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纪年 太岁纪年中国古代创用的一种历法。太岁与假设的星名,又称 “岁阴” 或 “太阴”,与岁星相应,岁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岁星12年运行一周天(实际为11.86年),因此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以岁星所在的部分作为岁名。但岁星运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将黄道分十二地支的方向正相反,为避免这种不方便,加上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古时人们所熟知,于是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纪年。当岁星的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太岁所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个年,分别配以相应的专名,依次是: 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如太岁在寅叫摄提格,在卯叫单阏等。《汉书·律历志》下记载汉高祖元年“岁在大棣,名日敦牂,太岁在午”就是这种纪法。有了地支关系,再配以十岁阳,组成六十干支,用以纪年。后来,术数方士之家认为太岁所在为凶方,有忌兴建宫室或巡幸徒游的说法。参见“阴阳合历纪年”条。 ☚ 岁实与朔策 年号纪年 ☛ 太岁纪年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从岁星纪年发展而来。我国古代根据岁星(即木星) 12年一周天的运行周期(实际上是11.86年),自西向东将周天分成12等分,称为12次。岁星每年经过一星次,就用它所在的星次作为该年的命名,叫作岁星纪年。由于岁星运动速度不均匀,有时还会逆行,这样用岁星的实际位置纪年是不太理想的。后来,古代天文学家又脱离天象,假设了一个叫太岁(又叫岁阴、太阴)的天体在地面上自东向西依次沿12个地平方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运行(史称“十二辰”),太岁每年匀速地运行一辰,即可用于纪年。用以纪年的十二辰又有一套特殊的名称,即: 太岁年名 | 摄提格 | 单阏 | 执徐 | 大荒落 | 敦牂 | 协洽 | 十二辰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太岁年名 | 涒滩 | 作噩 | 阉茂 | 大渊献 | 困敦 | 赤奋若 | 十二辰 | 申 | 酉 | 戌 | 亥 | 子 | 丑 | 如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其中的摄提即是指太岁年名中的摄提格,即“太岁在寅”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