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礼1902—河南固始人 周礼 又名《周官》、《周官经》。一般认为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附添有儒家政治理想的著作。各种版本卷数不一。旧题周姬旦撰。 关于《周礼》真伪和成书年代问题,历史上一直有争议。西汉刘歆始言《周官》为周公作,东汉郑众始把《周官》称《周礼》,郑玄直言《周礼》为周公作。周公姓姬名旦,一称叔旦。西周初年政治家,周文王第四子。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辅助其兄武王灭商。又佐成王治政,后曾受王命制作礼乐,建立典章。是儒家推崇的圣人。马融、郑玄、贾公彦等古文经学家都对《周礼》为周公作这一说法深信不疑。范浚、晁公武、魏了翁、杨慎、姚际恒等许多学者都认为《周礼》绝非周公作,而是后人伪托。胡宏、晁公武、洪迈、万斯同、康有为、廖平等许多人更认为《周礼》是刘歆伪造出来的。张载、程颐、苏辙、朱熹、方孝孺、方苞等人都是信疑参半,认为此书是周公所作,但其中间杂有后人添附改窜的成分。清人毛奇龄和皮锡瑞都认为既不为周公所作,又非刘歆伪作,当是战国时期作品。近人张心澂从书中反映出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其它参证材料来说明《周礼》为战国前期儒家兼通法理经济者所作,经刘歆改窜而成。另有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官制,参证《周礼》所载的各项制度,定为战国时代著作。现代学者一般认定《周礼》是伪书。 《周礼》共六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科技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每篇篇名下先论该篇诸官职的总体职能和所属各职的名目和人员编制,然后分各职叙述。《天官冢宰第一》共有六十三职,所司之事是“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即是掌管吏治,兼管宫中各项事务,长官为大(音太)宰,统领余六十二官。《地官司图第二》共七十九职(中缺“司禄”一职),其职能是“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掌管社会教化,也兼掌乡、党、闾、族等各级组织,以及负责均土分民、征收赋税之事,长官为大司图。《春官宗伯第三》共七十职,总的职能是“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包括行使礼乐、卜祝、文史、星历、车旗等职能的各项官制,长官为大宗伯。《夏官司马第四》共七十一职(中缺“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掌疆”、“司甲”五职),总的职能是“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掌管军事与分封,以及王之车旗、弓矢、护卫等职,长官为大司马。《秋官司寇第五》共六十七职,主要职能是“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掌握刑法、讼狱与禁制,兼掌盟约、宪令、辟除、外交等事务,长官为大司寇。末篇为《冬官司空》,长官为大司空,掌营造。此篇早已佚失,汉时以千金求之而未得,后河间献王(刘德)因以《考工记》三十一篇补之,称《冬官考工记》。据后人考证,《考工记》为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大致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六类,分别对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诸器等的制作工艺和尺度作了详细记载,是研究古代科技史的重要文献。 《周礼》书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既有儒家政治理想成份,也有法家的法治精神,也涉及理财之道等。但汉儒马融、郑玄等把它视作儒家典籍,备加推崇。唐代科举取士,列之为“明经科”“九经”之一。宋刘敞撰《七经小传》,也以《周礼》为“七经”之一。宋刻巾箱“九经”白文,也包括《周礼》。明郝敬将它列入《九经解》中。《宋书·百官志上》列《周礼》为“十经”之一。清康熙皇帝“御纂”“七经”,也包括《周礼》。清惠栋《九经古义》也以《周礼》为其“九经”之一种。宋代辑《十三经》,《周礼》也在其中,《十三经》之名一直沿用到清代,是最通用的儒家经典总称。可见,《周礼》内容上虽不尽属儒家,却长期以儒家重要经典的名义得以传播,影响很大。西汉末王莽改制,西魏宇文泰用苏绰、卢辨等改革官职,以及北宋王安石变法等,都以《周礼》为理论根据。《周礼》也是研究先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制度的重要文献,尤其对考察古代官制有重要参考价值。当然,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其所记述究属西周之制还是战国之制,且其中也可能有后人妄添成份,如分封之制与畿服之制之类即是如此,甚至有人认为《周礼》只是描绘理想制度而不是记录事实。但这一切都不能完全掩盖《周礼》的史料价值。 《周礼》的注解和版本很多,主要有: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宋光宗绍熙间刻、明嘉靖中闽刻、明万历中国子监刻、清乾隆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本,清嘉庆时阮元刻、民国间上海世界书局据阮本缩印及一九七九年北京中华书局校世界书局本影印《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以上各本皆为四十二卷。唐陆德明作《周礼释文》(《经典释文》第八、九两卷)。宋王安石撰《周官新义》(亦名《周礼新经义》等),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辑抄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王安石全集》本,民国二十四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凡八十六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一九八七年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清丁晏撰《周礼释注》,二卷,有六艺堂藏版及《颐志斋丛书》本行世。清段玉裁撰《周礼汉读考》,六卷,有清阮元辑刊《皇清经解》本等。清惠栋有《周礼古义》(在《九经古义》中),有《四库全书》、《皇清经解》、《丛书集成》等本。 周礼 [原文] (节选) 夏官司马第四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 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人,徒三百有二十人。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司勋: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马质: 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八人。 量人: 下士二人。府一人,史四人,徒八人。 小子: 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羊人:下士二人。史一人,贾二人,徒八人。 司爟:下士二人。徒六人。 掌固:上士二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司险: 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疆: 中士八人。史四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候人:上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史六人,徒百有二十人。 环人: 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挈壶氏: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射人: 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服不氏: 下士一人。徒四人。 射鸟氏:下士一人。徒四人。 罗氏: 下士一人。徒八人。 掌畜:下士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士: 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诸子: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右: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虎贲氏:下大夫二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虎士八百人。 旅贲氏: 中士二人,下士十有六人。史二人,徒八人。 节服氏: 下士八人。徒四人。 方相氏: 狂夫四人。 太仆,下大夫二人。小臣,上士四人。祭仆,中士六人。御仆,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隶仆,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弁师: 下士二人。工四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甲: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司兵: 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戈盾: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弓矢: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缮人: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稿人: 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戎右: 中大夫二人,上士二人。 齐右: 下大夫二人。 道右: 上士二人。 大驭: 中大夫二人。 戎仆: 中大夫二人。 齐仆: 下大夫二人。 道仆:上士十有二人。 田仆: 上士十有二人。 驭夫: 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 校人: 中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趣马:下士,阜一人。徒四人。 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贾二人,徒二十人。 牧师:下士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瘦人:下士,闲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圉师: 乘一人,徒二人。圉人: 良马匹一人,驽马丽一人。 职方氏: 中大夫四人,下大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土方氏:上士五人,下士十人。府二人,史五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怀方氏: 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合方氏: 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训方氏: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形方氏: 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山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川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原师: 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 人。 匡人: 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探人: 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都司马:每都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家司马:各使其臣,以正于公司马。 大司马之职: 掌建帮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设仪辨位,以等邦国;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建牧立监,以维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施贡分职,以任邦国; 简稽乡民,以用邦国;均守平则,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 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 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乃县政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敛之。 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凡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 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辩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搜田,有司表貉,誓民: 鼓,遂围禁; 火弊,献禽以祭社。 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群吏撰车徒,读书契,辨号名之用,帅以门名,县鄙各以其名,家以号名,乡以州名,野以邑名,百官各象其事,以辨军之夜事。其他皆如振旅。遂以苗田如搜之法,车弊,献禽以旗享礿。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 王载大常,诸侯载旗,军吏载旗,师都载旃, 乡(遂)[家]载物,郊野载旐,百官载旐,各书其事与春号焉。其他皆如振旅。遂以猕田如搜(田)之法,罗弊,致禽以祀祊。 中冬教大阅。前期,群吏戒众庶修战法。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群吏以旗物鼓铎锣铙,各帅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后至者; 乃陈车徒如战之陈,皆坐。群吏听誓于陈前,斩牲,以左右徇陈,曰“: 不用命者,斩之!”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锣,车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铎,群吏弊旗,车徒皆坐。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锣,车骤徒趋,及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车驰徒走,及表乃止。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遂以狩田,以旌为左右和之门,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有司平之;旗居卒间以分地,前后有屯百步,有司巡其前后; 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既陈,乃设驱逆之车,有司表貉于陈前。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大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及所弊,鼓皆骇,车徒皆噪。徒乃弊,致禽馌兽于郊;入,献禽以享𤇏。 及师,大合军,以行禁令,以救无辜、伐有罪。若大师,则掌其戒令,莅大卜,帅执事莅衅主及军器。及致,建大常,比军众,诛后至者。及战,巡陈视事而赏罚。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王吊劳士庶予,则相。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大会同,则帅士庶子而掌其政令。若大射,则合诸侯之六耦。大祭祀、飨食,羞牲鱼,授其祭。大丧,平士大夫。丧祭,奉诏马牲。 …… 掌固: 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颁其士庶子及其众庶之守;设其饰器;分其财用,均其稍食。任其万民,用其材器。凡守者受法焉,以通守政。有移甲与其役财用,唯是得通; 与国有司帅之,以赞其不足者。昼三巡之,夜亦如之。夜三鼜以号戒。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守法。凡国都之竞,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职焉。若有山川,则因之。 司险: 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国有故,则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属守之,唯有节者达之。 …… 职方氏: 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颖、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荧、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丝、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正东曰青州,春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鸡、狗,其谷宜稻,麦。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其川河、济,其浸庐、维,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四种。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泽薮曰弦蒲,其川泾、讷,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蹊养,其川河、济,其浸灾、时,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所纡,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其川呼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其谷宜五种。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春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十一]伯;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王将巡守,则戒于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及王之所行,先道,帅其属而巡戒令。王殷国亦如之。 冬官考工记第六 桃氏为剑。 腊广二寸有半寸,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 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 矢人为矢。 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水之,以辨其阴阳。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 前弱则俯,后弱则翔; 中弱则纡,中强则扬; 羽丰则迟,羽杀则躁。是故夹而摇之,以视其在丰杀之节也; 桡之,以视其鸿杀之称也。 凡相笴,欲生而抟;同抟,欲重;同重,节欲疏;同疏,欲栗。 …… 庐人为庐器。 戈柄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 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凡兵,句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是故句兵椑,刺兵抟。 击兵同强,举围欲细,细则校。刺兵同强,举围欲重,重欲傅人,傅人则密,是故侵之。 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参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五分其晋围,去一以为首围。凡为酋矛,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而围之。五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参分其晋围,去一以为刺围。 凡试庐事:置而摇之,以视其蜎也;灸诸墙,以视其桡之均也;横而摇之,以视其劲也。六建既备,车不反覆,谓之国工。 弓人为弓。 取六村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鉴赏] 《周礼》,也叫《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朝至战国时代的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著;今文经学家则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近人曾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所记周代典章制度,也是有所依据而绝非虚构。 周公,生卒年不详,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杀死管叔,流放蔡叔,平定反叛,最后完成周王朝灭商事业,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他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典章,一度出现“成康之治”。 《周礼》全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6篇。其中《夏官司马》记载着周代军队编制、军官官制及其职责、军事制度、军事训练、军事演习(田猎)和校阅方法等。《冬官司空》早已佚亡,汉代补以《考工记》记载周代战车、兵器、装具、器材的制造等。所以《周礼》,特别是其中的《夏官司马》和《冬官考工记》是研究周代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的重要史料,是我国早期的军制学和兵器制造的军事文献。 一、军队编制的记载 《夏官司马》详细地记载了古代军队的编制情况:“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周代军队编成是军、师、旅、卒、两、伍六级。各级军队人员为:军12500人,师2500人,旅500人,卒100人,两25人,伍5人。军是周代军队最大的建制单位,军辖5个师,师辖5个旅,旅辖5个卒,卒辖4个两,两辖5个伍,基本上是五五编制。 古代军队的官制比较复杂,《夏官司马》记载有70种官名。大司马为夏官之长,系六卿之一,掌管军政,统领军队,夏官之属有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司勋、马质、量人、小子、羊人、司爟、掌固、司险、掌疆、候人、环人、挈壶氏、射人、服不氏、射乌氏、罗氏掌畜、司士、诸子、司右、虎贲氏、旅贲氏、节服氏、方相氏、太仆、小臣、祭仆、御仆、隶仆、弁师、司甲、司兵、司戈盾、司弓矢、缮人、稿人、戎右、齐右、道右、大驭、戎仆、齐仆、道仆、田仆、驭夫、校人、趣马、巫马、牧师、瘦人、圉师、圉人、职方氏、土方氏、怀方氏、合方氏、训方氏、形方氏、山师、川师、原师、匡人、探人、都司马、家司马等69种官名。 二、军队各级职责的确定 《夏官司马》对军队各级官职的职责制定的非常具体明确。例如大司马之职责,规定有要“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平时,则要求抓紧训练部队,以提高战斗力。特别是根据农时天候,提出一年四季训练之法。“中春教振旅”,“中夏教茇舍”、“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阅”。再如掌固的职责,《夏官司马》规定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颁其土庶子及其众庶之守;设其饰器;分其财用,均其稍事。任其万民,用其材器。凡守者受法焉,以通守政。有移甲与其役财用,唯是得通……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守法。凡国都之竟,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从掌固的职责有负责修建维护城郭、沟池、树渠等方面来看,与现代军队的工程兵的任务相差不多。 三、兵器制造的要求 《冬官考工记》对兵器的制造有详尽的记载。我国古代兵器制造人员皆严密分工,负责锻造的是冶氏,负责造剑的是桃氏,负责制弓的是弓人,负责造车的是车人,负责造兵器木柄的是庐人等等。制造的要求详细具体,有兵器尺寸的长短,材料的好坏,特别是对于已制造好的兵器,还有怎样进行检查的方法。比如对庐人造庐器要求:“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庐,就是矛戟的柄,《冬官考工记》要求,从作战需要出发,最长的不能有三人长,太长了,不仅使用不方便,而且还影响其他人。那么,多长适合呢?《冬官考工记》规定:“戈柄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制好的庐器要进行检查,“凡试庐事,置而摇之,以视其蜎也;灸诸墙,以视其桡之均也;横而摇之,以视其劲也。”就是说要采取弯、压、摇的办法,检查木柄性能和质量是否符合作战需要。 《周礼》记载的是2千多年前先秦的典章制度。军事上,正如《汉书.艺文志》称道的:“兵家者,盖出于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司马为兵家之源,是研究古代兵制的重要资料。但《周礼》所体现的“循礼而兵“的思想只能是历史的存迹,与今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需要读者批判吸收。 周礼 《周礼》相传为周公所制定。周公,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亦称叔旦。“礼”早在夏商时代就已有之。所谓周公制“礼”,不过是把历代的“礼”加以汇集和整理,增补和厘定,使之系统化、制度化而已。《周礼》内容十分丰富、庞杂,包含有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家庭婚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周礼》中的很多规定,由国家强制执行,具有法律的效力。例如,诸侯假若不按期朝拜周王,就要受到征讨;贵族违礼越制,也会受到惩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周王也要按周礼行事以礼待臣。《周礼》不仅是调整贵族内部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还规定了奴隶制国家的一些根本制度,包括宗法等级制度。西周通过《周礼》把宗法关系和国家政权组织结合起来,使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结合起来,致使人与人之间,亲疏有别,尊卑有序,等级森严不可逾越。《周礼》同法律一样,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奴隶主专政的工具。 周礼 儒教经典“三礼”之一。原名 《周官》,因其记载周公“体国经野,设官分职” 的详细规划,类似后代正史中的 《职官志》,故名。《周礼》将官职分为六类,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冢宰掌国家政务,兼管宫廷事务,所属官职计有六十二种,因其掌邦治,所以又叫 “治官”; 地官司徒掌天下教化,兼管土地、赋税等,所属官职计有七十八种,因其掌邦教,所以又叫 “教官”; 春官宗伯掌国家礼仪及宗教典礼,包括礼乐、卜祝、文史、星历、车旗等,所属官职计有六十九种,因其掌邦礼,所以又叫 “礼官”;夏官司马掌军事与分封,兼管王之车旗、弓矢、护卫等,所属官职计有六十八种,因其掌邦政,所以又叫 “政官”; 秋官司寇掌狱讼刑禁,兼管盟约、宪令、外交等,所属官职计有六十五种,因其掌邦禁,所以又叫 “刑官”; 冬官司空掌管工程营造,这一篇早已失传,汉儒以记载工艺制作的《考工记》补之。《周官》 是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古文经,西汉末刘歆始改称 《周礼》,以致后来有人怀疑这部古文经是刘歆伪造。有些经学家认为,《周礼》 只是周公的建国蓝图,并非实际制度。即使如此,《周礼》提供的 “建国君民” 与 “设官分职” 的政治思想,却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例如,降低巫史卜祝等神职人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将其列为春官宗伯的属官,造成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天子既是最高的君主,又是最高的教主,这在儒教的发展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周礼》 晚出,西汉时没有被列为经典,王莽改制,曾以 《周礼》 为据,才将其立为官学。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 “三礼” 时特别推崇 《周礼》,于是在唐代,《周礼》便正式升格为经。王安石变法,也曾以 《周礼》 为理论根据,以致宋人有 “王安石以 《周礼》乱天下”之语。 周礼 《周礼》是西周根据周王朝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朝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6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63;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的教养,有属官78;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70;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务,有属官69;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66;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30。旧时常约言共有官360,实为376,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郑玄认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唐代贾公彦撰《周礼义疏》42卷,至宋代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朝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周禮 周禮 zhōulǐ 亦稱“周官”、“周官經”。儒家必修教材之一。蒐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學說,增减排比之匯編。猶今之政治倫理教科書。成書年代及作者,衆說不一。古經文學家認爲出自西周,爲周公所作。或說系西漢末劉歆僞造。今文經學家認爲出自戰國。近人郭沫若、錢穆、顧頡剛據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定爲戰國。全書四十二卷。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詳列職掌細目。《冬官司空》早佚,漢時以《考工記》補之。注釋本有漢·鄭玄《周禮注》、唐·賈公彦《周禮正義》、今人林尹《周禮今注今譯》。 周礼zhōu lǐ〖名词〗 周礼又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减排比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 《周官》经6篇,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以 《考工记》。东汉末,对《周礼》作者为谁,意见不一。一说周公所作; 一说西汉刘歆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作品。注释有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孙诒让 《周礼正义》等。 周礼文集。原名《周官》,亦称《周官经》。旧传周公所作,后人有附益。疑古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或为西汉刘歆所作。今之学者参考周秦铜器铭文,认为成书应在周王室东迁以后至战国时期。《周礼》所记为周代典章制度,同时寓以儒家政治理想。全书六篇,按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述。“天官冢宰第一”,掌邦治,总理国家大事,统摄六官以吏治为专职,兼管宫中事务;其长官称太宰, 下设六十二种职官。“地官司徒第二”,掌邦教,司土地、赋税、民政、教化之职;其长官曰大司徒, 下设七十八种职官。“春官宗伯第三”,掌邦礼,礼官之属,司礼乐、 卜祝、文史、星历、车旗之职;其长官曰大宗伯,下设六十九种职官。“夏官司马第四”掌邦政,政官之属,司武事、封建、护卫、统领军事之职;其长官曰大司马,下设六十八种职官。“秋官司寇第五”,掌邦禁,刑官之属,司刑法、讼狱、刑禁,兼及盟约、宪令、辟除、外交之职;其长官曰大司寇,下设六十五种职官。“冬官考工记第六”,掌营造,司治木、冶金、设色、刮摩、搏植诸工事制作,并详尽其尺度;其长官曰大司空,下设六十五种职官。“冬宫”原文久佚,此乃汉儒以《考工记》补之者。《周礼》所载职官,均先叙其官名、爵等、员数,再分叙其职掌,颇为详尽。此书虽多“预为之, 以待他日之用, 实未尝实行也。”(郑樵《通志》)亦可见先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制度,初具规模,实开隋唐以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制之先河。六官亦称六卿,相当于后世之六部尚书。此书保存大量古史资料,与其他儒家经典参照,互有异同,有重要史料价值。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郑(玄)注贾(公彦)疏外,尚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一九四○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周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今人林尹著有《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可供参考。 周礼明代医学家。字半山。归安(今浙江吴兴) 人。父菊潭以医鸣于世。继承父志,究心医学,博览群书,会通诸家之说,撮其枢要,析其淆乱,并附己意,成 《医圣阶梯》 10 卷(1573)。此书先审病以定名,次原病以著论,论确后察脉,脉明后处方,汤液丸散,用各有宜,条理分明,便于学医者参考。曾任征仕郎临清(今山东临清) 州判官,后谢政归里。 周礼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搜集周代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加儒家政治道德观念汇编而成。前人对该书作者的说法不一,或说周公所作,或认为西汉末年刘歆伪造。近人据考古资料定此书为战国时期作品。全书六篇,四十二卷,其中第六篇已佚,汉时补以《考工记》。该书的注释有东汉的郑玄《周礼注》、唐代贾公彦《周礼正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等,收入《十三经注疏》。《周礼》是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古籍,反映了先秦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及国家政权机构,是研究先秦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周礼》第二篇《地官》中有“媒氏”部分,由此可见先秦的婚姻、家庭制度。 ☚ 女学 仪礼 ☛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搜集周代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寓以儒家政治思想,编辑而成,一说为周公所作,或刘歆伪作,现代认为是战国时作品。全书分《天官冢》、《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冬官司空》早佚,汉时以《考工记》补之。此书是研究古代田制、兵制、学制、刑法、祀典的重要参考资料。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1940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有《周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 周礼 233 周礼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原名《周官》或《周官经》,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6篇。该书问世较晚,西汉成帝时列入书目,并以《考工记》补足所缺冬官1篇。王莽建立新朝,改称《周礼》。该书既不成于一人,也不作于一时,但一般认为是战国以后的作品。通过各官官制、职掌的规定,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经济思想。有关经济生活的规定,主要在地官,其次是天官。冬宫(《考工记》)专记手工技艺。该书有丰富的土地关系思想、贡赋思想、财政思想、商品交换思想。对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 ☚ 禹贡 管子 ☛ 周礼 周礼记载周代设官分职的专著。旧传周公撰,原名《周官》、《周官经》。它实际是战国时人据春秋以前材料编纂的一部政典,虽不乏理想化的杜撰成分,但保存了颇多可信的史料。《周礼》分大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汉时河间献五得《周官》,独缺冬官,后以《考工记》补之)。通过各官职事的载述,记录了周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先秦经济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其中记载有先秦的户籍制度,列有各种官职,专掌民政、人口,如司民掌登万民之权,媒氏专管介绍婚姻等等,对研究我国古代人口史很有价值。 ☚ 人口史档案 帝王世纪 ☛ 周礼 周礼记载周朝设官分职和纲纪的政典,儒家经典之一。原名《周官》,六篇。此书据传系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搜集所得,初藏于宫中秘府。至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见此书,著于《录略》。刘歆认为《周官》是“周公致太平”的全部制度,故改名为《周礼》。汉平帝时,王莽篡政,立《周礼》于学官,到新朝灭亡,被废除。 ☚ 穀梁传 竹书纪年 ☛ 周礼 周礼书名。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三礼”之一。原名 《周官》,亦称《周官经》。西汉末年刘歆始改其名为《周礼》。《周礼》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时期。《周礼》按内容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冬官一篇佚亡,后人补以《考工记》。首篇为 “天官冢宰”,为六官之首,其职为掌理天下政务,辅佐君主管理国家。天官象天,周天有360度,天官总管六官所属360官,所以称作天官。其所属,上自大宰、小宰,下至屦人、夏采,计63种官职。天官掌理邦治,故又称 “治官”。其次是 “地官司徒”,其职为掌邦教以及土地、赋税等,以辅佐君主安抚天下。其所属,上自大司徒、 小司徒, 下至人、 槀人等, 计79种官职。 地官掌邦教,故又称“教官”。再其次是“春官宗伯”,其职为掌国家礼仪,主管宗庙祭祀,以辅佐君主建立完善的礼仪制度。其所属,上自大宗伯、小宗伯,下至宗人、家宗人,计70种官职。春官掌邦礼,故又称“礼官”。第四是“夏官司马”。其职为掌管军务,统帅军队,以辅佐君主平定天下。其所属上自大司马、小司马,下自匡人、撢人,计70种官职。夏官掌军政,故又称“政官”。第五是“秋官司寇”。其职为掌国家的狱讼刑罚等司法政务,以辅佐君主建立法律秩序。其所属,上自大司寇、小司寇,下至都士、家士,计66种官职。秋官掌刑法,故又称“刑官”。上述五官中,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分别为五官之长,均属六卿之列。冬官司空的主要职掌是工程营造,这部分内容早已亡佚。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以记载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著作《考工记》来补充,所以又称《冬官考工记》。其内容主要记载有关的百工之事,按木工、金工、皮工、设色工、刮磨工、抟植工六类分述,并对车舆、宫宝、兵器、礼乐诸器的制作规范分别作了详细记载。从中可以考见先秦时代的古器制度以及有关工艺设施。《周礼》对每一官职均先叙述其官名、爵等、人数,然后再分别说明其各自的职权范围。《周礼》 的注本主要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唐代贾公彦的《周礼疏》、清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 ☚ 三礼 仪礼 ☛ 周礼即“周官”。 周礼 周礼儒家经典之一,编撰者不详,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作品, 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作。全书共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6篇。《冬官司空》早佚, 补以 《考工记》。该书汇集了周代和战国有关政治制度的资料,以官职为篇目汇编而成。东汉郑玄注。本书是研究汉长安政治制度、职官设置起源的基本资料之一,特别是郑玄注文, 较多地反映了两汉社会实际, 对研究汉代长安具有重要价值。 ☚ 大戴礼记 独断 ☛ 周礼 周礼1903~又名策海、里。酃县(今炎陵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酃县县委书记,酃县、遂川中心县委书记,湘赣省第二分区政委,湘粤赣支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湘粤赣特委代理书记,湘南特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湘南区党委书记,省委副书记、书记,副省长,省政协第一、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四届委员会主席。是全国人大第三、五届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 卓康宁 周政 ☛ 《周礼》记载古代王朝设官分职的政典。原名《周官》 ,西汉末刘歆始称 《周礼》 。最早出现于西汉,相传为河间献王献于朝廷之书。王莽时,立于学官。旋废。分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 、“冬官司空”6篇。其中冬官司空一篇在汉代发现时已缺佚,补以 《考工记》 ,称 《冬官考工记》 。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勾画出一个统一、富强、有序的理想国蓝图。旧传为“周公致太平之迹” ,实则是春秋时代著作,以西周和春秋时代官制为素材,整理汇编而成,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书中杂有后世补录的很多战国资料和极少部分汉代资料,后世不少学者疑为刘歆造伪。东汉郑玄作 《周礼注》 ,并将其与所注《仪礼》 和 《礼记》合称 “三礼” ,列为儒家经典,遂使 《周礼》 大行于世。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42卷,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 《周礼注疏》 。清代孙治让所撰 《周礼正义》 旁征博引,为 《周礼》研究集大成之作。 周礼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司马迁说,“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史记·鲁周公世家》)刘歆亦言是“周公致太平之迹”。(贾公彦《序周礼废兴》)《汉书·艺文志》载“《周官经》六篇”,唐颜师古注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故今存《周礼》有《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冬官考工记第六》6篇。计42卷。内容为政治、经济制度,各掌邦治、邦教、邦礼、邦政、邦刑及百工之事。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86卷,对旧注多有订正。 ☚ 周孔 周易 ☛ 《周礼》也称《周官》,周代记述国家官制和政典之书。全书占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和冬官司空等6篇组成。汉时冬官司马己亡佚,后人以《考工记》补足,《周礼》一书记载西周的财政经济与贡赋制度比较详细,如据载周代中央财政收入有“九赋”,即: 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邦县之赋和邦都之赋,这6种赋税,属农业税性质,各随离京城远近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税率。征自城郭以内土地的称邦中之赋,京畿人民承担力役较多,因而税率定得较低。征自京城以外土地的,每出100里,分别为四郊、邦甸、家削、邦县和邦都之赋,这些地方离京畿远,负担力役少,离得愈远税率愈高。此外,有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和币余之赋,这三种属于工商税收性质。“九赋”是王室的直接收入。另外,还有九州诸侯的纳贡,称“九贡”,又称邦国之贡。《周礼、地官》记载载师、闾师(都是地官司徒的属官)等的职掌也很明确。载师掌管土地的使用和制定贡赋,闾师的职责是征收京城及京郊百里以内的贡赋等等。《周礼》作者是谁?成书何时?众说纷纭。原因是秦始皇焚书以后,古籍散佚,汉武帝奖励民间献逸书,辗转得李氏所献《周官》分篇及 《考工记》一篇。刘歆奉命校书,认为《周官》是“周公致太平之书,”遂称《周礼》。但以后很多学者认为书中设官分职,过于烦琐,断非周公之言,而是儒生的臆想。清方苞、康有为并直接指为刘歆所伪造。也有学者认为书虽创自周公,但仅具大略,嗣后历经增掺,内容乃杂。这后一种说法似较可信。《周礼》资料丰富,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礼 《周礼》原名《周官》、《周官经》,至汉刘歆始改称《周礼》。是一部记载周代设官分职的专著。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汉时河间献王得《周官》,独阙冬官, 后以《考工记》补之, 故今本《周礼》冬官为《考工记》。或谓《考工记》即原《周礼》之《冬官》。旧传为周公撰, 亦有疑为西汉末刘歆伪作。很可能是战国时人据春秋以前材料编纂的一部政典。其间参杂了个人理想而有意系统化成份, 也保存了颇多可信史料。它通过各官职事的载述, 记录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农业方面有农事耕作、土壤分类、肥料施用、农田水利、林木育伐、马牛牧养以及渔猎、防治虫害等。其中《草人》中将土壤分为骍刚、赤缇等九种, 指出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以改良土壤, “相其宜而为之种” 以提高产量; 《蕹氏》中烧草取灰或沤之使腐烂, 既消除杂草又可作肥料的措施: 《匠人》、《稻人》中农田灌溉系统的周密安排及各级水利设施的建筑, 都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上的技术进步。在手工业方面记述了30个工种及其主要产品的技术规范。在商业流通方面记述了市场管理、商品种类、度量衡标准、买卖质剂书契、奴隶买卖以及官府发放高利贷等。对于经济制度如分封制下各级贵族封疆的大小、井田规划、土地分配、藉田剥削、赋税、徭役征收和财政管理等都有详载。是研究先秦经济史重要参考书之一。 ☚ 禹贡 左传 ☛ 周礼 《周礼》亦名 《周官》、《周官经》。上古时代较系统具体记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典籍。历来学者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目前一般认为系战国时期的作品。全书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6篇,其中除“冬官”佚亡,由 《考工记》补之外,其余五官的属官和职责都很完整、系统。天官冢宰位居首辅, 主管朝廷及宫中事务; 地官司徒主管千里王 ☚ 禹贡 大学 ☛ 周礼zhou liThe Ritual of Zhou 《周礼》zhou liRites of Zhou→Unknown 周礼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周官》,《周官经》。“以设位言之,谓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谓之《周礼》”(唐贾公彦《周礼义疏》);与“传”相对,谓之“经”。作者与成书时代,历来说法不一。古文学家以为系周公所作,西汉末刘歆、东汉末郑玄、清末孙诒让均持此说。今文学家以为系伪书,东汉末何休斥为战国阴谋之书,清末康有为力主刘歆伪造说。近人以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秦代实行法家政治,搜求焚烧儒典,此书隐藏百年,至西汉武帝时复出。具体来源有二说:贾公彦《周礼义疏》引《马融传》谓,“武帝时出于山崖屋壁”;《隋书·经籍志》谓,有李氏得之,上于河间献王刘德。《汉书·景十三王传》仅说,河间献王所搜集到的古文书籍中有《周官》,未说明具体来源。注释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公彦《周礼正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今人林尹《周礼今注今译》等。该书凡六篇:《春官冢宰》第一,掌邦治,总御众官使不失职;《地官司徒》第二,掌邦教,主徒众而安万民;《春官宗伯》第三,掌邦礼,事鬼神报本反始;《夏官司马》第四,掌邦政,以平诸侯正天下;《秋官司寇》第五,掌邦刑,以驱耻恶纳人于善;《冬官司空》第六,掌邦事,以使国家充裕人民无空。但《冬官司空》一篇佚亡,汉代搜求未得,因以《考古记》补之。对研究先秦社会制度、典章文物、审美习尚、工艺水平均有重要价值。 周礼书名。亦称《周官》或《周官经》。作者说法不一。近人考证为战国人搜集周王朝官制和战国时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全书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为六篇。西汉时,河间献王得《周官》,缺《冬官》,补以《考工记》。该书详细记述了周及战国时代职官、礼仪等各种典章制度,设各司之官三百七十七人,并详列其职掌细目,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科技资料。属“三礼”之一,宋时列入《十三经》。今本四十二卷。注本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义疏》、清孙诒让 《周礼正义》。 周礼书名,也称《周官》、《周官经》,是专记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它是汉武帝时代才出世的古文书籍,传授经历不详,因而关于它的作者及成书时期,久有争论:一、王莽时刘歆的伪作。二、赵人荀卿子之弟子新作。三、成书于战国时期。书分《天官》、《地官》、 《春官》、 《夏官》、 《秋官》,缺《冬官》,而补以《考工记》。书中所集遗文佚志,保存了不少关于社会史的材料,书末的《考工记》保存了不少关于工艺史的材料,是研究先秦史的可贵资料。今本《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孙诒让的《周礼正义》、黄次周的《礼书通故》总结了清代考证成果,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都可参考。(参考图122)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