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增冲鼓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

座落于贵州省从江县城西北50公里的增冲寨中。是当地侗族人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和侗家村寨的重要标志。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为一座五层十三檐八角攒尖顶的木结构塔形建筑。通高20米,占地约100平方米。其平面呈八角形,四根金柱和八根檐柱构成楼的框架。在檐柱外,环绕着木栏杆。五层的设施分别是:最底层的北、西、南三面各开一门,东面则设一石桌。楼内中央设直径达1.4米的圆形火塘。此外并悬有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的“万里和风”匾1块和4付木刻楹联,高度赞扬了鼓楼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中间的二、三、四层在金柱外装置楼板,使柱内形成空井以便于底层烧火的柴烟扩散;上层的顶端悬一木鼓。木鼓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执掌着,在非常的情况下才能击鼓聚众。此楼建筑有如下特点:从外观看,它的顶层和第四层楼檐伸得很长,檐口下装如意斗拱,既能承载重荷,又有飞檐凌空的美感;从构造上看,在楼的底层和二层间,只留出搭梯孔洞,而不设固定板梯。其原因何在则不得而知。增冲鼓楼设计精巧,造型美观、大方,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在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青龙洞   杂项 ☛
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

坐落于东南部的从江县增冲镇,是一座依江而建的侗家鼓楼。此楼始建于清代中叶,是一座底方、中部多角、顶有飞檐的宝塔形建筑。不同于汉族取石造鼓楼的是,侗家鼓楼就地取材,以杉木为造楼之材。全楼各层皆不用一钉一铆加以固定,楼柱、梁枋都是用接榫与悬柱结构来横穿、斜挂或直撑,虽经漫长岁月,至今依然牢固严紧。鼓楼的底层为正方形,其上各层都是多角形,上有明窗,顶部有飞檐,层层叠叠,状似宝塔。顶楼的顶部中央有琉璃葫芦一个,直指蓝天。房脊棱缓卷外翻成外翘之翅角,显得别具一格。楼因顶层内所悬之“款鼓”而得名。每逢有事,“款首”击鼓召集全寨族人前来共同商讨对策。楼的底层有宽阔的大厅,厅前有广场,是侗族群众集会和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侗族为同姓聚居的民族,一姓建鼓楼一座,故而,鼓楼是侗家族姓的象征。
增冲鼓楼作为侗家鼓楼的典型代表,极具民族特色。它的建筑手法精妙,造型巍然气派,显示了侗族人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聪明才智。游人在观赏鼓楼风光的同时,又可亲身体味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增冲鼓楼于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遵义会议会址   红军烈士陵园 ☛
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西北50公里的增冲寨。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为五层十三重檐,八角攒尖木构塔状建筑。楼刹通高20余米,木构架净高17.65米。平面呈八角形,有金柱4根,檐柱8根。底层地面系石块铺墁,中心镶一直径1.4米的圆形火塘,为便于柴烟消散,二层以上金柱之内为空井,楼板装置于金柱之外。四、五层出檐很长,檐口下置如意斗栱。五层楼顶悬有木鼓,由寨老掌管。鼓楼东南面有侗家“款约”石碑3通,落款分别为康熙十一年、道光十年(1830)、光绪二十年(1894)。底层悬有道光十年“万里和风”匾,并有木刻楹联四副。鼓楼是侗家集会议事中心和祭祀、休息、娱乐活动场所,也是寨老处理纠纷的会堂和紧急情况击鼓聚众的指挥所。寨中青年男女约会时也多在此,故侗寨中皆有鼓楼,只是规制大小不同,增冲鼓楼为现存侗寨鼓楼中最大最古老的一处。

☚ 10. 从江县   11. 都匀市 ☛
000055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3: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