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带tau21lai213[t'au lαi]妇女扎在头上宽条带子。 头带一1475名旧时举行婚礼,送戚的人前额上戴的一种条形装饰物,黑色绸缎上缀两排鸟、鱼、龙、蝈蝈等十二个金质小动物。晋语。山西忻州〖 〗。   头带蒙古语称“陶勒革久甘”。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传统头饰。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连垂”,蒙古语称“西布格”,是已婚妇女脸庞两侧梳留的数条小发辫上系戴的、用布和棉絮缝制成的两个扁圆形物体,其下端还缀有两截长约十六七厘米的木棒。“发套”是戴在连垂上面头顶上的,蒙古语称“阿日布奇”,大体上由上面的发箍、前额的流苏、两侧的穗穗、护耳和后面的凸字形屏风等组成。整个头带要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既美丽大方,又体现出了蒙古人骠悍勇猛、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过去,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的,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有夜晚入睡时方可解脱。平常若是随意取下不戴,就会被视为是对父母、长辈和邻里客人的不尊敬。现在,凡遇喜庆日及其他重要场合仍要佩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