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上感应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主要的劝善书。李昌龄首为本书作传注,《宋史·艺文志》因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清人惠栋、俞樾从其说以李昌龄为本书作者,日本吉冈义丰又以为作者是南宋初蜀人李石。今人王利器据李昌龄所作传注中纪年,与《宋史》卷287所载之李昌龄事不合,断非其人。作传注之李昌龄又编有《乐善录》十卷,卷首有李石《法曹学士转示乐善新编赋诗奉谢》,《宋史·艺文志》因误著录“李石《乐善录》十卷”,王利器据此断李石非《太上感应篇》作者,并推测本书作者为唐五代之际人。本书初有南宋虎林(杭州市,即武林山)东太一宫焚修胡莹微据旧道藏单刻版,首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据载为宋理宗御书,并有真德秀、郑安晚跋序。元至正九年(1349)重刊。《正统道藏》太清部收录本书,前有南宋绍安六年(1233)胡莹微《进太上感应篇表》、端平二年(1235)真德秀跋等文10篇,又有《纪述灵验》数则。李昌龄为本书所作《传》,后也称为注,郑清之作辞赞。为本书作序赞者代不乏人,约数十家。 《太上感应篇》本文共1277字。以李昌龄的传注篇幅大,《正统道藏》分本书为30卷,约20万字。它的核心思想是劝人去恶行善。全篇略可分为3部分。第1部分宣扬天地有司过之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记录人的罪恶;身中则有三彭(三尸)神,每到庚申日,便向天曹告人罪过;月晦日则有灶神上告人的过失。天上司过神根据人所犯罪恶的轻重,剥夺人应有的寿命,罪孽深重者“算尽则死”,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第2部分述行善种种,如:“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等等。并说行善者人人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称立1300善可为天仙,立300善可为地仙。第3部分列作恶种种,以为规戒。如:“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作伪”,“虐下取功,谄上希旨”,“赏及非义,刑及无辜”,“凌孤逼寡,弃法受赂”,“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见他失便,便说他过”,等等。对于犯有以上种种罪恶的人,司过神夺其寿算,算尽死而有余责者,乃殃及子孙。称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该书不但分判行为善恶,还强调观念的善恶,说“心起于善”和“心起于恶”,神都是知道的。李昌龄的传注,除广引事例以证其说外,对强调观念的善恶尤多发挥,如说:“及一念才起,趣向不同,善恶既殊,祸福即异。”“大抵一念起处,即祸福之门。”(卷一)反映出宋儒心性修养说对道教善恶报应观念的影响。 由于《太上感应篇》以祸福报应宣扬行善祛恶的道德观念,在儒学士看来“有功辅教”(南宋陈天昌序),可以辅助政治,教化民俗,诱掖人心,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儒学士多好其书。该书在道教中影响更大,是道士日常习诵的重要经书之一。该书中作恶殃及子孙,是以家为善恶报应单位,禀承了古代“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的观念;所谓积善成仙,积恶夺寿算,则与道教信仰结合起来,这两种观念贯穿于后来道教的劝善书。 《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
道教经书,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开篇明义:“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书中写道,人身有“三尸神”,时刻记录人的罪恶,并于庚申日上报天庭。根据罪恶的轻重大小决定人命寿夭;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则短命而死,如罪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该书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因果报应”,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宗教规戒为立身处世之准则,但又与佛教观念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这实质上就是道教人生哲学的体现。因此,该书大谈行善的好处,它把道教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面,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的梯子,即现实的行善的态度。书中鲜明地列举了26条善,170条恶。这些善恶的标准具体化到家庭生活、伦理纲常、人际关系之中,成为人们行有依据的生活准则。经文中“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的佛家精神,“忠孝友悌,敬老怀幼”的儒家伦理,显示出北宋时期道、佛、儒三教合流的趋向。由于它在道教的身上披上了佛教的袈裟,又从虚无的说教跃至现实的封建伦理准则的建立,因而颇得历代统治者青睐、宋、元、明、清几代盛行不衰。但在元代,它既当过宠儿又当过弃儿。这就是元世祖在位前后那一场佛道论辩闹剧所波及到的对“伪道经”的禁毁。开始还没将它列入禁书目录,后来由于扩大了禁书范围才无从幸免了。 《正统道藏》有南宋李昌龄传《太上感应篇》30卷,《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篇樾义》2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种。此书还流传东亚各地,日本德川时代也曾翻刻出版。 太上感应篇tài shàng gǎn yìng piān书名。相传为晋代葛洪托名道家始祖太上老君之名所作,大旨谈因果报应,借以劝善。感应,指有感必应之意: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来看。(七三·1789) 太上感应篇道教著作。作者不详,宋代李昌龄初传。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以封建的义理伦理纲常为中心,“言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集注》)。提出“福祸天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声称,天上有三台北斗君在人头上录其罪,身内有三尸神(参见“守庚申”条)在人体里录其过。司命之神便依据罪过的轻重大小,决定人命寿夭。如罪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若改恶从善,其报应也将转祸为福。行为符合义理和道即是善,行善就会“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因而劝诫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该书自出世至明清,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颇大。17、18世纪时还流传到东亚各地及日本。 太上感应篇 030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道教劝善书。《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并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宗教规戒为立身处世的准则。认为天道奖善惩恶,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天庭根据世人的善恶决定人命寿夭。南宋以至明清,影响甚大。《正统道藏》有南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太上感应篇》30卷;《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有清人俞樾所撰《太上感应篇赞义》2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种。此书还流传东亚各地,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即有翻刻本出版。 ☚ 云笈七签 道藏子目引得 ☛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道教典籍。八卷。作者不详。据宋绍定六年(1233)胡莹微《进〈太上感应篇〉表》称“臣窃观宝藏之诸经中,有瑶编之大训,本慈悲而救物。”“宝藏”指《琼章宝藏》,即抄录《政和万寿道藏》而成。《太上感应篇》本文当出于北宋末年。《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郡斋读书志》也著录“《太上感应篇》八卷”,并称“汉嘉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也”。《道藏》收有《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传文中有徽宗庙号及南宋年号,当成文于南宋前期。 ☚ 悟真篇 阴骘文 ☛ 太上感应篇道教书名。《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托名太上老君之言,述说因果报应和伦理纲常,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系儒、释、道合流的“善书”。南宋后至明清广泛流行于民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