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土司通信
明清以来甘肃卓尼一带藏族聚居区土司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卓尼土司制度形成于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 盛时其辖领地域达48旗(相当于乡),属地包括今卓尼、迭部和舟曲的博峪地区,东接武都、天水,南邻四川松潘,西界青海黄南,北抵夏河、临夏、临洮,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辖区广阔,地域偏僻,加之年代久远,其通信方式已自成系统。各代土司都通过专职秘书,即“红笔师爷”掌管通信事宜。土司衙门设信号房,有传号4人,轮流值班,专门负责衙门内外传达。另设“马号头”一人,率饲养役七八人, 养马20余匹, 用于通信。机密要件,须火漆封口,加盖印信。印信多无文字,仅刻法器或动物图形作为标记。公文投送时委派专人,遇有战事,公文多绑于箭杆之上,或装入竹筒之内。其紧急者,并贴鸡毛一根,或将鸡毛一角烧去, 谓之 “鸡毛翎箭”或 “鸡毛文书”, 皆由旗、族接力快速传递。普通公文,以及所属旗、族之间的一般信件, 由轮流应差之番民投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