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郎中官名。❶魏、晋、南北朝与吏部郎互称,为尚书省吏部曹长官。 ❷吏部头司长官。唐武德三年(620)改选部郎置,二人,一掌考定核实文官资历阶品告身,一掌选补流外官。初为正四品上,后改定从五品上。北宋初为五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置四人,从六品,分掌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 ❸吏部佐贰官。辽南面朝官置。金吏部置,二人,一掌文武选、流外迁用、官吏差使、封爵制诰,一掌勋级酬赏、荫袭、循迁、致仕、考课,为尚书、侍郎之佐官。元代略同。明初置,正五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 ❹吏部诸司郎中统称。如隋、唐、五代及两宋吏部、司封、司勋、考功郎中,明清文选、验封、稽勋、考功郎中等。 吏部郎中 吏部郎中官名。吏部属官。《大唐六典·吏部》: “郎中2人,从五品上。周官太宰属官有下大夫,盖郎中之任也。秦有郎中,以其为郎侍卫居中,故曰郎中。汉选尚书郎,初从三署郎次补之,初人尚书台称郎中,满岁称侍郎,故郎中之名犹因三署旧号也。按吏部郎中后汉置之,职在选举。魏晋用人妙于时选其诸曹郎功高者迁为吏部郎,其吏部郎历代品秩皆高于诸曹郎。” ☚ 吏部侍郎 吏部主事 ☛ 吏部郎中官名。唐宋为吏部头司的主官。金元六部不分司,吏部尚书、侍郎之下仅置郎中一、二人,称为吏部郎中。明清吏部四清吏司郎中通称为吏部郎中,与唐宋专指吏部头司者不同。参见“吏部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