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夏日南亭怀辛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夏日南亭怀辛大 题解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①。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②。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③。 注释 ①山光:指照射在山上的阳光。 ②散发:解散头发。古人束发戴冠,闲暇时才将头发散开,以表闲适。轩:窗。闲敞,心胸敞亮。 ③故人:指辛大。中宵:半夜。 赏读 诗的前六句写夏日纳凉的清爽闲适。诗人开篇遇景入咏。“忽”“渐”写出诗人的感觉。夏“日”可惧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升。一“落”一“上”体现了一种时间上的推移。接下二句写出诗人的闲情和适意。“散发”“开轩”而卧乘夕凉,多么闲适。接下来诗人又调动嗅觉捕到“荷风送香气”,耳中又闻“竹露滴清响”。以“气”写荷,以“响”描竹,使人有了通感的联想。可见诗人是以心来感触这美妙的夏日凉爽的。正是竹之“响”引来诗人对友人怀念。听竹之清音而想琴,想琴而欲取,欲取而未取,因无知音!因无知音而恨,因恨而“怀”,怀而入梦去想,多么巧妙,多么自然的层进关系。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诗意的感受。本诗不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无知音而怀念友人,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诗人以“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的特点写景的同时,写出诗人的心理感受。由信手拈来的夏日乘凉,巧妙的过渡到思念友人上来。诗又以梦境结束,余味无穷。一切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景及意浑然一体。 夏日南亭怀辛大
【释】 1.辛大:作者友人,疑即辛谔。孟集中还有《送辛大不及》、《西山寻辛谔》等诗。 2. 山光:山边的太阳。 3.散发:古人束发头顶,暇时或浴后,常将发散开,以示闲适。轩:指有窗的长廊,也可指窗。闲敞:安静、开敞的地方。 4.清响:竹露下滴,清脆声响。 5.“欲取”二句: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俞伯牙鼓琴时,他能品味出乐曲中的高山、流水之志。二人遂结为知交。子期死,伯牙不再弹琴。后来就用“知音”表示特别了解自己的人,意与“知己”相似。 6.中宵:午夜,深夜。 【译】 山边的夕阳忽然西落,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东方。散开洗浴过的长发乘凉, 打开门窗闲卧,觉得天地是如此宽敞。 凉风吹送来缕缕荷花的馨香, 静夜里传来竹露滴落的声响。 我真想取下琴来弹奏一曲, 却又遗憾没有知音欣赏。 我不禁思念起你这老朋友, 一直到酣酣沉沉的梦乡。 【评】 此诗写闲适的隐者情怀,并兼怀友人。从艺术角度看,诗人注意不断调换角度、从诗人的眼、耳、鼻、舌、身之五官感受来写。 首两句从视觉观赏,写出时光的流逝,夜色的降临;“散发”两句,写出“散发”的闲适,乘凉的感受,“闲敞”的心境,总的来看,是写感觉;“荷风送香气”写嗅觉,“竹露滴清响”则诉之于听觉。结四句写出心境的寂寞与对友人的思念,是写心理活动。从时间次序看,由山光西落,直写到中宵梦想。是首自然、闲适、雅致的诗作。 夏日南亭怀辛大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孟浩然 ←上一篇:岁暮归南山 下一篇: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夏夜怀人之作。前六句写作者纳凉时的情景和感受。它先从“山光西落”、“池月东上”这一景物的变化交代了环境与时间,并引出作者“散发乘凉”、“开轩闲卧”等活动。再从嗅觉与触觉的角度,抓住风送荷香,竹滴露响这两个最能表现时令和作者住所特征的意象,形成一种清出恬静的“无我”之境,生动地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闲适怡悦、超然忘机的心情。后四句写对友人的怀念,用“知音”的典故与梦中会友好的想象,步步加深地显示出他们相知之深,交情之厚。同时,在“恨无知音赏”的后面,还隐寓着作者名不为人所知,才不为世所用的淡淡不平,使作者的思想性格显得更为全面、真实。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①,开轩卧闲敞②。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③。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④。 【作者小传】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省)人。曾应举不第,一生隐居家乡。其间曾南游吴越。晚年曾为张九龄荆州刺史幕从事,随从巡视各地,诗酒唱和。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相与饮酒食鲜,背疹复发而卒。两《唐书》有传,其生平详见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其诗以平易清幽见称,为唐代创作山水诗第一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山水诗派”。杜甫称其诗“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其六);皮日休称其“遇景人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其诗集有宋蜀刻本,为今存最早版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四部备要》据明刻排印本较通行。今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南亭:当在孟隐居地。辛大,名不详,同祖兄弟间排行第一,故称“大”。或谓孟浩然有《西山寻辛谔》诗,辛大即辛谔,可备一说。前六句写夏夜环境之幽美及纳凉之乐趣,后四句写怀念故人。全诗写隐逸闲适生活,淡淡透露出孤寂之感。风格清幽平易,颇能代表孟诗特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皮日休以为可与谢朓“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争胜于毫厘”,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下谓“此等句当与日星河岳同垂不朽”。“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二句,亦多为后人所称道。 【注释】 ①散发:将头发散开。古人蓄发,平时将长发挽髻盘在头顶上,用簪子绾住。②轩:窗。闲敞:清幽而宽敞的地方。③知音:通晓音律的人。据《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记载,钟子期善解音律,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即世无知音。后代即称知己为知音。此处指辛大,即下句所说的“故人”。④中宵:半夜。劳:忧愁。 《夏日南亭怀辛大》xia ri nan ting huai xin daThinking of Xinda at the South Pavilion in Summer→孟浩然 (Meng Haor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