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子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子学 元朝学校名。至元六年(1269),世祖下诏置,命许衡为国子监祭酒,教授蒙古生员,属集贤院。八年,增置司业、博士、助教等教职。国子生选自随朝蒙汉官员及近侍子弟,初无定额。大德八年(1304),定为二百名。至大三年(1310),为三百名。延祐二年(1315),增至四百名。文宗时,常为五百六十名。生员给廪膳,学习四书五经,以周敦颐、程颐、朱熹学说为主。元朝皇帝对国子学重视程度不一,就在许衡任职期间,曾因政府不供禀膳,学生被迫离监,许衡也因此辞职。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國家大學 > 國子學 國子學 guózǐxué 省稱“國學”、“國子”、封建王朝培養高級官員子弟的中央官學。其制始見于西周,但無其名。至漢魏只設太學,太學生無門第限制。晉武帝咸寧四年於太學外另立國子學,惠帝元康三年明確規定,官至五品以上子弟許入國子學,太學則只收六品以下子弟。國子學又稱國學,學生稱國子生或國學生。北魏、北齊、隋均曾設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隋稱國子監,兼爲教育管理機構。唐代國子學與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合稱六學,均隸屬國子監,規定文武官三品以上、國公子孫,二品以上曾孫得入國子學,設國子博士、助教二人任教。宋亦兼置國子學與太學。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稱國子監。明至清中葉,不再設國子學,中央官學僅有國子監一種形式。《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鄭玄注:“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晉書·職官志》:“及咸寧四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南齊書·禮志上》:“太學之與國學,斯是晉世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耳。然貴賤士庶,皆須教成,故國學、太學兩存之也。”《北史·儒林傳論》:“明元時,改國子爲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隋書·百官志中》:“[北齊]國子寺,掌訓教胄子。” 国子学【同义】总目录 国子学虎闱 古代的学校 古代的学校泮(泮乡;泮宫) 黉(黉学;黉序;黉舍;黉门;黉室;黉宫;黉校;黉堂;黉塾) 庠 党序 锱坛之宫 ☚ 讲学之所 考场 ☛ 国子学学校名。古代中央官学之一,为国立儒学最高学府。西晋武帝时始置,隶太常,设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儒家经典教授生徒。东晋沿置。南朝宋废,改置总明观。齐复置。梁沿置,隶太常卿,兼领太学。陈亦置。北魏先立太学,后增置国子学。北齐国子寺置学,与太学、四门学并隶。隋初因之,有博士、助教各五人,学生一百四十人。开皇十三年(593)国子寺罢隶太常,改寺为学。仁寿元年(601)又罢,唯立太学。大业三年(607)置国子监,统国子学、太学。国子学设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无定员。唐初改国子监为国子学,隶太常寺。贞观二年(628)复置监,下统七学,国子学居首,以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官曾孙为学生,设博士、助教各五人,直讲四人,五经博士各二人。北宋初以国子监为最高学府,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旋复旧制,以七品以上官子弟为学生,称监生或国子生。辽金国子学隶国子监。元代集贤院国子监置国子学,设博士二人、助教四人,掌教授生徒。后增学正、学录等官。明代改为国子监。 国子学中国古代中央最高学府。公元276年晋武帝时建立,与太学并立。当时设国子祭酒1人、博士1人、助教15人,五品以上子弟才准入学。后世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国子学与太学,都属于最高学府,但当二者并设时,国子学属于更高级的贵族学校。 国子学 国子学官署名。亦称国家最高学府。晋代始设,元代亦置。南北朝时或置或废不常。掌理全国教育及为国家培养官吏之事。《晋书·职官志》: “晋初承魏制,置博士19人。及咸宁四年 (公元278年) 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及江左初,减为9人。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1人,合为11人。后又增为16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孝武太元十年 (公元385年) 损国子助教员为10人。” 《元史·百官志》: “国子学,秩正七品。置博士2员,掌教授生徒,考较儒人著述、教官所业文字。助教4员,分教各斋生员。大德八年 (公元1304年) 为分职上都,增置助教2员、学正2员,学录2员,督习课业。典给1员,掌生员膳食。至元二十四年 (公元1287年)定置生员额200人、伴读20人。” ☚ 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国子寺 ☛ 国子学 国子学古代中央官学。西晋时于太学之外设立国子学,以教授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唐代为国子监所属中央六学之首,其生徒为三品以上官子孙。宋初以国子监为最高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年),改为国子学,不久复旧。辽代上京设国子学,隶国子监。金之国子学亦隶国子监。元太宗五年(1233年),燕京设立学校,汉人称之为国子学,非正式名称。至元六年 (1269年) 正式成立,属集贤院。国子生选自随朝蒙、汉官员及近侍子弟,初无定额,大德八年(1304年)定为二百名,后增至四百名。明初亦设,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者充学生。洪武十四年 (1381年),改称国子监,亦称“国学”、“太学”。清沿明制。参见 “国子监” 条。 ☚ 辟雍 四门学 ☛ 国子学 国子学古代中央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创设,与太学并立。四年定制,设国子祭酒1人,博士1人,助教15人,教授贵族子弟。惠帝元康元年 (291)规定五品以上子弟才许入国子学,教育对象有扩大。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梁武帝萧衍天监七年 (508),诏立国子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九年 (510) “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在是年内,曾两幸国子学,“亲临讲肄”。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当国子监与太学并立时,国子学则属更高层贵族子弟学校,兼有宫廷教育的性质。明清国子监祭酒参加皇帝经筵,并主讲经史。 ☚ 四馆学 露门学 ☛ 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始设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与太学同为最高学府,但学生出身略高于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学校。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学guo zi xueschool for the scions of important officials in feudal China 国子学晋朝所立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如汉之太学。隋唐之国子监。 国子学官署名。西晋武帝咸宁(275—280)中置,为国家最高学府,设祭酒一人为长官,下设博士、助教,分掌教授学生。东晋、南北朝、隋、唐及五代沿置。 国子学古代学府名称。始置于晋,以后历代皆因之。隋唐时为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属国子监掌管,其教师为国子博士及助教。唐代国子学的学生来自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为贵族官僚的子弟学校。授业内容主要是《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及《易》、《书》、《诗》等儒家经典。学生学成后即可参加科举考试。 国子学官学名。创始于晋武帝,至惠帝时完成,是一种贵胄学校,与太学平列,隶属于太常。其时把太学作为庶族地主子弟的就学之地,国子学作为贵族子弟肄业之所,是当时实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以后,特别重视门弟阀阅的结果。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沿置,北齐置国子寺,国子学为国子寺所属的一学。隋初沿置,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国子学遂为国子监所属诸学之一。唐国子学置博士、助教各五人,直讲四人,五经博士各二人,招收三品以上官的子孙入学。宋沿唐制置国子学,专门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名义上为国子生,实际附属于太学。辽上京有国子学,隶属于国子监,设博土、助教。金亦于国子监置国子学,招收宗室外戚及三品以上官子弟入学。设博士二人,正七品,分掌教授生员、考核艺业;助教二人,教授四人,分掌教诲诸生。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并设女真国子学,从“猛安”、“谋克”内良家子弟中选拔优秀者入学。元代国子监所辖的国子学指汉学而言。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世祖下诏成立国子学,命许衡为国子祭酒,教授蒙古学生,属集贤院。八年(公元1271年)增司业、博士、助教等职,学生选自随朝蒙汉官员及近侍子弟,无固定员额。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成立国子监,国子祭酒、司业改为国子监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国子学改为国子监的下属机构。博士以下为国子学官。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增助教名额,并增设学正、学录,督习课业;典给一员,掌生员膳食。学生员额,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定为二百人,伴读二十人,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为三百人;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增置一百人,伴读二十人。此外又设蒙古国子学与回回国子学。明清无国子学之名,于国子监中分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教授诸生。参见“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国子学官学名、官司名。 职源与沿革西晋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晋书·职官志》)。至隋,国子学为国子监所辖诸学之一(《隋书·百官志》下)。北宋初,国子学与国子监合二为一。两名通用。庆历四年后,国子学从国子监分离,与太学等并立,其地位日降,置于太学之内,开始向太学化演变。南宋中央官学为太学、武学、宗学,号称“三学”,已无国子学之名;但有国子生,属太学之一部(《长编》卷30、《宋会要·职官》28之19、《合璧后集·目录》、李弘祺《北宋国子监与太学的经费》)。 职能❶宋初,国子学与国子监为一块牌子,既是官学又是官司。招收七品以上官僚子弟,为系籍国子生,并掌训导与荐送应举试等公事;又有低级品官子弟许投保官家状,经考试,由国子监给牒,收为广文、太学、律学三馆学生,以为应试前之补习,所谓“附国学取解”,省试毕即散归。此种属非系籍国子生(《宋史·选举志》3、《宋会要·崇儒》1之29)。 编制学官均由国子监官统配。❶国子学生宋初为七十人(《宋史·选举志》3)。 简称国学、国子。《清容居士集》卷41《国学议》:“宋朝承袭唐之旧,而国学之制日隳。至于绍兴,国学愈废。”《长编》卷35淳化五年三月戊辰:“复以国子学为国子监。”《分纪》卷21《国子监》:“国朝国子监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算学之政。”《长编》卷40丙寅:“(康)戬,高丽人,附国子学肄业,太平兴国五年登进士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