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劳为逸
通过一定的方法,使疲劳转化为安逸,使部队保持旺盛的士气,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
公元782年,唐朝将领马燧奉命讨伐田悦,集结于漳水岸边(河北、河南两省边境)。马燧是鞍马劳顿,以疲劳之军攻敌。为使自己部队反劳为逸,敌人返逸为劳,马燧决定调动敌人。他先派部队过洹水袭魏州,待敌军追来,则停止前进,布设阵势。田悦率步骑四万余人越过洹水桥,追赶马燧。马燧待田悦过了洹水,即把洹水桥烧掉。同时,把方圆百里草木清除,以作战场,摆好阵势,选五千勇士当前锋,等待田悦军到。田悦率军到达,喘息未定时,马燧即纵兵猛攻,田悦大败,急向回逃。三座桥已全部烧毁,部队大乱,泅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斩杀二万余人,俘三千余人。
反劳为逸或反逸为劳,是劳、逸的相互转化,聪明的指挥员总善于把自己的部队化劳为逸,把敌军变逸为劳。在具体运用上,方法各异。也可采用敌动而我静的方法,使我之劳转化为逸,敌之逸转化为劳,从而战胜敌人。
反劳为逸
把疲劳反转为安逸。军事上比喻设奇出兵,攻其必救,设法调动对方疲于奔命的一种战略战术。劳:疲劳。逸:安闲,休息。明代揭暄《兵经百篇·更字》: “我一战而人数应,该逸为劳;人数战而我数休,反劳为逸;逸则可作,劳则可败。”
反劳为逸fǎn láo wéi yì
转劳累为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