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笼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笼起义清代布依族农民起义。贵州南笼府(今安龙县)官吏勾结土目, 横征苛派,致使农民“皆弃田不耕”。嘉庆二年(1797)正月初五,当丈、洞洒等地布依族农民尊女巫*王阿崇为“囊仙”(布依语),亦称“皇仙娘娘”, 推韦朝元为仙官, 汉人桑鸿升为军师,聚众反清。在方圆一百里内的三十六大寨和数百小寨,修筑木栅石城据险守卫。府属北乡及永丰(今贞丰县)、普定、册亨、黄草坝(今兴义)、新城(今兴仁)、永宁(今关岭县境)、镇宁、定番 (今惠水)、罗斛(今罗甸)、安南(今晴隆县)等地响应,声势浩大,逼近安顺、大定、贵阳等府十余县,震动全省。清廷调湘、桂、滇、黔诸省清军进剿。各地农民军各自为战, 因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且迷信巫术作战, 同年八月五日失败,王阿崇等被俘,十一月七日在北京遇害。清政府乘机裁撤当地一些世袭的土目,另设土守备、土千总、把总和苗弁等世袭武官,强化军事封建统治。 南笼起义清代布依族农民起义。清朝中叶,封建统治者为了镇压苗民起义,变本加厉地对贵州少数民族进行敲榨勒索,驱使农民前往湘黔参战,致使农民“皆弃田不耕”。嘉庆二年(1797)正月初五,在贵州南笼府(今安龙县)北乡当丈寨,爆发了以布依族农民首领韦朝元(1768—1797,又名韦德明,号七绺须)、王阿崇(1777—1797,号囊仙,意为仙姑)为首的布依族农民起义,公推王阿崇为首领,称“皇仙娘娘”,韦朝元为仙官,桑鸿升(汉族)为军师,李阿六(布依族)为总兵元帅,以王阿崇所在的洞洒寨为京城,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建年号“元顺”。由韦朝元等亲率义军进攻府城,挥军北上,迅速攻占册亨、永丰(今贞丰)、捧鲊(今兴义)、罗斛(今罗甸)、归化(今紫云)及广顺(今长顺)的坝场等地,进逼省城贵阳,声威大振。同年七月,湘黔苗民起义被镇压,清廷调集湘、桂、滇、黔诸省清军主力前来镇压,加之农民军内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且迷信巫术的作战能力,麻痹大意,同年八月十五,遭清军袭击,兵败,京城失守,韦朝元、王阿崇等被俘。十一月七日在北京遇害。清政府乘机裁撤当地一些世袭的土目,另设土守备、土千总、土把总和苗弁等世袭武官,强化军事封建统治。起义沉重打击了当地封建统治势力土官、流官,摧毁封建领主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显示了少数民族农民敢于斗争、英勇作战的光辉形象。《王仙姑》的故事,至今仍广泛流传于当地布依族民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