东正教)的拜占廷,占领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 (1204~1261)。第五次东征(1217~1221年)、第六次东征(1228~1229年)、第七次东征(1248~1254年)主要进攻埃及等地,第八次东征(1270年)进攻北非突尼斯,均遭败绩。1291年,十字军丧失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遂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十字军东征给东地中海沿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并使西欧人民蒙受重大牺牲。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历史事件。11-13世纪末,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主、贵族、城市富商勾结在一起,为掠夺东方的财富,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相继发动一系列军事远征活动,主要目标是地中海和伊斯兰国家。因参加者的衣服上缝有十字记号,故名十字军。从1095年到1291年间共有八次东征。前四次较为重要。第一次东征 (1095-1099): 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蒙召开宗教会议,号召“圣战”,1099年 11月攻陷耶路撒冷。第二次东征(1144-1149): 1144年,埃德萨被穆斯林占领,教皇尤金尼乌三世发动第二次东征,以失败告终。第三次东征(1189-1192):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教皇克雷芒三世组织十字军第三次东侵,遭萨拉丁抵抗,无功而还。第四次东征 (1202-1204): 英诺森三世发动,原计划进攻埃及,后改进攻路线,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在其上建立了拉丁帝国。第五次(1218-1221) 、第 六 次(1228-1229)、第七次东征 (1248-1254): 目标均为埃及。1270年第八次东征目标是突尼斯,也无结果。1291年,十字军建立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陷落,标志着十字军东征的彻底失败。十字军东征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但也将东方古老文化的影响带回西方,促成了西方文明的新觉醒。 ☚ 十字架 十二因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