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稻
北宋真宗时从占城(今越南南方)引入的旱稻良种。初传入时,在二、三月间播种,八月成熟,生长期为一百八十天左右。至南宋时,已培育出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甚至六十天等早熟的品种。占城稻抗旱力强,不择地而生,容易栽培,生长期短。在温度适宜的地区,如江淮一带,可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是南宋中产以下人家的食粮。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促进了宋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穀部 > 九穀 > 旱占 > 占城稻
占城稻 zhànchéngdào
占城稻
占城稻
又称“早占” 、“早米” 、“早占城” 。宋代水稻良种。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21)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今属越南)而得名。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 宜于高仰之田, 对防止东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 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 踏犁 棉花 ☛
占城稻
占城稻
亦称“早占”、“早米”、“早占城”。宋代水稻良种。真宗大中祥符 (1008—1021) 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 (今属越南) 而得名。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对防止东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