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
古称松江,今称苏州河。“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明初尚“广一百五十丈”。它的支流“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因河身盘曲如龙,河床日渐提高,河道不断淤塞。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宋政府筑长堤界于江湖之间,横截江流五六十里。加之豪强霸占水道,种植芦苇,或围成鱼池,或围成田,致使水流更加不畅,航道愈加淤浅。每逢积雨,众水奔溃。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政府派员治水,产生三个结果:第一,太湖之水80%通过黄浦江排泄,黄浦江成为太湖流域总泄路,灾情得到缓和;第二,形成一条以大黄浦、范家浜、南跄浦所组成的新河道,这就是今天的黄浦江; 第三,吴淞江水势更强,从此处于次要地位。成为黄浦江的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