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夏日南亭怀辛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夏日南亭怀辛大

 题解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闲情逸致,很自然的引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作者平常自然的娓娓道来,蕴含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释
 ①山光:指照射在山上的阳光。 ②散发:解散头发。古人束发戴冠,闲暇时才将头发散开,以表闲适。轩:窗。闲敞,心胸敞亮。 ③故人:指辛大。中宵:半夜。
 赏读
 诗的前六句写夏日纳凉的清爽闲适。诗人开篇遇景入咏。“忽”“渐”写出诗人的感觉。夏“日”可惧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升。一“落”一“上”体现了一种时间上的推移。接下二句写出诗人的闲情和适意。“散发”“开轩”而卧乘夕凉,多么闲适。接下来诗人又调动嗅觉捕到“荷风送香气”,耳中又闻“竹露滴清响”。以“气”写荷,以“响”描竹,使人有了通感的联想。可见诗人是以心来感触这美妙的夏日凉爽的。正是竹之“响”引来诗人对友人怀念。听竹之清音而想琴,想琴而欲取,欲取而未取,因无知音!因无知音而恨,因恨而“怀”,怀而入梦去想,多么巧妙,多么自然的层进关系。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诗意的感受。本诗不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无知音而怀念友人,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诗人以“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的特点写景的同时,写出诗人的心理感受。由信手拈来的夏日乘凉,巧妙的过渡到思念友人上来。诗又以梦境结束,余味无穷。一切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景及意浑然一体。
 


唐诗《夏日南亭怀辛大》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2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4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5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6


 
 【释】
 1.辛大:作者友人,疑即辛谔。孟集中还有《送辛大不及》、《西山寻辛谔》等诗。
 2. 山光:山边的太阳。
 3.散发:古人束发头顶,暇时或浴后,常将发散开,以示闲适。轩:指有窗的长廊,也可指窗。闲敞:安静、开敞的地方。
 4.清响:竹露下滴,清脆声响。
 5.“欲取”二句: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俞伯牙鼓琴时,他能品味出乐曲中的高山、流水之志。二人遂结为知交。子期死,伯牙不再弹琴。后来就用“知音”表示特别了解自己的人,意与“知己”相似。
 6.中宵:午夜,深夜。
 
 【译】
 山边的夕阳忽然西落,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东方。散开洗浴过的长发乘凉,
 打开门窗闲卧,觉得天地是如此宽敞。
 凉风吹送来缕缕荷花的馨香,
 静夜里传来竹露滴落的声响。
 我真想取下琴来弹奏一曲,
 却又遗憾没有知音欣赏。
 我不禁思念起你这老朋友,
 一直到酣酣沉沉的梦乡。
 
 【评】
 此诗写闲适的隐者情怀,并兼怀友人。从艺术角度看,诗人注意不断调换角度、从诗人的眼、耳、鼻、舌、身之五官感受来写。
 首两句从视觉观赏,写出时光的流逝,夜色的降临;“散发”两句,写出“散发”的闲适,乘凉的感受,“闲敞”的心境,总的来看,是写感觉;“荷风送香气”写嗅觉,“竹露滴清响”则诉之于听觉。结四句写出心境的寂寞与对友人的思念,是写心理活动。从时间次序看,由山光西落,直写到中宵梦想。是首自然、闲适、雅致的诗作。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孟浩然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孟浩然
←上一篇:岁暮归南山 下一篇: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夏夜怀人之作。前六句写作者纳凉时的情景和感受。它先从“山光西落”、“池月东上”这一景物的变化交代了环境与时间,并引出作者“散发乘凉”、“开轩闲卧”等活动。再从嗅觉与触觉的角度,抓住风送荷香,竹滴露响这两个最能表现时令和作者住所特征的意象,形成一种清出恬静的“无我”之境,生动地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闲适怡悦、超然忘机的心情。后四句写对友人的怀念,用“知音”的典故与梦中会友好的想象,步步加深地显示出他们相知之深,交情之厚。同时,在“恨无知音赏”的后面,还隐寓着作者名不为人所知,才不为世所用的淡淡不平,使作者的思想性格显得更为全面、真实。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 《 xià rì nán tínɡ huái xīn dà 》 
    《 夏 日 南 亭 怀 辛 大 》 
    .[ tánɡ ]. mènɡ hào rán.
    .[ 唐 ]. 孟 浩 然 .
    shān ɡuānɡ hū xī luò , chí yuè jiàn dōnɡ shànɡ 。 
    山 光 忽 西 落 , 池 月 渐 东 上 。 
    sàn fā chénɡ yè liánɡ , kāi xuān wò xián chǎnɡ 。 
    散 发 乘 夜 凉 , 开 轩 卧 闲 敞 。 
    hé fēnɡ sònɡ xiānɡ qì , zhú lù dī xiāo xiǎnɡ 。 
    荷 风 送 香 气 , 竹 露 滴 消 响 。 
    yù qǔ mínɡ qín dàn , kǎi wú zhī yīn shǎnɡ 。 
    欲 取 鸣 琴 弹 , 慨 无 知 音 赏 。 
    ɡǎn cǐ huái ɡù rén , zhōnɡ xiāo láo mènɡ xiǎnɡ 。 
    感 此 怀 故 人 , 中 霄 劳 梦 想 。 
  •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消響。
    欲取鳴琴彈,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霄勞夢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山边的太阳忽然从西方落下,池旁的月亮缓慢地从东方升上,沐浴完毕,我披散头发,好在晚间乘凉;打开窗户,闲适地卧在空敞的地方。风吹荷花,送来清幽的香气;竹滴露水,发出清脆的声响。我想在夏夜中取琴弹奏,但又恼恨没有象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欣赏。想到这里不禁思念起你这老朋友,直到深夜进入沉沉的梦乡。
     
    【译文】
     
    山边的夕阳忽然西落,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东方。散开洗浴过的长发乘凉,
     
    打开门窗闲卧,觉得天地是如此宽敞。
     
    凉风吹送来缕缕荷花的馨香,
     
    静夜里传来竹露滴落的声响。
     
    我真想取下琴来弹奏一曲,
     
    却又遗憾没有知音欣赏。
     
    我不禁思念起你这老朋友,
     
    一直到酣酣沉沉的梦乡。
     
  • 1.辛大:作者友人,疑即辛谔。孟集中还有《送辛大不及》、《西山寻辛谔》等诗。
     
    2. 山光:山边的太阳。
     
    3.散发:古人束发头顶,暇时或浴后,常将发散开,以示闲适。轩:指有窗的长廊,也可指窗。闲敞:安静、开敞的地方。
     
    4.清响:竹露下滴,清脆声响。
     
    5.“欲取”二句: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俞伯牙鼓琴时,他能品味出乐曲中的高山、流水之志。二人遂结为知交。子期死,伯牙不再弹琴。后来就用“知音”表示特别了解自己的人,意与“知己”相似。
     
    6.中宵:午夜,深夜。
  • 【集评】
    唐·皮日休:“谢眺之诗句精者,‘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高步瀛按:‘此何逊《与胡兴安夜别诗》,皮以为谢玄晖诗,误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已辨之。’)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皮子文薮·郢州孟亭记》)
     
    清·王寿昌:“唐人佳句,有可以照耀古今,脍炙人口者。如陈拾遗之‘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孟襄阳之‘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此等句当与日星河岳,同垂不朽。”(《小清华园诗谈》卷下)
     
    清·沈德潜:“荷风、竹露,佳景亦佳句。外又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句,一时叹为清绝。”(《唐诗别裁》卷一)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本诗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出各种感觉细腻入微,看似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诗趣盎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为诗人的代表性名篇。
     
    诗人开篇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 (一快一慢); 而且,“夏日” 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 “南亭”傍水,也非虚设。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束,靠窗而卧,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一种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此处暗合了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名句。进而,“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 竹露滴在池面发出清脆之声,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此处表达的境界真可谓“一时叹为清绝” (沈德潜《唐诗别裁》)。
     
     “竹露滴清响”是那样的悦耳清心,诗人自然而然想到了音乐,于是“欲取鸣琴弹”,传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摒去杂念,而此时的诗人正适合操琴,但“欲取”而未取,因为“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像平静的水面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这就是“知音”的出典。诗人由清幽绝俗的境界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念友人上来。诗人多么希望朋友在身边,共度良宵,友人期不来,自然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梦中居然与朋友相见了。诗以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 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 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 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 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 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 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 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 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 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 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 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 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 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 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 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 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 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 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 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 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像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 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 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 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 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 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 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 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 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 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 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 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 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 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  孟浩然的这首诗是写景诗,但并非客观的景物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景是清幽安谧的;情是淡泊闲适的。虽是夏日,但有夕凉;虽觉寂寞,但无怨忧。景与情相配得十分融洽,两者都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意趣。
     
     开头四句紧扣题意,是诗人对夏日傍晚南亭乘凉的如实描绘。日落月升,暮色四合,诗人披散头发,简服便装,睡在门窗四开,安静而宽敞的南亭之上。没有忧思,没有劳累,没有烦恼。诗人一落笔就创造了一个神仙般的怡然自乐的境界。
     
     中间六句写景更妙。风从附近的荷塘里吹来,送来阵阵清香;竹林里时常能听到露水坠落的滴答声。没有安闲的心境嗅不到荷风的香气;不是极为清幽的景境,听不到露珠的滴落声。这两句诗对夏日晚景的描绘极为细腻逼真,给人如临其地,如闻其声之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最后四句意思稍有转折。面对如此清幽,如此美妙的夏日夜景,诗人竟生出淡淡的忧愁来了。这忧愁来自太无聊和太寂寞。他想弹琴以排遣这太多的无聊和寂寞,然而身边没有知音欣赏。弹给池月听,弹给荷风听,弹给竹露听么?那岂不是更加无聊和寂寞么?一个“恨”字,隐隐约约地泄露了诗人内心的委屈和苦闷。正因为如此,他特别思念故人辛大。可以想象辛大是他的好友和知音,如果辛大在这里,诗人的心中定当少些遗憾吧。但是辛大在哪里呢?诗人情牵梦绕地思念他,直到夜深依然无法睡去。心中感情的波涛与面前的清幽景色似乎不大融洽,平衡被打破了,神仙般的安闲和宁静也未免大煞风景。
     
    孟浩然虽号称隐逸诗人,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平静,并非如枯井古水微波不兴。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多少可以看出诗人不甘寂寞闲适的内在要求,看出诗人深藏在心底的矛盾和苦恼。
     



《夏日南亭怀辛大》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作者小传】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省)人。曾应举不第,一生隐居家乡。其间曾南游吴越。晚年曾为张九龄荆州刺史幕从事,随从巡视各地,诗酒唱和。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相与饮酒食鲜,背疹复发而卒。两《唐书》有传,其生平详见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其诗以平易清幽见称,为唐代创作山水诗第一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山水诗派”。杜甫称其诗“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其六);皮日休称其“遇景人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其诗集有宋蜀刻本,为今存最早版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四部备要》据明刻排印本较通行。今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南亭:当在孟隐居地。辛大,名不详,同祖兄弟间排行第一,故称“大”。或谓孟浩然有《西山寻辛谔》诗,辛大即辛谔,可备一说。前六句写夏夜环境之幽美及纳凉之乐趣,后四句写怀念故人。全诗写隐逸闲适生活,淡淡透露出孤寂之感。风格清幽平易,颇能代表孟诗特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皮日休以为可与谢朓“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争胜于毫厘”,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下谓“此等句当与日星河岳同垂不朽”。“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二句,亦多为后人所称道。
 【注释】
 ①散发:将头发散开。古人蓄发,平时将长发挽髻盘在头顶上,用簪子绾住。②轩:窗。闲敞:清幽而宽敞的地方。③知音:通晓音律的人。据《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记载,钟子期善解音律,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即世无知音。后代即称知己为知音。此处指辛大,即下句所说的“故人”。④中宵:半夜。劳:忧愁。

《夏日南亭怀辛大》xia ri nan ting huai xin da

Thinking of Xinda at the South Pavilion in Summer→孟浩然 (Meng Haor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0: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