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一类生态分布极其广泛,常在玉米、高粱、小麦、黑麦及热带牧草根系固氮的细菌。1978年,多勃雷娜和德(J.Dobereiner和J.M.Day)发现它们与这些植物根系的联合共生固氮,引起对这类菌的生态、生理、生化和分类研究的重视。 属的特征 菌体饱满,微弯曲和直杆状,直径约1.0微米,长2.1~3.8微米,细胞内含多羟基丁酸(PHB)颗粒。在碱性陈旧培养中或供氧过多的条件下,细胞增大呈多形性。格兰氏染色阴性或不定。在液体培养基中借端生单鞭毛运动;在固体培养基上(30℃),产生多根侧生鞭毛。能固氮,在微氧条件下表现固氮生长;在一般通气条件下,如有化合态氮(如铵盐)存在能很好生长。代谢呼吸类型主要以氧或硝酸盐为最终电子受体,但也可进行弱发酵呼吸;严重缺氧时,硝酸盐常被还原为亚硝酸或氧化亚氮和分子态氮。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不同深浅的粉红色,常有皱纹、不发粘。氧化酶阳性。化能异养,能利用一些有机酸盐,如苹果酸、琥珀酸、乳酸或丙酮酸盐,生长良好;也可利用果糖和一些其他六碳单糖作为碳源;但不利用双糖。有些菌株生长需要生物素。独立生活于土壤中或与禾本科植物、牧草、块茎作物根系联合共生,但不形成根瘤。DNA的G+Cmol%为69~71(Tm),模式种为产脂固氮螺菌(A.lipoferum)。
两种固氮螺菌的主要区别(37℃培养) 测 定 项 目 | A.lipoferum | A. brasiliense | 生长对生物素的需要 以葡萄糖、α-酮戊二酸和甘露醇为 唯一碳源,在无氮半固体培养基上的 生长 | + + | - - | 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的酸化(96小 时) | + | - | 在无氮苹果酸半固体培养基中,全 部细胞几乎都变粗(1.4~1.7μm)、变 长(5μm或超过30μm),并且在24~ 48小时内不运动,最后许多细胞变成 卵球形或呈多形性,细胞内充满高度 折光颗粒,也可能发生多细胞态 | + | - | 在嫌气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或果糖 产酸,也有轻度生长,有时少量产气 | +或± | - | DNA的G+Cmol% 模式菌株 | 69~70(Tm) ATCC 29707 | 70~71(Tm) ATCC 29145 |
种的区别 拜叶林克(M.W.Beijerinck,1923)最早将一种能固氮的螺菌定名为螺状固氮菌(Azotobacter spirillum)进行描述,以后(1925)又改名为产脂螺菌(Spirillum lipoferum)。后来因为该菌种失传,所以在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第8版(1974)中,没有这个菌种的描述。泰伦德等(J.J.Tarrand etal.1978)提出把产脂螺菌重新分类为一个新属——固氮螺菌属,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中,该属包括两个种,产脂固氮螺菌(A.lipoferum)和巴西固氮螺菌(A.brasiliense),主要区别见表。多勃雷娜和德于1976年从牧草俯仰马唐(Digitaria decumbens)根际分离出的固氮细菌鉴定为 Spirillnm lipoferum,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应属于Azospirillum brasiliense,而不是Azospirillum lipoferum,泰伦德等(J.J.Tar-rand et al.,1978)保留了这个种名,是因为A.lipoferum在许多方面与拜林克描述的Spirillumlipoferum相一致,但由于后者菌种失传,已无法确证两者是完全一致的一个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