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
以反映大众生活为题材,采用民间文艺形式,运用方言和大众口语写作的小说。三十年代初,在“左联”关于文学大众化口号的影响下,由广州文学会成员欧阳山、龚明、草明、梁韵松(易巩)、伍翠云等倡导。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广州文艺》周刊,发表了《懒理》、《跛老鼠》、《万胜》、《苏妹点样杀死佢大佬》、《单眼虎》等大众小说。大众小说的创作力图解决新文艺和大众阅读能力不协调的矛盾, “使新文艺在可能的最短期间内和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大众结合起来”(欧阳山《我写大众小说的经过》)。因此,作品中的语言尽量采用活的大众口语和方言。艺术形式上,既努力学习“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也吸取民间文艺的优点。内容着重揭示人民大众在黑暗社会中的不平、痛苦和愤恨、反抗。目的是使大众小说为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直接阅读,从而使新文学作品能为民众所接受和欣赏。大众小说的出现,受到大众的欢迎,也遭到有些人的反对。1939年后,欧阳山再度以白话创作了《三水两农夫》、《流血纪念章》等大众小说。以方言为特色的大众小说,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发展并有所创新,出现了包括黄谷柳的《虾球传》在内的一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