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青铜峡市
青铜峡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西南部。总面积为1 874平方公里。青铜峡建制历史悠久,秦以前为羌、戎、匈奴族所居,秦以及各代均为官府辖地,明代为宁夏右卫,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始设宁朔县,县沿革至解放后,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宁朔县成立青铜峡市,1963年又撤市改县,1984年12月又恢复为青铜峡市。现辖5镇8乡1个新灌区、2个农林场,98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回族占14.6%,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农业劳动力6.1万人。现有耕地2.667公顷,人均2.35亩,后备耕地人均1.17亩。
黄河由南向北流经青铜峡市60公里,具有灌溉、防洪、发电3大功能的“塞上明珠”——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水电厂)横亘于上。秦、汉、唐、清各朝代开挖的引黄渠道—秦渠、汉伯渠、唐徕渠、惠农渠、大清渠等9大干渠由青铜峡流向银川平原。黄灌平原,自流灌溉,沟渠配套,排灌畅通,万亩良田尽受黄河之利,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土壤分为灌淤土、灰钙土、盐土、浅色草甸土、风沙土、堆垫土和新积土8个土类,25个亚类,48个土属。灌淤土是黄河冲积平原区长期耕种形成的农业土壤,土质均匀,分布适中,土壤热化程度和有机质含量比较高,为全市主要农耕土壤,适种性高。青铜峡市叶盛镇所产的大米,被称为“珍珠米”,西夏时,此米供皇室食用,清康熙时,又为清庭贡品,为“贡米”,现在市内所产大米,尤其是加工后的精米,光映半透,粒圆饱满,米质精良,远销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并出口东欧市场。市内有鱼类17种,其中黄河鲤鱼久负盛名,青铜峡水库内有鸟类50余种,每逢春暖花开,鸟类达3万多只。由于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所产苹果含糖量高,品质好。青铜峡柳编为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其洁白、柔韧、美观赢得中外客商的喜爱,其产品主要有洗衣筐、花篮、水果提篮等50多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法国、英国、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石灰岩、石膏、粘土、重晶石、石料、无烟煤、铁矿、铜矿等。
1993年,全市社会总产值42 665万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农业总产值21 973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38.8倍和40.5倍,是1978年的5. 2倍和1.7倍。
(1)种植业。1993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3. 91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 7万公顷,是1949年的3.1倍,粮食总产18 724万公斤,单产418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10倍和4倍,是1978年的2倍和2倍,其中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单产373公斤,玉米单产434公斤,水稻单产475.4公斤。人均产粮1 044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3.1倍和1978年的1.4倍,均列自治区同类地区榜首。1988年被国家商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1989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100个商品粮基地县 (市)之一。
(2)林果业。1993年全市林地面积1.2万公顷,其中经济林4 067公顷,是1978年的3. 6倍和7. 6倍;森林覆盖率达6. 7%,分别比1949年和1984年增长6.5和5.8个百分点,灌区森林覆盖率达16.2%,1991年被林业部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3年农田林网达4 680公顷,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被林业部授予 “平原绿化达标县”称号。
(3)畜牧业。1993年全市大牲畜存栏量2.4万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1.3倍和0.9倍; 生猪饲养量7.2万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9倍和1倍,1987—1988年生猪养殖为4.2万头,出栏5. 5万头,出栏率达106%,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出栏率超过100%的先进市,青铜峡被列入国家农业部“卫宁青瘦肉型猪商品生产基地”;羊存栏17万只,是1949年和1978年的7. 2倍和2.4倍,其中滩羊占羊只总数的85%。市内草场面积12.0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1.06万公顷;牛存栏1.7万头,其中奶牛0.3万头;家禽存栏51万只,1993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为4 6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 5%,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14.6%来自畜牧业。
(4)水产业。1993年养殖面积597. 6公顷,其中高产养殖面积80公顷,养鱼面积是1964年的11.2倍和1978年的8. 9倍;水产品总产量83. 7万公斤,分别是1964年和1978年的27倍和13.8倍,水产品产值432万元。
(5)乡镇企业。1993年,全市乡镇企业8 547家,是1978年的17.8倍;从业人员23 159人,是1978年的5.5倍;主要产品70余种,是1978年的5倍;固定资产原值13 350万元,产值24 140万元,利税2 701万元,产值和利税分别是1978年的16倍和31. 6倍。
(6)多种经营。1993年,全市蘑菇种植面积3 500平方米,总收入376. 5万元;节能日光温室蔬菜发展十分迅速,面积已达100公顷,亩均收入在4 000元左右,最高达1万元以上;有1/3的农户利用庭院发展种养加各业,户均收入达2 500元。
(7)农村商品流通。1993年,全市有农贸市场14处,是1978年的4倍,其中专业批发市场3处,集市贸易成交额5 933万元,是1978年的29.7倍;农业商品率达50%,比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8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9万千瓦,是1966年和1978年的51倍和4倍,居宁夏各市县之首,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77台,小型拖拉机8 691台,汽车381辆;农村总用电量3 269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2.667万公顷,是1958年和1978年的1.2倍和1.3倍;全市乡乡通柏油路,总长120公里,是1978年的80倍,邮电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乡乡通程控电话,部分行政村及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
(9)文化教育事业。1993年,全市共有农业科技干部397人,安排农、林、牧、渔推广示范试验项目20个;全市有农村中小学校130所,市乡村农民技术学校111处; 农村劳动力中50%以上的人达到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990年,全市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12个镇基本达到脱盲标准,脱盲率达97. 3%,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巩固率达99%,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基本扫除文盲县;现有乡村及个体电影放映机构20个,乡镇文化站13个,村文化室98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全市有乡村卫生院所36个,村村有卫生所(室); 计划生育率78. 06%,人口出生率15.24‰,自然增长率9.34‰。
(10)农民生活水平。199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27元,是1978年的7倍;农村经济总收入27 251万元,是1978年的7.6倍;农村人均储蓄余额1 925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青铜峡市的主要经济特点是:
(1)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粮食生产连续8年稳定高产。青铜峡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集中产区之一,粮食总产占全自治区的1/10,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自治区的1/6,粮食生产连续8年稳定高产。1990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为科技兴农试点市,科技兴农工程在青铜峡市农业中显示出强大威力,累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55项,有12项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75%,科技转化率达39%,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45%。自1990年以来,共组建科技承包集团62个,参与承包的科技人员862名,承包科技项目10项,累计建设吨粮田1.3万公顷,丰产田为5.1万公顷,净增经济效益8 000万元,其主要做法是:
❶建立了市乡村三级科技兴农组织体系,市上成立了科技兴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选派了科技副乡(镇)长,村村选配了科技副村长和农民技术员,建立了科技小组;
❷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全市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专(专业协会)4个层次,科技、生产、流通3大内容,农技推广、畜牧兽医、农机、农经、林果、水利、良种、融资、供销、人才培训等10大服务,乡乡都有涉农服务站,全市已有各类专业协会32个,会员1 409人,涉及养猪、瓜菜等12个行业。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共创办经营服务实体130多个,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做到了“八统一”;
❸加强科技培训。把重点放在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上,实施“231”工程,采取普及培训、重点培训、系统培训、职业培训相结合,户户有一个“明白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户户有一张“明白纸”(农作物种植规程);
❹推广科技承包。实行领导、技术、物资三结合,定人员、定地点、定岗位、定责任、包面积、包产量、包措施、包服务、包效益的“四定五包”责任制,以科技集团承包的35%的播种面积,夺取了全市粮食60%的总产量。全市共有科技示范乡3个,示范村30个,示范户1 624个。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麦套玉米优化带比、配方施肥、抛秧、经果林矮化密植、瘦肉型猪饲养等一批科技项目正在普及推广。
(2)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开发新型产业。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是青铜峡市的传统产业,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从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入手,实施龙头带动,开发新型产业。1993年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76.7:23.3调整为70.7:29.3,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调整为80:20。
❶以峡口乳制品厂、皮革厂、毛纺厂,曲靖乳制品厂为龙头,大力发展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1993年底牛存栏1.7万头;
❷以市桑蚕公司、缫丝厂为龙头发展种桑养蚕,桑园面积已发展到467公顷;
❸以市油脂化工厂为龙头,发展苏子、向日葵、胡麻等油料生产;
❹以市林果服务公司为龙头,发展果品生产;
❺以市精米、精粉厂为龙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生产;
❻以市菌种厂为龙头,发展蘑菇生产;
❼以曲靖、小坝脱水蔬菜厂为龙头,发展日光温室及大陆蔬菜,日光温室蔬菜已达100公顷,日光温棚葡萄、蘑菇、花卉等立体复合种植正在推广;
❽以青铜峡糖厂为龙头,发展罐装西红柿生产,1993年种植西红柿467公顷。由于实施龙头带动,全市蔬菜、畜禽、林果产值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
(3)发挥经果林优势,水果基地初具规模。青铜峡市主要盛产苹果、梨、葡萄、桃、红枣等,尤其苹果是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果树,所产苹果由于昼夜温差大,着色好,香味浓,含糖量高,深受区内外消费者的欢迎。1975年广武乡的元帅芽变苹果,在全国苹果品质评比中有2项指标超过美国蛇果,1987年,金冠苹果在农业部苹果评比中荣获第4名。自1986年开始,青铜峡市把林业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果林建设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栽植密度,统一技术要点等措施,短短几年建设4 067公顷水果生产基地,被国家商业部列为全国10个果品产供销一体化试点县(市)。品种选用名特优新稀品种,先后引进、更换新品种39个,其中新红星开发467公顷,被列为全国协作点。栽培技术改稀植大冠为乔砧密植,面积达1 800公顷,实现了4年见花,4年结果,5年亩产500公斤的目标。幼树安全越冬综合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改变了北方果树幼树需埋土5年越冬的传统习惯。在果园管理上,植物生长激素、微肥、化学除草、新农药等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青铜峡市林果服务总公司与部分果农签订产销合同,开展产供销系列服务,依靠科技和集约化经营,全市果品产量增长快,年产量已达1 000万公斤。苹果不仅在京、沪、杭、成都、深圳等大城市享有盛名,而且已销往蒙古国和前苏联等国。目前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38人,已有职称的农民技术员9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