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君主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君主论》《君主论》
又名《君王论》、《霸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著作。中译本根据《君主论》意大利原文版的马佐尼校订本(1927年意大利版)、卡塞拉校订本(1930年罗马版)和邦凡蒂尼校订本(1954年米兰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全书近10万字,共分为26章。主要论述了以下三方面内容:君主国的类型及统治方式、军队的性质和作用、君主应具有的行为和品质。本书是作者献给君王小洛伦佐(1492——1519)的一部阐述他研究经国治世之道成就的著作。它的理论基础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经验中人性的分析。他相信,一个人实际中怎样生活,和他应该怎样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他不是从书本中的道德箴言出发,而是依据历史和经验中人的实际面目考察问题。他认为,人在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基本欲望驱使下,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虚假、伪善、反复无常、背信异义的。出于这种观念,本书认为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力,努力的基础是使人畏惧的实力或暴力。他用state称呼国家,西方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含义一是主权,一是领土,标志着西方国家观念演变中的又一个阶段。作者以权力为基点考察国家的本质,利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这是第一次使政治学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本书赞扬共和制,但又认为在当时腐朽衰败的现状下,只能建立集中的君主制,才有利于意大利的统一和强盛。君主凭据的手段,一是法律、一是武力,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本书着重论述了巩固君主统治的方法和政治权术。从所谓“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的原则出发,认为君主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应当摈弃道德,运用权术,采取背信异义、残酷无情、搞阴谋诡计等各种手段。认为凡是“聪明”的君主,都应采取暴力和欺骗相结合的统治方法。这种权术思想,即所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它为剥削阶级统治和奴役人民提供了方略,但也充分暴露了剥削阶级奴役人民的本质。 《君主论》又译《露术》,早期意大利资产阶级政治法律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雅弗利的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代表作。1513年完成。该书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阐释作为君主运用权术进行统治的必要性。全书充满了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色彩。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反对神学政治法律思想方面起着先锋作用。书的体例是通过历史事实和当时许多实例论证君主只有运用权术才能治理好国家。全书共26章。可概括为8个大问题:一,作为君主要不断地准备战争;二,君主何以会受到称赞或受到谴责;三,关于慷慨与吝啬的看法;四,爱与恐惧的运用;五,君主保持信誉的方法与对策;六,君主避免臣民轻视和憎恨的方法;七,堡垒的用途;八,君主获得信誉之术。他认为君主和统治者运用权术是他们的本分。马基雅弗利认识到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称军队是国家实力的所在。他告诫君主说:“谁有了军队谁便有了好朋友”。并反复强调君主和统治者要充分认识到人的本性是坏的,所以对他们必须运用权术。他指出“必须懂得对付野兽和对付人的两种方法,……。一种没有另一种配合是不能长久的。”他认为君主应仿效狐狸的狡猾和狮子的勇猛。而且,他把权术说成是君主和统治者一种必备的品质。 君主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马基雅弗利著。又译《君王论》、《霸术》、《邦主鉴》。全书共26章。主要论述了各种君主国家制度及其优劣状况,集中反映了马基雅弗利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认为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并且不管是过去的人,现在社会中的人,还是以后的人,都必然地具有这种统一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从人性恶出发,书中直言不讳地否认道德,认为政治斗争无道德可言,政治应该摆脱道德的束缚,政治家不应顾及道德原则而只关注功利,诚实、正直、仁慈等美德在政治上是软弱无力和有害的。还认为,目的是唯一的,手段要从属于目的。只要目的是正当的,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同时,不论什么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也都是好的,手段的恶不会影响目的的善。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应当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君主对自己的恶行不必怕人非议,甚至宁愿蒙残酷之名而不要行仁慈之誉,宁愿使人畏惧也不要被人爱戴。君主只有不守信义,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有利于个人和国家。在西方思想史上,《君主论》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人性恶的伦理学著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