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吴文俊拓扑学家吴文俊教授 数学家吴文俊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数学家吴文俊获陈嘉庚奖 | 叶 同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编委 会编 | 文汇报1957年1月25日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184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5)第187页 |
吴文俊(1919— ) | 《中国科苑英华录》 编写组 | 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上)第 29页 |
吴文俊中国数学家。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1915年出生于上海市,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2~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79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早年的工作主要在拓扑学方面,他关于示性类,示嵌类的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对拓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他的成果被广泛引用,如在标题中出现吴公式的论文就有几十篇。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提出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在于重应用、重计算,不同于西方的重逻辑关系、重推理。70年代后期,致力于数学机械化与机械化的数学研究,从初等几何着手,在计算机上证明了一些高难度定理,同时发现了一些新定理,并进一步探讨了微分几何的定理证明。与国际上主要是存在性结果不同,他强调构造性的研究,所提出的利用机器证明与发现几何定理的新方法,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