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饮子❶《圣济总录》卷五十一方。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炮附子、五味子、官桂、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服。功能补肾益精,宁心开窍。治瘖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近代也用于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属肾阴阳两虚者。方中熟地、萸肉滋补肾阴;巴戟、苁蓉温补肾阳,共为君;麦冬、石斛、五味子以助滋阴敛液;附子、肉桂以助温养真元,且可摄纳浮阳,引火归原,共为臣药;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宣窍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水火相济,虚火得清,痰浊得除,则瘖痱可愈。《宣明论方》有薄荷五七叶。 ❷《医方集解》引《易简方》方。人参、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炙枇杷叶、石斛、泽泻、炒枳壳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消渴烦躁,咽干面赤。 地黄饮子 《宣明论方》卷二【组方药物】 熟干地黄(焙) 巴戟天(去心) 山茱萸(炒) 肉苁蓉(酒浸,切,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 石斛(去根) 五味子(炒) 桂(去粗皮) 白茯苓各30克 麦门冬(去心,焙) 远志(去心) 菖蒲各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12味锉碎。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薄荷2克,同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要功效】 滋阴助阳,化痰开窍。 【适应病证】 喑痱。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现用于中风后遗症,各种脊髓病变之偏枯,失语属于精虚痰实者,亦可用于全身性瘙痒症。 【临床验证】 1.脊髓空洞症:以本方治疗1例确诊为脊髓空洞症者,经服50剂后痊愈。其后又有报道,以本方治疗7例,均获明显疗效。另1例高位截瘫,服本方52剂后,生活可以自理(《新中医》1975,2:47)。2.脑血栓后期:以本方加马钱子治疗脑血栓后期患者350例。平均治疗41天,总有效率为95.34%(《河北中医》1986,1:12)。此外,以本方治疗小脑共济失调2例,取得良好效果(《吉林中医药》1988,2:31)。 【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方。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肝肾之阴;石斛、麦冬养阴生津,兼清虚火;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温养肾中真阳;上述8味,阴阳并补,以治肾虚;再以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交通心肾;五味子收敛耗散之真气;生姜、大枣、薄荷和药调中。配合成方,共奏补肾填精,化痰开窍之功。实属阴阳并补之剂。 【编者按语】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地黄饮”即本方加薄荷。主治同。
地黄饮子 《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组方药物】 生地黄汁30毫升 芦根15克 生麦门冬25克(去心) 人参15克 白蜜15毫升 橘皮10克 生姜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7味,用水1.2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下地黄汁,分3次温服。 【适应病证】 心胃虚热,呕吐不能进食,食则烦闷。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芜荑、面、炙肉、荞麦面、猪肉、大蒜、粘食及生冷食物。
地黄饮子 《简易方》(录自《医方类聚》卷一百二十五)【组方药物】 人参 生干地黄(洗) 熟干地黄(洗) 黄芪(蜜炙)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枳壳(去瓤,麸炒) 石斛(去根,炒) 枇杷叶(去毛,炒) 泽泻 甘草(炙)各等分 【制剂用法】 上药11味,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00毫升,煎取120毫升,去滓,临卧温服。 【主要功效】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适应病证】 消渴。口燥咽干,面红心烦,小便频数。 地黄饮子dìhuánɡyǐnzi❶《宣明论方》方。生地黄三两, 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茯苓、石菖蒲、远志、肉桂、麦冬各一两, 五味子五钱。为末, 每服三钱, 加生姜、大枣、薄荷, 水煎服。功能补肾益精, 宁心开窍。治中风失语, 两足痿弱。也用于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属肾阴肾阳两虚者。 ❷ 《医方集解》引《易简方》方。人参、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炙枇杷叶、石斛、泽泻、炒枳壳各等分。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煎服。治消渴烦躁, 咽干面赤。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本方出自《宣明论方》卷二。又名黄饮子。方由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各等分组成。上药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服。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瘖痱证。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苔浮腻,脉沉迟细弱。 本方所治之瘖痱证,证属下元虚衰,阴不维阳,虚阳浮越,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治法一方面要温补下元,摄纳浮阳;另一方面开窍化痰,宣通心气。上下并治,标本兼顾,而以本为主。方中熟干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共为君药;以巴戟、肉苁蓉、肉桂、附子温壮肾阳,共为臣药;君臣相协,使下元得以温养,浮阳得以摄纳,而且肉桂又能引火归元,使阳纳于阴;石斛、麦冬、五味子滋补阴液,茯苓、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均以为佐;少用薄荷以宣利气机,姜、枣和中,均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使阴阳得补,水火互济,虚火清而痰浊除,则瘖痱可愈。《素向·脉解篇》说:“内夺而厥,则为喑痱”。刘河间亦指出本方所治的“语声不出,足废不用,中风瘫痪,非为肝木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所致。”于此可见,本方所致的所谓“中风”,虽可隶属于内风病证的范畴,实属虚极之症,而绝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类中风”,亦非是有六经形证的真中风。而是由于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之虚风证。本方方名地黄饮子者,以地黄为君,微煎为饮服,故名。王晋三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说:“饮,清水也。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瘖痱之证,机窍不灵,升降失度,乃用一派重浊之药,务在药无过煎,数滚即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面骸,以交阴阳”。现临床上用本方治疗脑血管意外之后遗症,及脊髓病变之失语偏瘫等,属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者。如气火上升,肝阳偏亢,突然舌强足废者,切不可用本方。 地黄饮子(《医方集解》引《易简方》) 人参、黄芪(蜜炙)、甘草(炙)、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枇杷叶(蜜炙)、石斛、泽泻、枳壳(麸炒)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功能养血益精,润燥止渴。主治消渴烦躁,咽干面赤者。 ☚ 滋肾熄风汤 撮风散 ☛ 00003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