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均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均徭 明朝三大徭役之一。是民户为官府所服的经常性差役。以民户人丁、资产多少,编为上、中、下户三等轮流派遣,等级高的户派重差,低的派轻差,故名“均徭”。均徭有力差和银差之分。力差即力役,民户必需亲自或雇人服役;银差,服役民户可以纳银代役;多由下户充役,士绅享有免役权。一条鞭法实行后,逐渐并入田赋,银差废止。 均徭equitable corvee明代主要徭役之一。包括京师以下到省、府、州县衙门的各种杂色差役及劳役的折价。以民户丁粮多寡,按里甲编为上、中、下户三等轮派,等级高的派重差,等级低的派轻差,但实行时常因胥吏受贿,使上中富户反列为贫民居于下等。均徭主要分为力差与银差。力差,指应役户亲身充役(后准其募人代役),服役名目很多且因地而异,常见的有皂隶、狱卒、书手、库子、门子、斗级、长夫、殷实、祗侯、马夫、巡拦、铺司兵、驿馆夫等。多在近地承担差使。银差,指应役户缴银钱代役,名目亦多,一般包括牌坊、岁贡、马匹、草料、工食、富户、柴薪、表笺、日历和斋夫、膳夫等。常由下户承充,多派往远地服役。行“一条鞭”法后,力差逐渐改为银差并归入田赋征收。 均徭 均徭明代三大徭役之一。即按丁粮派充各种杂役。《明史·食货志二》: “役法定于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田1顷出丁夫1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寻编应天18府州,江西九江、饶州、南康3府均工夫图册。每岁农隙赴京,供役30日遣归。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1石资其用。非佃人而计亩出夫者,亩资米2升5合。迨造黄册成,以110户为1里,里分10甲曰里甲。以上、中、下户为3等,5岁均役,10岁一更造。一岁中诸色杂目应役者,编地均之,银、力从所便,曰均徭。” ☚ 军市之租 均田 ☛ 均徭 均徭明代的丁役制度。洪武十四年(1681年)颁布黄册制度,洪武二十年(1687年)推行鱼鳞圈册制度。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经纬,以确定赋役。均徭制度是以黄册和鱼鳞图册为基础,脱蝉于均工夫的丁役制度而形成的。确定各农户的出丁原则,不以人口和成丁数为参照标准,而是以土地所承担的田赋数量为标准,纳田赋若干石的农户出一夫,以备征调;田少纳赋少的农户出丁少,田多纳赋多的农户出丁多。出丁农户应役之时,自己负担一切费用,故田多富户有能力负担出丁费用而多出丁;田少贫户无力负担出丁费用而少出丁;又各农户根据自家人力、财力可选择银差和力差的应役形式。富者出银顶差,称为银差;贫者以身应役,称为力差。由于派役区分各户的负担能力而定,故称均徭。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里长、甲首往往既不计田,也不计丁而以户为单位佥派丁役,出现 “放大户而勾单小”的局面。单小之户负担不起,往往举家逃亡,国家田赋、丁役皆受损害。为此,官府改行“虎头鼠尾册”的役法。将各户按丁田综合确定的银差、力差数按大小排列。富者在前,如虎头;贫者在后,如鼠尾。一年中各项徭役,富者承担重役,贫者承担轻役。商贾之户无田者,自报财产,确定等级及在虎头鼠尾册中的位置。虎头鼠尾册的实施,使均徭变为以户为宗的征调形式。 ☚ 均工夫 银差 ☛ 均徭按民户丁粮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与里甲、杂泛合称明代三大徭役。凡京师以下到省、府、州、县衙门的杂色差役(粮长、里甲等正役除外),以及杂项劳役的折价,都属均徭。分力差、银差,名目繁多。以人户的丁、田为根据,照里甲编为上、中、下户三等轮派,等高的派重差,低的派轻差。次序常和里甲同时排定,10年或3、5年一次。服役期在里甲役满后的第五年。由于富户贿赂吏胥,改变户等,因而册载上、中的多为贫民,富户反而列居下等,派役时往往轻重倒置。 均徭 均徭明代编派经常性差役采取的一种方式。役的差派, 先经过验丁力资产厚薄, 以定役的轻重, 由里甲编第均输,供官府指令奔走与需要,故称均徭。南方均徭, 丁田为主, 而漏报易查; 北方均徭, 事产为准, 而杂以丁田。均徭项目很多, 负担轻重不一。祗候、禁子一类力差被佥民户应亲身充役或自行雇募充役。其他如岁贡、马匹、车船等公用之类银差, 均由民户分别供给或以货币代输。其后力差中也多以银代输雇值, 银差的范围日广。均徭大约十年一次, 与里甲同时编定, 每十年应役一次。万历十年(1582)推行一条鞭法, 均徭并入地丁征收。 ☚ 均功夫 力差 ☛ 均徭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之一。明初,按里甲征派的徭役叫正役,其余统称为杂泛差役。后来把杂泛差役中一些具有经常性的差役划分出来,单独进行征派,称为均徭。“均徭”之称,在宣德(1426—1435)以前未曾出现。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按察佥事夏时始创行“均徭法”于江西。景泰以后, 逐渐推广。弘治时(1488—1505)通行全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