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天疱疮
天疱疮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粘膜皮肤病。较为少见。免疫荧光研究发现了棘细胞之间的荧光标记抗体和血清中的循环抗体IgG,此外,又证实了细胞间存在着补体C1、C3、C4与备解素。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病有关。
口腔损害的临床类型主要为寻常型天疱疮,而且往往从口腔粘膜开始,然后累及皮肤。除了唇部偶见大疱以外,口腔粘膜损害一般都为破裂的灰白色疱壁,数量与面积不等,疱壁能自行脱落或被揭去而露出鲜红创面,并可继续扩大,如以手指揉压外表正常的部位,也可引起大疱,这一现象称为上皮分离征或尼氏征(Nikolsky sign),具有诊断价值。皮肤损害多见于腋下、背、足与腹股沟等处。大疱初起丰满,不久即松弛、塌陷,然后破裂剥落。活体组织检查可见棘层松解与上皮内水疱形成,疱液中可见漂浮的棘细胞,疱底呈绒毛状,绒毛由乳头层与基底细胞组成;结缔组织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此外,通过疱液的细胞学检查,也可发现松解的棘细胞,这种辅助诊断方法称为詹氏试验(Tzanck test)。治疗,以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为首选药物,也可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合并应用,局部可应用消炎防腐止痛类药物含漱或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