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基因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基因jīyīn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jīyīn〈名〉控制生物性状传递、变化、发育的遗传单位:遗传基因│基因工程。 基因jīyīn❶ 〈名〉 本指细胞内能自体繁殖,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点,并作直线排列的遗传基本单位。 基因jīyīn❶ 〈名〉细胞内能自体繁殖,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点,并作直线排列的遗传基本单位。 基因;基音◉ 基因jīyīn 名 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排列成线状。〈例〉遗传~/ 转~/ ~重组,是获得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生物品种的手段之一。 基因jīyīn❶〈名〉本指细胞内能自体繁殖,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点,并作直线排列的遗传基本单位。 基因jī yīn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1935年《科学》第十九卷第一期:“生物学——决定遗传性单位之基因(gene),确实定其位置为色素体(chromosome)构造上再可分析之部分。”1948年10月《医药学》复刊版第二卷第六期:“此种现象系由于一退缩基因(recessive gene)之故。”◇素因、因基、因子、遗传因子。 基因 基因jīyīn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载体。基因指导人体内重要物质蛋白质等的合成,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英语Gene的音译] ☚ 基尼系数 基因工程 ☛ 基因用以表示遗传功能的一个单位。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的片断,按特有的顺序排列在染色体的长轴上,这些片段称为基因。每个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特定的位置(座位或位点),在一对染色体上处于相同位点上的基因称等位基因。基因能精确地自我复制,从而使其功能特异性代代传递。基因在一般情况下是稳定的实体,但必定会发生突变,结果出现一个在功能上与原来不同的新单位或等位基因,并以新的形式自我复制。因此,基因在遗传、变异和疾病发生上起重要作用。人体细胞核内有23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至少有上千对基因,它可以完成对人体千变万化的复杂功能的控制。 基因DNA的一个单元,位于染色体上一定位置,并控制一定遗传性状的遗传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一个基因在染色体上都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称为位点,每个位点又可有几个不同形式的基因存在。人类细胞内染色体上的基因至少有10万个,个体的性状就是通过这些基因的传递遗传给子代,并通过基因复制功能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如父母为黄头发、蓝眼睛,子女也为黄头发、蓝眼睛,而不可能出现其他性状。 基因gene位于DNA或R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基本的遗传功能单位。多数生物的基因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呈线状排列,细胞质中的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上。 基因gene存在于细胞内有自体复制能力的遗传物质单位。也是生物体贮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化学本质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链上一段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最早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W.L.Johannsen)于1909年定名,以取代孟德尔所称的遗传因子。具有以下特性: 基因位于DNA或R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1909年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Johanssen)首次提出。1910年美国的摩尔根(T.Morgan)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以一定的线性顺序排列。1942年美国比德尔(G.W.Beadle)和塔特姆(E.L.Taturm)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学说。1955年美国的本泽(S.Benzer)提出顺反子概念。1961年法国的雅各布(F.Jacob)和莫诺(J.Monod)提出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和调节基因的概念。1973年,美国的科恩(S.N.Cohen)和张(A.C.Y.Chang)等人发展了DNA分子克隆技术。 基因 基因jiyin是能决定某种独特性状(如眼的颜色)的染色体片段,或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RNA病毒中为RNA片段)。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信息载体,遗传信息贮存在DNA的碱基序列中。DNA通过自我复制合成出完全相同的分子,从而把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在后代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转录到信使RNA分子上,再转译成各种蛋白质的特定氨基酸序列。通过蛋白质执行各种生物功能,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这整个过程叫做“基因表达”。
☚ 转移核糖核酸 含氮碱基 ☛ 基因gene系染色体DNA和细胞质RNA中含有的遗传单位。其中以染色体DNA中含有的基因最为重要。基因储有遗传信息,具有遗传效应,可准确复制、经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对表现型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亦可以发生突变,改变其遗传效应。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结构基因和控制基因2种:结构基因功能是合成蛋白质结构的信息密码;控制基因功能是控制结构基因的功能活动。控制基因又分为操纵基因和调节基因。基因是生物正常遗传的根本的内在因素,如人类种族的肤色等特殊性即由基因的数目、位置的不同而决定的。如果某些因素,如药物、微生物、放射线、营养素缺乏等,可使基因发生改变,即其结构、位置发生变化,可使正常遗传发生障碍,表现在细胞上发生细胞畸形、表现在胚胎上可发生胎儿畸形。 基因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酸序列。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构成外,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分为能编码多肽一级结构的(如结构基因)、能转录成RNA但并不转译的(如tRNA基因)、有功能意义但根本不转录的(如操纵基因)基因等。现代的基因概念指能产生一条多肽链的一段DNA分子。包括前导区、尾部区、插入序列(内含子)、编码序列(外显区)等四部分。 基因 基因是指存在于细胞内具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单位。这种遗传单位的概念最早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所建立,但这个词后来由丹麦植物学家、遗传学家约翰逊所提出。根据美国实验胚胎学家、遗传学家摩尔根等的研究,这种单位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而作直线排列。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明,基因是具有特定的核苷酸顺序的核酸(多数为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的一个片段。它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 染色体 核酸 ☛ 基因 基因参见 《知识经济卷》 中 “基因”。 ☚ 遗传工程学 人类基因资源 ☛ 基因 基因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 ☚ 遗传工程学 人类基因资源 ☛ 基因gene是细胞中DNA分子上有生物学功能的区段,是控制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结构单位和突变单位,也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基因 基因英文gene的音译。指存在于细胞内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单位。这种遗传单位的概念最早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所建立,但这个名词是后来由丹麦植物学家、遗传学家约翰逊所提出。根据美国实验胚胎学家、遗传学家摩尔根等研究,这种单位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而作直线排列。基因的含义原来包括三个内容:(1)在控制遗传性状发育上是作用的单位;(2)在产生变异上是突变的单位;(3)在杂交遗传上是重组或交换的单位。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基因是具有特定的核苷酸顺序的核酸(主要为脱氧核糖核酸)区段,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但一基因内部可发生不同位置的突变和交换。 ☚ 遗传密码 致死基因 ☛ 基因 基因基因是遗传学上的一个概念,是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表现一定遗传功能的基本单位。基因的物质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有些病毒的基因是核糖核酸)。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使表现一定功能的基因相继分离出来。现在知道,基因有三类:一些基因编码tRNA和rRNA,一些基因具有调节控制其他基因表达的功能,还有就是所谓结构基因,它们编码蛋白质。这类基因是一段DNA,它指导一个特定的肽链的合成,它是由含有许多三联密码子的编码序列组成。当基因作为一个特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时,常把它称为顺反子。这就是所谓“中心原则”,即“一个基因,一个多肽链”的观点。 图1 原核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图2 真核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1970年以后,了解到一个基因首先转录成mRNA,mRNA决定一个特定的多肽链,而真核细胞RNA有一个剪接加工过程,从而发现了真核基因的编码序列(或称结构基因) 是不连续的,它被称为插入序列的部分分隔开来。由于插入序列能被转录,但后来被切掉不被翻译为肽链,又称为内含子,而编码序列部分称为外显子。 原核基因和真核基因示意如图1,2。 ☚ 密码标点法 基因图谱 ☛ 基因 基因基因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是由一定的核苷酸(主要是其中的碱基成份)按特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碱基顺序本身便构成特殊的遗传信息,能通过准确的自体复制,世代相传,控制和影响新一代个体中特定性状的发生和发育。 表1 哺乳动物基因的转录物
(2) 连续编码顺序与间断编码顺序: 原核细胞的许多基因以及真核生物的组蛋白基因等,其编码顺序很多是连续线性的,能编码同样的连续互补RNA链,并通过mRNA碱基顺序编码相应的连续多肽链。因此,基因DNA、mRNA和多肽链都是互相对应的线形结构,即所谓共线性或称线形对应。但是,从间断基因转录出来的前体RNA同样包括编码顺序和间隔顺序,比在胞质内进行转译的成熟mRNA要长好几倍,需要进一步加工,剪除其间隔顺序,拼接其编码顺序,才能变成成熟mRNA,这一过程叫做转录后加工,包括加帽、添尾和RNA剪接(见“遗传信息的转录”)。 (3) 密码子与解读框架: 以mRNA碱基顺序作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就象把电报号码翻译成文字一样,必须首先认识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证明,mRNA顺序中每三个毗邻碱基组成一个三联体,叫做密码子。每个密码子被译成一种特定氨基酸分子,但每种氨基酸分子则可有1~6个不同的密码子,例如亮氨酸、丝氨酸和精氨酸各有6个密码子;色氨酸却只有一个密码子(UGG)。此外,还有一个起始密码子AUG和三个终止密码子: UAA,UAG,UGA。 成熟mRNA是一个连续顺序,碱基依次排列,密码子一般不重叠,密码子之间又无逗号,所以从一个碱基顺序可以有三种不同读码格式,即所谓解读框架,因而可能产生三种不同的多肽链,如图1。 图1 人类β珠蛋白mRNA 但是,实际上每个基因的mRNA顺序都有其起始密码子AUG。有些mRNA还有特殊向导标志。例如人类β珠蛋白的mRNA,第一个标志就是7′-甲基鸟苷(7mG),借5′-5′三磷酸酯键与腺苷酸结合,简写mGppp。接着还有一个短的引子顺序,可能指引核糖体、tRNA等在AUG处形成起始复合体,从此开始转译,每三个碱基分别译成相对应的氨基酸,直到终止密码子UGA,转译结束。在转译中,从第一个氨基酸到最后一个氨基酸依次以肽键结合,形成一条特异性珠蛋白(图2)。 一般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的基因作用均按上述方式进行,每一种基因顺序通过其互补mRNA的转译,间接地决定一种特异性蛋白质的合成。唯一例外是三种噬菌体(φX174,G4,SV40)在同一DNA片段的碱基顺序中可译成2~3种特殊蛋白质的某些部分。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些基因的编码顺序部分重叠,故名重叠基因。其重叠的读码方式已知有以下几种: ❶在同一DNA片段的碱基顺序里,由于有二个起始信号和终止信号,于是形成了在一个大基因中套有一个小基因,如基因A中包括基因B,基 图2 人类β-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碱基顺序 数字表示碱基顺序中密码子及其氨基酸的号码。这是mRNA的编码顺序。mG代表甲基化鸟苷,借5′,5′-三磷酸酯(ppp)与下一个腺苷酸(A)结合。mG叫做帽,在转录以后形成,图中括号表示成熟mRNA巳经脱帽,从5′端开始,有50个碱基无转录作用,构成引子顺序 起始密码子(AUG)编码甲硫氨酸(蛋氨酸),以后甲硫氨酸从多肽链上排除。AUG之后,有438个碱基每三个一组,依次编码146个氨基酸,形成正常的β-珠蛋白链。然后有终止密码子UAA,决定转译终止。这438个碱基顺序构成成熟mRNA的主要部分。接着还有132个碱基无转译作用 5′端最前的7-甲基化鸟苷(mG),借三磷酸酯键(ppp)与腺苷酸结合,作为“帽子”。3′端有多聚A顺序作为“尾”,也无转译作用 (自Harris,1980) 因D内包含基因E; ❷一个基因的终点和另一个基因的起点有1~2个共同的碱基,例如基因D和J,基因A和C; ❸一个基因和三个其他基因的部分碱基顺序相重叠,例如噬菌体G4的基因K与A、B、C均有部分重叠。φX174大概也有基因K(图3)。 图3 噬菌体φX174环形DNA画成线形示10个基因相互间的重叠关系(仿Szekely,1980) (4) 基因作用与组织分化: 基因作用的开与关随多细胞生物的组织种类而异。体细胞一般具备整套基因组,但在分化了的细胞里却只有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发挥优势作用,例如上皮细胞的角蛋白,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网织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肌织组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各种消化腺细胞的特异性酶蛋白等。各种优势蛋白质决定各种细胞组织的特殊形态和功能。很显然,这里仅有少数基因在发挥作用,其他多数基因则处于失活状态。这种现象涉及胚胎发育中组织分化问题,也就是基因的调控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基因作用可能与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以人类血红蛋白为例,α链基因从胚胎到成体始终发挥优势作用,通过转录、转译,合成大量珠蛋白α链。其他珠蛋白基因∈和ζ,γ,β和δ则分别在胚胎期、胎儿期以及出生~成年期占有优势,与α链联合,组成血红蛋白的四聚体 (表2)。这些基因作用如何依次开关,有什么生理意义,目前尚未能确切阐明。 表2 人体发育三个时期中不同珠蛋白基因作用依次交替示各期的主要珠蛋白与血红蛋白类型 (5) 中心法则与反向转录:在间期细胞里,遗传信息一般是从DNA经过RNA传递给蛋白质,这就是Crick首先提出的中心法则。1970年,Temin等发现RNA-病毒(鸡肉瘤病毒)有反向转录酶,在这种酶促反应中,RNA的碱基顺序可以反过来转录为互补DNA链(cDNA)上的碱基顺序,并认为这种由RNA指导的反向转录作用在哺乳动物细胞的病毒性癌变以及在胚胎分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例如用鸡肉瘤病毒感染大鼠细胞,可使鼠细胞变成癌细胞而不断分裂。同时病毒DNA依然存在,但不产生病毒。再使感染过的鼠细胞同正常鸡细胞融合,便能诱导鸡肉瘤病毒产生。实验提示,病毒DNA已整合到大鼠细胞的DNA中一起复制,以后在鸡细胞诱导下,病毒DNA再转录为RNA,从而产生鸡肉瘤病毒粒子。又如两栖类卵母细胞rDNA的基因扩增,有人认为从rDNA转录出来的RNA可能通过反向转录酶的作用合成rDNA。Caffin在正常大鼠胚胎细胞里发现有RNA指导的DNA聚合酶,也提示反向转录很可能与细胞分化有关。不过,总的看来,在高等动物中,在遗传上经常起主导作用的,毕竟还是DNA。只在特殊场合下,RNA才能在反向转录酶作用下转录为DNA。因此,RNA的反向转录作用,应该看成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转座因子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一般相当稳定,即使偶尔转移位置,易位后的重组DNA顺序的位置仍然相当稳定。四十年代后期以来,先后发现原核细胞以及酵母菌、玉米和果蝇等少数真核细胞的某些基因不断改变其位点,从一个碱基顺序插入另一个碱基顺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基因都被夹在两个具有转移性能的DNA片段当中。这种带着基因的流动片段叫做转座因子或流动因子。最简单的转座因子是大肠杆菌之类的原核生物里的插入顺序(IS)(图4)。插入顺序有多种,称为IS1,IS2,IS3,……等,一般由768~1,400碱基对(bp)所组成。个别IS样顺序含有5700个碱基对。所有已经分析过的IS,其两端各有一个完全或几乎完全互补但方向相反的重复顺序,称为反向重复顺序(IR),长约20~40bp。IS 图4 插入顺序及其末端的反向重复顺序(示意图) 不含基因,不能编码,但可以独立地或带着一个或多个基因在质粒、病毒和染色体之间来回流动,从而把所夹带的基因转移到非同源的DNA顺序里。另一类转座因子称为转座子(Tn),分Tn1、Tn2、Tn3…Tn1721等类型,分别由2,000~20,000bp组成,噬菌体转座子Mu甚至多到38,000个bp。与插入顺序不同,转座子是带有基因的DNA片段。其两端各有一个800~1500bp的反向或直接 (即同向) 重复顺序,其中许多是IS反向重复顺序,有些是IS样重复顺序,据推测,可能是IS的衍生物或其残余,因而具备转移能力(图5)。转座因子流动的结果,使结构上和遗传上毫无亲缘关系的两种DNA进行重组,从而促进外源性遗传信息的 图5 质粒: 带有多个转座子、插入顺序与抗性基因 上述关于基因的基本知识提示,经典遗传学为遗传粒子的物质性及其遗传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基本有效。现代物理、化学方法的应用把经典的基因观念提高到分子水平,极大地丰富了它的内容。相信随着物理、化学理论和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基因物质及其作用的知识必将不断修正、补充和发展。目前,人类已从认识基因上升到改造基因的新阶段。可以预期,到21世纪,人类将能成功地按照自身的需要,有计划地定向改造遗传物质,从而控制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世界的进化方向,为增进人类健康和美好的生活服务。 ☚ 染色体外遗传 DNA复制 ☛ 基因 基因基因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顺序,有一定的遗传效应。 图1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作用机制 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是多级的,发生在基因组、转录、转录物加工、翻译和翻译后等五个水平。已知在染色体上存在某些转录控制顺序;基因的转座、重排、扩增和消减可能有调控意义; 染色体的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与调控有关。 基因调控是细胞分化、形态发生和发育程序的基础。每一个体中各种组织细胞都含有相同的基因组,但每个细胞只有5—10%基因是表达的。其中维持生命的基本蛋白,如编码核糖体蛋白、溶酶体蛋白等基因是始终如一表达的,称为家务基因。另一些是组织专一性基因,如编码红细胞所特有的珠蛋白基因和表皮细胞的角蛋白基因等。细胞分化是对这类基因表达进行调节的结果,使分化细胞只有特异蛋白发挥优势,决定细胞的特殊形态和功能。 基因突变 基因组和基因结构的稳定性是遗传稳定性的保证。遗传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但绝非一成不变。基因突变是DNA核苷酸顺序改变的结果。DNA复制及损伤修复过程中,任何一步出现差错都会造成突变。诱变剂或自发突变的作用,导致复制期DNA的碱基对错配: 转换或颠换。由于插入或缺失几个核苷酸而使读码框架发生改变,以及一般的DNA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使基因功能发生了变化。这些基因分子结构的变化都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源泉。突变有的有利,有的有害,这些是与特定环境有关,是由环境来选择的。黑色素增加对生活在赤道的非洲人是具有适应作用的,黑色的皮肤可以抗阳光的紫外辐射。但北欧人的浅色皮肤有利于阳光诱导维生素D的合成。有许多突变既无害也无利,自然选择对它不起作用,称为中性突变,造成多态性或多型性。 基因的组构 在细胞的基因组中,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情况,称为基因的组构。基因组构包括结构基因内部组织、结构基因的相互关系以及基因的动态结构三部分。 结构基因的内部组织 (1) 断裂基因: 原核细胞的大多数结构基因和真核生物的组蛋白基因都含有连续的编码顺序。但真核细胞绝大多数结构基因是不连续的,往往被不编码蛋白质的DNA片段所间断。这些非编码蛋白质的DNA片段,称为内含子。被内含子隔开的那些编码蛋白质的DNA片段,称为外显子。这种不连续的结构基因称为断裂基因(图2)。一个断裂基因在转录时,内含子和外显子是一起转录的。转录成前体mRNA,又称为不均一核RNA(简称HnRNA)。HnRNA的内含子片段被一个个切除,剩下的外显子片段则被拼接在一起,连成一个成熟的mRNA,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内含子在不同的基因中数目是不同的,如人类β球蛋白基因有一个内含子,α球蛋白基因有两个内含子。 图2 断裂基因示意图 一个真核基因的断裂结构除了外显子和内含子外,都有一段不被转录的非翻译区,称侧翼顺序。侧翼顺序分别位于第一个外显子及末端外显子的外侧,如启动子、增强子及终止子等,它们与基因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2) 重叠基因: 1977年Sanger用他发明的快速定序法,成功地测定了大肠杆菌噬菌体φ×174的DNA分子全顺序共5375个核苷酸,发现基因编码顺序有重叠现象,称之为重叠基因。 φ×174基因组含有10个基因,排列顺序为A、B、C、K、D、E、J、F、G、H。基因B完全包含在基因A中,基因E则包含在基因D中,基因K前半部在基因A内,而后半部在基因C中。基因A、B、K、C完全重叠,基因D、E完全重叠。故DNA的某些片段同时编码两种蛋白质。这就是所谓的重叠基因(图3)。 图3 φ× 以后相继在病毒SV40及G4中也发现了重叠基因,看来,在病毒中重叠现象还是较普遍的。 结构基因的相互关系 (1) 基因簇:真核细胞基因组中,一类相同或功能相关的基因依次排列成簇,称为基因簇。诸如构成人类血红蛋白的亚单位珠蛋白基因组成两个基因簇: α基因簇和β基因簇。α珠蛋白基因簇位于第16号染色体上,全长28kb,包括3个结构基因和2个伪基因,其排列顺序为ε2基因、ψε1伪基因、ψα1伪基因、α2基因、α1基因。α基因为2个拷贝,相距3.7kb编码相同的蛋白质。β珠蛋白基因簇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全长50 kb,包括5个结构基因和1个伪基因,共排列顺序为ε、Gγ、Aγ、ψβ1、δ、β。编码类α和类β珠蛋白基因在胚胎、胎儿及成人发育的不同阶段中,按排列顺序在不同组织的不同类型细胞中依次表达。如β珠蛋白基因簇基因的表达顺序为: 5′—胚胎时ε或γ基因表达—胎儿时γ基因表达—成人时β基因及δ基因表达—3′。在其他脊椎动物中也都发现了类α及类β珠蛋白基因簇(图4)。 (2) 伪基因: 伪基因的核苷酸顺序与具有活性的相应的真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不具有正常功能。伪基因可能起源于真基因,因为小的插入或缺失突变而使之失去功能。从α珠蛋白基因簇中的α基因与ψα伪基因比较来看,ψα基因只是失去了内含子。有人设想伪基因可能是真基因的mRNA逆转录为cDNA,再整合到基因组中而成。故又称为加工基因或逆基因。第一个伪基因是在5SrRNA基因簇中发现的。 图4 人类α珠蛋白基因族及β珠蛋白基因族显示功能基因及伪基因 (3) 重复基因: 在真核细胞基因组中大多数基因是单拷贝的非重复基因。有些基因是多拷贝的,具有转录活性或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称为重复基因,重复基因是中度重复顺序,重复频率在103以下。例如rRNA基因、tRNA基因、组蛋白基因等都是重复基因。组蛋白重复基因是五种组蛋白基因串联成一个重复单位。在重复单位中,各基因以非转录间隔分开,各基因自为转录,转录方向也不同。组蛋白重复单位在高等生物中拷贝数较低,为10—50个拷贝。低等生物较高。如果蝇为100拷贝(图5)。 图5 果蝇组蛋白基因重复单位 基因的动态结构 (1) 转座因子: 染色体上能改变自身座位的一段核苷酸顺序称为转座因子。它是有明显的结构界限和独立功能的遗传单位,可能含有一个或数个基因,通过移动位置来改变遗传信息。它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或者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去,这种现象叫转座。转座因子又称跳跃基因、移动基因或滑动基因。 生物的第一个转座子是1951年McClintock在玉米植株中发现的。玉米的籽粒的颜色斑点与玉米的基因组中存在的控制因子有关。控制因子是可以在同一染色体上或各个染色体间转移位置的遗传基因。当它们插入某些影响玉米籽粒颜色的基因附近时,能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改变其颜色图型。但当时未引起重视,直到60年代末,在大肠杆菌中证实了插入顺序和转座子后,才逐渐认识到它的意义。目前已很清楚,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有转座因子。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有三类: ❶插入顺序(简称IS):只含有与转座有关基因的顺序,不含任何其他基因。一般长度约700—2 000bp。 ❷转座子(简称Tn):除含有与转座有关基因外,还带有与转座无关的另一些基因。如抗菌素抗性基因、乳糖发酵基因等。长度约2 000—20 000bp。 ❸转座噬菌体:大肠杆菌的一些噬菌体都带有转座性质。它们可以转座到细菌染色体上任何位置而引起插入突变。真核生物转座因子的研究开展较晚,80年代应用重组DNA技术在果蝇、酵母等少数低等生物中发现了转座因子。 (2) 基因重排: 转座因子在低等生物中较多见。高等生物基因位置改变的重要形式是重组或重排。哺乳动物免疫细胞至少能产生106种专一性不同的抗体,负责抗体多样性主要是由于淋巴细胞中DNA片段的重排。抗体分子是免疫球蛋白,由二条重链和二条轻链组成。每一条链都是由一断裂基因所编码。轻链DNA有L、V、J、C四类编码基因片段。V可变片段约150种,J连接片段约5种,L引导片段和C恒定片段各1种。在B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时,这些编码顺序重排在一起,才能被转录,重排时V/S接头有灵活性,估计有10种可能性。转录成HnRNA。再剪切拼接成L—V—J—C连续的mRNA翻译后,V—J片段成为可变区,C为恒定区,L被切去(图6)。因此,轻链基因重排时有7 500(150×5×1)种组合。 图6 小鼠免疫球蛋白κ轻链DNA的重排、转录和翻译左下角示免疫球蛋白IgG的结构;L:引导片断;Vκ1—Vκn:约150种κ轻链可变区(V)片断;J1—J5: 5种连接片断;Cκ:κ轻链恒定区(C)片断 (3) 基因扩增:由于生长和发育的需要,个别基因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拷贝,称为基因扩增。例如低等脊椎动物和昆虫的卵母细胞rRNA基因由1 500拷贝骤增到200万拷贝,形成1000多个小核仁,以满足早期胚胎发育时大量合成蛋白质的需要。又如抗癌药氨甲蝶呤刺激小鼠体外培养细胞,使第2号染色体上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扩增45—400倍。细胞对氨甲蝶呤抗性增加300倍。显而易见,基因扩增是基因调控的一种非常手段。 ☚ 染色体畸变 基因图 ☛ 基因 基因gene染色体上占据一个特定位置的遗传单位。它是DNA分子或RNA分子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它可产生或影响生物的某种表型。故基因是功能单位(包括顺反子*、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突变单位(突变子*)和重组单位(重组子*)等。 ☚ 蛋白质芯片 基因库 ☛ 基因gene 基因gene 基因gene 基因gene 基因 基因gene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基因一词首先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ilhelm Ludwig Johanssen, 1857—1927)所提出,用来指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在豌豆实验中所发现的遗传因子。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 1866—1945)和他的学生在果蝇研究中发现各个基因以一定的线性次序排列在染色体上,从而建立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一个基因是一段核苷酸序列编码蛋白质,结构基因决定特定蛋白质一级结构。生物的一切性状几乎都是许多基因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首先在真核生物中发现,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都在细胞核中,所以基因是核基因或染色体基因的同义词。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中也存在着编码某些蛋白质的遗传因子。为了区别于核基因,这些基因统称“细胞质基因”。 ☚ 脱氧核糖核酸 染色体 ☛ 基因 基因指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基因一词首先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ilhelm Ludwig Johanssen, 1857—1927)所提出,用来指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在豌豆实验中所发现的遗传因子。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 1866—1945)和他的学生在果蝇研究中发现各个基因以一定的线性次序排列在染色体上,从而建立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一个基因是一段核苷酸序列编码蛋白质,也就是说决定特定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是结构基因。生物的一切性状几乎都是许多基因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首先在真核生物中发现,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都在细胞核中,所以基因是核基因或染色体基因的同义词。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中也存在着编码某些蛋白质的遗传因子。为了区别于核基因,这些基因统称“细胞质基因”。 ☚ 脱氧核糖核酸 生理与心理功能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