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 准备备(~用;~课;备办;备拟;备豫;豫备;治备;正备;排备;预备) 具(治具) 戒 办(排办) 打当 打整 打点 打理 端正 排顿 准备文件:备文 做好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协商等:酝酿 新生事物的酝酿:结胎 作诗文时先做思想上的酝酿:意在笔先意在笔前 意先笔后 意存笔先 事情正在酝酿,尚未发作:密云不雨 密云无雨 为正义而献身的思想准备:不忘沟壑 自己准备:自备 自具 打算,准备:安排(~饭食) 整理准备:整备 为补充而准备:后备(~力量) 经常准备或防备:常备 经常准备而不懈怠:常备不懈 随时随地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周密准备:审备 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紧锣密鼓 密锣紧鼓 密鼓紧锣 准备齐全:完备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厚积薄发 厖积薄发 (预先筹划或安排:准备)
另见:预先 筹划 打算1 安排 防备 ☚ 准备 事先做好准备 ☛ 后备力量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克敌制胜的一种手段,是“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 “后备力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之初,后备力量就是指民兵。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兵制度,保卫地方秩序,建立国家动员基础。”1955年确定建立预备役。1958年“大办民兵师”以后,便取消了预备役制度,这时的后备力量,又只指民兵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这标志着中国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备力量的构成主要包括:民兵、预备役、青年学生及其他社会成员。没有后备力量,现代国防和武装力量就不会持久、巩固,缺乏应有的活力,国家安全也不会得到真正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