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
哭 号 唏 哇
哭(含诙谐意):哭鼻子
哭(骂人的话):号丧
小儿哭:啝 咧咧
伤心的人无故而哭:邪哭
忍着心里痛苦,不敢哭出声来:吞声饮泣吞声忍泣 饮泣吞声
强忍着不哭出声,不流出眼泪:吞声忍泪
哭时没有眼泪:密云不雨 密云无雨
没有眼泪的哭:干哭
有时哭,有时笑:时哭时笑
边哭边顿足:哭踊
小儿哭泣不止:喑
(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哭)
另见:痛苦 悲伤 悲哀 激动 流泪 小孩 哭声 泪 ︱笑
哭踊
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礼节。《礼记·丧大记》:“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哭踊,表示哀痛至极,而顿足跳跃而哭。《说文·足部》,“踊,跳也。”《仪礼·士丧礼》: “主人哭拜,稽颡成踊。”郑玄注:“稽颡,头触地,成踊三者三。”《礼记·曾子问》: “祝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孔颖达疏:“每踊三度为一节,如此者三,故云三者三。”又《檀弓》孔颖达疏云:“跳跃为踊,每一踊三跳,三踊九跳是也。”又有辟踊、拾踊、爵踊之别。辟,即捶胸跺脚,表示哀痛更甚。《礼记·问丧》“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拾踊,指哭丧之人轮翻跳跃顿足。《礼记·丧大记》:“吊者袭裘,加武带绖,与主人拾踊。”爵踊,像雀一样双脚齐跳。《礼记·问丧》:“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周制,从始死至大敛殡,哭踊之制依死者身份尊卑而有别:士三日而殡,凡三踊;大夫四日而殡,凡五踊; 诸侯六日而殡,凡七踊; 天子八日而殡,凡九踊(《礼记·檀了下》)。此俗后世相承袭,其仪节有损益。《汉书·礼乐志》:“哀有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颜师古注:“哀甚则踊。”但身有疾者可以免用此礼。《礼记·问丧》:“然则秃者不免,伛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锢疾,不可以备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