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喇嘛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喇嘛教 喇嘛教是我国西藏地区地方化的佛教。喇嘛是对僧人的尊称,喇嘛教,亦为对藏传佛教的尊称。 藏传佛教第一次在蒙古地区传入,始于元太宗窝阔台之子阔端,那时传入的是西藏佛教的萨伽派,即红教。喇嘛教之广泛传入蒙古地区,滥觞于蒙古土默特首领俺答汗,这次传入的是喇嘛教中的黄派。16世纪中叶,西藏各大僧侣封建主集团之间斗争激烈,都在向外寻找支持者。问题不在于黄教僧侣集团何以选择了蒙古封建主作为自己政治的“嬗越”,而是在于蒙古族封建主俺答汗(《蒙古源流》作阿勒坦汗)何以接受了喇嘛教。俺答汗是个雄心勃勃的历史人物。据蒙文版《俺答汗传》载,他“怀念八思巴喇嘛与彻辰汗(忽必烈)二人建立的无以伦比的经教之朝,日不忘,夜不寐。”此时,黄教僧侣也视蒙古封建主为可靠的倚仗。1578年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与俺答汗会面,索南嘉措以佛教转世学说支持俺答汗雄踞蒙古。据魏源,《圣武记》卷十二载:“从此,蒙古敬信佛教,实始于俺答。” 在广袤的草原,喇嘛教不只为封建领主所提倡,而且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自明清以来以至近代,形成捧香瞻拜、家家礼佛的局面。 喇嘛教何以赢得了牧人的心灵呢? 从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喇嘛教比萨满教文明,古老的萨满教存在着血祭的陋习,佛教改变了戕杀牲畜的落后习俗。从佛教教义看,佛教中有“微生灭”的观念,认为世界是处在不断生、长、灭的过程中,而这一生、长、灭的过程又包含了另一生、长、灭的过程。从最宏观的宇宙直到最微观的无穷小的世界无不遵循“微生灭”的法则,宗教把这种流转称作“轮回”现象。正迎合了这种“众生皆可成佛”的普遍心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畜牧业的发展相当缓慢,牧人只得把消除忧愁、渴求安康的心理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从喇嘛教的物化形式看——宏伟的寺院,令人瞠目结舌的塑像,数不胜数的经文经典,这一切都向处于文化闭塞环境中的草原人民施展了巨大的诱惑力。一方面黄教势力主动地深入了寂寞的草原,另一方面,草原民族几千年不断丰富的民间传统以其巨大的威力改造着黄教,使其符合本土的民情、风俗、心理,例如古老的祭火习俗、祭敖包、祭成吉思汗等都渗入了佛教的内容,形成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寺庙的宏伟建筑是蒙古族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卷帙浩繁的藏文经典的翻译、抄写、印刷,推动了蒙古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寺庙教育成为蒙古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藏族医学的吸收和借鉴丰富了古老的蒙古族的医学,药学,总之,喇嘛教文化是蒙藏文化及蒙古族文化与印度文化相互交流、互相融合的产物。 宗教是人们希翼把握自身而又无法把握自身时的精神解脱,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经义如桎梏般紧紧控制人们的思想,它使蒙古社会经济停滞、人口速减,甚至使蒙古民族丧失了那史诗般的英雄锐气。国外史学家《草原帝国史》的作者格鲁塞谈到:“16世纪末,再度高唱成吉思汗的史诗的人们,已不可思议地沉溺于宗教的惰性中,专门埋头于养肥那些喇嘛。”康熙皇帝也说:“蒙古惑于喇嘛,罄其家资,此皆愚人偏信祸福之说,因不知其终无益也”(《东华录》卷十)。佛教对草原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 喇嘛教lǎ ma jiào藏传佛教的俗称。1866年斌椿《乘槎笔记》:“自红衣喇嘛教兴,嗣复演为黄教。” 喇嘛教佛教中的一脉,系大乘佛教与西藏原流传的本教相互交融的产物。主要教派有格鲁派 (黄教)、宁玛派 (红教)、噶举派 (白教)、萨迦派 (花教)等。沈阳市的喇嘛教曾盛行于有清一代,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曾在沈阳敕建了六座喇嘛寺,其分别为永光寺(祀地藏菩萨)、延寿寺(祀长寿佛)、广慈寺(祀千手千眼佛)、法轮寺 (祀天地佛)、实胜寺(祀迈达里佛)、长宁寺(祀圣宗佛)。其中尤以实胜寺最负盛名,寺中藏佛教经书300余涵,有皇太极赐 “莲花净土实胜寺” 印一方,故亦有皇寺之称。沈阳诸喇嘛寺中,现除实胜寺、法轮寺保存较完整外,其它各寺均已无存。 喇嘛教见藏传佛教。 喇嘛教见“藏传佛教”。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因该教宗教职业者被称为“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而得名,此为其俗称。详见藏传佛教条。 喇嘛教佛教的一支。因发源于中国西藏地区, 中国学者主张称作“西藏佛教”或“藏传佛教”。七世纪上半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在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佛教。初仅建寺译经,无出家僧人。至八世纪,印度僧人寂护、莲花生等进藏传播佛教,又经赞普墀松德赞大力提倡,始有出家僧人,佛教势力日盛。九世纪中叶,赞普达磨灭佛,佛教势力在吐蕃全境受挫。西藏佛教史籍以七世纪至九世纪中叶为佛教在西藏的“前弘期”。十世纪后期,佛教在新兴封建领主的支持倡导下再度复兴, 分别从青海和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 自此进入“后弘期”。在佛教与藏族社会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佛教吸收了本教神祇和仪式, 到“后弘期”时,终于形成富有西藏地方色彩的喇嘛教。主要教派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十三至十七世纪,萨迦派、噶举派在元、明两朝的扶植下先后执掌卫藏地方政权。自十三世纪起, 喇嘛教的一些教派传入蒙古族地区。十五世纪初, 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 创立格鲁派(黄教), 在清朝的扶植下,势力逐渐强大,取得压倒其他教派的优势,自十八世纪中叶起,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在我国, 流传于藏、蒙古、门巴、裕固、土、纳西、普米等民族地区。在国外,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也有流传。 喇嘛教 120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7世纪上半叶,佛教分别由唐朝和尼泊尔传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始信奉佛教。初仅建寺译经,无出家僧人。8世纪时,印度僧人寂护、莲花生等进藏传教,又经赞普赤松德赞大力提倡,始有出家僧人,佛教势力日盛。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毁佛,佛教势力在吐蕃全境受挫。西藏佛教史籍以7世纪至9世纪中叶为佛教在西藏的 “前弘期”。10世纪后期,佛教再度复兴,从此进入“后弘期”。佛教在与藏族社会原有宗教苯教长期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吸收了一些苯教的神祇和仪式,遂形成了富有西藏地方色彩的喇嘛教。其主要教派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15世纪初,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黄教)。后在清朝扶植下,势力渐强,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并形成了“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制度。各教派自有其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有译为藏文的完整的三藏教典。主要传播于中国的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纳西等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克什米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布里亚特等地。 ☚ 藏传佛教 宁玛派 ☛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 喇嘛教 喇嘛教佛教的一支,又称“藏传佛教”。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奉佛教,是所谓“前弦期佛教”的开端。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兴苯(苯教乃原藏族地区宗教)灭佛,“前弦期佛教”终止。10世纪后期,佛教在藏族复兴,是谓“后弦期佛教”的开始。再度兴起之佛教更具有西藏的地方特点,后形成许多派。13世纪后期,在元朝扶植下,上层喇嘛开始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各教派互争权势非常激烈。15世纪初,宗喀巴进行改革,创立格鲁派(黄教),在清朝扶植下掌握了西藏政教大权。喇嘛教教义是:佛教在同苯教相互影响,相互斗争中,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祇和仪式,是大乘宗教和小乘宗教兼容而以大乘宗教为主;大乘中显(教派)密(教派)俱备。 ☚ 道教 密宗 ☛ 喇嘛教la ma jiaoLamaism 喇嘛教Lamaism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及西藏佛教的旧称或俗称。此称在明代张居正所撰北京番经厂碑文中已见。清季及民国时,文献中多见此称。在近现代西方藏学界文章中在用Buddhism in Tibet”或“Tibetan Bud-dhism”(西藏佛教)的同时,也多采取“Lamaism”(喇嘛教)的说法,但藏族史书及其宗教界均无此种称谓,仅以“西藏佛教”(bod gyi nang bstan)相称。意大利学者杜齐在其《西藏的宗教》一书中认为,“喇嘛教”这种称呼是因其特殊的宗教形式定型于15世纪的宗喀巴时代,其称谓随之而生。此说已为西方大多数藏学界所采用,国内用法不统一,目前多采用“藏传佛教”代称“喇嘛教”。详见“藏传佛教”(2571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