坞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以宗族乡里组成的屯聚守御与生产的组织。东汉末三国时多称“堡壁”,晋时称“坞”或“坞堡”。西晋末年,十六国混战,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堡。称“坞主”。每一坞堡,控制有大量土地,聚集着数百、数千家人户,其中,多数是地主的佃客、部曲,无事时生产,有战事则执戈作战。坞堡中进行封建剥削和统治。经济生活除食盐外,一般自给自足。坞堡的首领称坞主。西晋末的庾兖,最早率同族及庶姓屯聚坞堡于禹山,“据险厄,杜蹊径,修堡坞,树藩屏,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元,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以保宗亲妻子。有的坞主互相兼并成为称霸一方的割据势力。有的坞堡组织后来渡江南下、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持者和抗拒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军事力量。留在北方的后来成为北魏前期宗主督护制的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