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又称“心理学派”。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学派。18世纪80年代产生于奥地利。主要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和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故名。他们都采用心理分析方法。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规律,出发点是孤立个人的消费心理状态。断言商品价值决定于最后一单位的效用,资本利息产生于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物品效用主观评价的差额。对近代各国庸俗政治经济学有广泛影响。参见“心理学派”、“边际效用学派”。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19世纪80年代出现于奥地利,其创始人是门格尔,著名代表人物有他的继承者庞巴维克和维塞尔。 奥地利学派把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归结为欲望与满足,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应当是研究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规律,其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个人在消费上的心理状态。因此,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他们所采用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演绎方法和反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 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❶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 “经济人” 对于财货 (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的物品) 所具有的意义所持的判断,是由物品所能满足的各种欲望中重要性最小的欲望决定的,即物品在被充分利用条件下所得到的最小效用决定的。效用是主观的,因而价值也是主观的。他们还把财货分成两个等级: 用于生产消费的是高级财货,用于生活消费的为低级财货。高级财货的价值取决于低级财货的 “预期价值”。地租、利息和工资是土地利用、资本利用和劳动利用的价格,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由低级财货的预期价值决定,故又最终依据于欲望满足的强度来决定。该理论主要为门格尔所创立,后被维塞尔发展完善。 ❷主观价值论和时差利息论,该理论主要由庞巴维克所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市场上都要坚持有利的交换,只有在换进的物品的主观价值大于换出物品的土观价值时才愿交换。他还把交换分为孤立的交换、单方面的竞争和双方面的竞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 价格的决定以买主的评价为上限,以卖主的评价为下限,具体的确定则看是买主还是卖主更狡猾,更有说服力。第二种情况: 在卖主单方的竞争中,价格决定以购买成功者的评价为上限和竞争中最有能力的购买失败者的评价为下限; 在卖主单方竞争中,价格的决定以实际出售者的评价为上限。第三种情况: 双方竞争相等,供求平等,就形成了价格。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他还炮制了 “时差利息论”,认为利息是现在物品的价值高于同种量的未来物品的差额,利息来自于现在与未来的时差。他提出所谓 “需求和需要供应的差别”、“低估未来” 和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 等三条理由来说明时差利息,把利息当作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认为利息有借贷利息、企业利润、耐久物品的利息等三种形式。 ❸机会成本和 “归属” 理论。维塞尔把边际效用分析扩大到成本理论中,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思想。他认为在物品具有多种用途且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以某种一定量生产要素生产产品A,就是本来可以用这些生产要素生产另一种产品B的牺牲为代价的。他还运用机会成本概念来建立效用最大化原理 (即消费者均衡原理)。创立了 “归属理论”,认为消费品提供效用,生产要素也提供效用。生产要素提供的效用是由它生产的消费品的价值来决定的。这个价值按 “归属” 原则分配给各种生产要素,每种生产要素都按此要素则得到归于自己的份额。生产贡献的归属也是按照边际规律进行的,每一单位消费品都从边际效用中得到它的价值,同样,第一单位生产要素也都从归属于它的边际贡献中得到它的价值。 奥地利学派理论的实质,在于它抹煞了商品价值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割断了商品价值同劳动的联系,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剥削。该学派对近代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所倡导的边际分析方法、时差利息论、心理分析方法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攻击,都被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所接受,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边际效用学派 洛桑学派 ☛ 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也称“奥国学派”。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地利,其创始人是门格尔,主要代表有庞巴维克和维克塞尔,是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该学派将个人在消费上的心理状态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将边际效用价值论作为其理论的核心,以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与未来物品价值的差额作为利息,提出时差利息论。奥地利学派所倡导的边际效用原理、时差利息论、心理分析方法等,被许多经济学派所接受,在近代及至当代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后,以米塞斯、哈伯勒和哈耶克等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进一步发展,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和欧根·冯·庞巴维克。提倡抽象演绎法,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奥地利学派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具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 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19世纪70年代在边际革命中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经济学家门格尔(Menger,Karl,1840—1921)。门格尔提出,价值是人们的需要与人们对将用于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的评价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并非源于物品本身,而是源于人们的主观评价。这种见解,与他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发展一起,使他被视为边际革命的重要代表之一。门格尔的主要追随者维塞尔(Wieser,Friedrich Freiherr von,1851—1926)和庞巴维克(Bohm-Bawerk, Eugen von,1851—1914)进一步发展了门格尔的某些观念。维塞尔提出“机会成本”概念,并把边际主义扩展到包括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这一思想。庞巴维克则提出一种资本理论,这一理论后来成为后一代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Mises, Ludwig Edler von, 1881—1973)和哈耶克(Hayek,Friedrich A. von,1899—1992)所提出的商业周期论的基石。该学派的马克卢普(Machlup,Fritz,1902—1983)曾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归纳为六条:(1)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2) 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认为只有参照个人的知识、信念、知觉和预期,才能理解个人行为),(3) 边际主义,(4) 强调效用对需求和市场价格的影响,(5) 机会成本,(6) 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到20世纪30年代,为了避免纳粹的迫害,大多数奥地利经济学家离开了奥地利,米塞斯到美国,哈耶克先后到英国和美国。但奥地利学派的精神仍然在传播。在哈耶克1974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奥地利学派再次崛起。一批美国经济学家努力传播米塞斯和哈耶克的传统,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他们重新发现的传统见解主要包括:(1) 关于“市场是一种过程”的动态观点。认为只有从这种观点出发,才能理解竞争的性质,解释知识、学习等因素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说明市场如何赋予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以推动力。(2) 关于米塞斯、哈耶克经济周期模型。认为不仅货币供给规模的变化,而且货币进入经济及其在经济体系中运行的途径都会影响真实变量和最终市场结果。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边际效用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19世纪80年代出现于奥地利。由于它的代表人物都曾在维也纳大学任教,因而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他们又都以心理学作为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故又被称为“心理学派”。该学派的创始者是卡尔·门格尔,还有欧根·逢·庞巴维克,弗里德里希·维塞尔等。他们主张在经济研究中使用抽象演绎法,研究抽象的个人,把整个社会看作个人活动的机械综合。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研究人们欲望的种类及其规律。他们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价值伦,抹煞商品价值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割断商品价值同劳动的联系,证明不存在剥削,论证资本主义是合乎自然心理规律的永恒的制度。 ☚ 新技术革命论 维也纳学派 ☛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奥地利学派也称维也纳学派,它是从19世纪70年代后边际主义的发展演变中成长起来的,最初亦被称作心理学派,卡尔·门格尔 (Menger,Carl) 是这个学派的创立者与奠基人,他的《国民经济学原理》 (1871) 一书奠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门格尔的追随者中最著名的有维塞尔 (Wieser,Friedrich von) 和庞巴维克 (B⍥hn-Bawerk, Eugen von)。 此外,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奥斯皮茨 (Auspitz,Rudolf)、萨克斯 (Sax,Emil) 和里宾(Lieben,Richard) 等人。奥地利学派随着德奥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崩溃而衰落,但它在近代西方经济学界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二代奥地利学派,即新奥地利学派,其领袖人物是米塞斯 (Mises,Ludwig Endler von) 和哈耶克(Hayek,Friedrich von),他们对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作了相应的补充,反对凯恩斯主义,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1) 奥地利学派把研究理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规定为源于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而把历史学派强调的历史归纳法视作经济理论研究的辅助手段。他们认为,对经济现象可以从理论、历史和实用多种角度观察,经济学因此划分为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和实用经济学三种独立的学科。奥地利学派强调了作为经济史和实用经济学依据和基础的理论经济学的极端重要性,并指出理论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是研究经济现象的一般性质和一般联系,力图发现与经验的规律相区别的精确的规律,建立起不能伪造的永久的一般的普遍适用的理论性原则。而经济史所研究的只是一定时间和一定场合的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以建立经验性法则和比较法则。经济政策、财政学等都属于实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因此,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不能采取经验的实用的方法,而只能采取严密的抽象演绎法。这种方法就是“使人类经济的复杂现象还原成为可以进行单纯而确实的观察的各种要素,并对这些要素加以适合其性质的衡量,然后再根据这个衡量标准,以再从这些要素中探出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如何合乎规律地产生着” (门格尔,1871)。 (2) 奥地利学派的财货理论是它们的边际效用理论和时差利息论的前提和出发点。门格尔在 《国民经济学原理》 一书中指出,一切经济现象都受因果关系的支配,人类经济中最原始最单纯的动机是欲望,其目标是能够自由支配满足欲望的具有效用的物品即财货。欲望和财货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接着门格尔对财货进行了分类,第一级财货或初级财货是直接满足人类欲望的财货即消费财货,如面包、衣服等; 第二级财货是用来生产第一级财货的,如面粉、面包烤炉、煤等等; 第三级财货是用来生产第二级财货的,如小麦、磨面机、挖煤的器具等; 耕地、农具、煤矿等是第四级财货,如此类推。门格尔还区分了经济财货与非经济财货 (自由财货),在他看来,人们所拥有的财货存量小于对它们的需求量,这种存货就是经济存货,反之,支配量大于需求量的财货,则是非经济财货。 庞巴维克比门格尔更明确地对现在财货和未来财货作了区分和阐述。在他看来,现在财货是目前已经存在的直接满足现在欲望的财货,即消费品以及作为工资的那部分货币; 而未来财货则是不能满足现在需要只能满足将来欲望的财货即生产资料及工人的劳动。现在财货的特点是在消费上立即满足需要,在生产上具有技术的优越性,因而现在财货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财货更有价值,并由此引出了时差利息论。 门格尔在财货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他的追随者庞巴维克则使其完善和系统化了。“一切物品都有用途,但并不是一切物品都有价值。一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既具有有用性,也具有稀缺性” (庞巴维克,1889)。奥地利学派进而宣称价值具有主观性,门格尔说: “价值,不只是它的本质是主观的,就是对它的尺度也具有主观的性质。任何财货都只对一定的经济主体才有价值,而且只对一定的经济主体才具有一定的价值” (门格尔,1871)。维塞尔为了论证价值的主观性质,提出 “自然价值” 的概念。在1889年出版的 《自然价值》 一书里,他认为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财货的稀缺性和私有观念等等,它存在于整个的经济过程中。庞巴维克则批评以前经济学中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观点,他为价值概念“正名”,将其区分成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一种财货或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我认为我的福利同某一特定财货有关,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能给予我以一种没有它就得不到的喜悦或愉快感,或者说能使我免除一种没有它就必须忍受的痛苦,那么,我将说这一特定财货对我是有价值的” (庞巴维克,1889),而客观价值则指“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和能力”,即产品和它的机械性或技术性成果的关系,而经济学所研究的仅仅是作为客观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的客观交换价值即交换能力。 (3) 奥地利学派认为价值论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探寻实际上并不存在的 “客观意义的等价物”,而是说明如何形成 “主观意义的等价物”,即 “经济人在企图尽可能满足其欲望的努力上,如何以一定量的财货相互交换” (门格尔,1871)。庞巴维克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他看来,形成价格和促成交易均取决于一切参加交换的人的动机,一种是非利己动机,如人情、风俗、友谊、虚荣或外界的影响,另一种是利已动机即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的动机。在他看来,这是引起交换的一般动机,并且应在交换价格的决定上起支配性的影响。庞巴维克从利己的基本动机中引申出三条行动原则: 第一,只有在交换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他才愿意交换; 第二,则他愿意为较大的利益不愿为较小的利益而交换; 第三,如果不交换便没有利益,他愿意为较小的利益而交换而不愿意不交换。庞巴维克进而推出一条逻辑结论: 对一个谋自己利益的人来讲,只有他对他所要得到的物品的估价比他具有的物品高的时候,交换在经济上才有可能。在价格论的基础上,庞巴维克以马市为例,分析了三种交换类型下的价格决定问题。 (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米塞斯、哈耶克等人继承并发挥了以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为代表的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理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30年代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马耶尔 (Marchal,Jean) 和斯特里格(Strigl,Richard von) 外,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人物和其他成员都纷纷离开维也纳大学,移居英、美等国。此后,新奥地利学派便失去了原来的地域概念。离开奥地利之后,米塞斯和哈耶克继续宣扬维也纳学派的观点,成为这个学派的精神领袖。米塞斯和哈耶克是著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们和另一个著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罗勃凯(Roberker) 一起发起组织了一个具有新自由主义倾向的国际性学术团体,会员分布在西欧、北美等地区的几十个国家。由于这个学术团体的成立大会是在瑞士佩勒林山下举行的,因而被命名为佩勒林山学会。 ☚ 弗莱堡学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看法,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推理方式、分析技术和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历史学派、制度学派的理论体系的一个学派。它的许多原理已被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派或现代经济学。 虽然奥地利经济学是从该学派的奠基者C·门格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引伸出来的,但它并不是一个被该学派的全体成员都接受的统一的体系。甚至该学派的第二代经济学家,主要是E.von庞巴维克和F.von维塞尔,在一些问题上也意见相左,并也不同于门格尔的一些观点。这就很难以一个全体成员都能接受的学说来定义这一学派。 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著作为奥地利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后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例如,L.von米塞斯,F.von哈耶克,多年来居住在英国和美国从事教学活动,并对听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虽然奥地利学派内部的经济学家彼此观点并不一致,并有诸多的争论 (如门格尔与庞巴维克之间、庞巴维克与维塞尔之间),但概括起来说,这个学派有下面一些基本命题: 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在解释经济对象时,必须追溯个人的行动,除非通过其个别成员的行动,团体或集体是不能行动的。 2.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在解释经济现象时,必须探讨个人基于他们已有的或相信有的知识及其对未来的预期所做出的判断或选择。 3.边际主义。在所有的经济决定中,价值、成本、收益、生产力等都取决于增加到总量中的最后单位或由总量中减少的最后单位的重要性。 4.嗜好和偏好。对商品和劳务效用的主观评价决定对它们的需求,这样,它们的市场价格就受消费者的嗜好和偏好的影响,所消费的每种商品或劳务的递减的边际效用则影响消费者的收入在各种用途之间的分配。 5.机会成本。若生产性劳务 (劳动、土地、资本) 被用于一种目的而不用于另一种目的,这就是说它放弃用于另一种目的的机会,则生产者计算的成本所反映的就是这些生产性劳务所放弃的另一机会。 6.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储蓄的决定反映对现时、近期、远期消费的时间偏好。而投资则是为了一定的投入经过较长的时间过程的产出。 ☚ 边际革命 洛桑学派 ☛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The Austrian School;die Ostereichische Schule19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主观心理分析为特征的、影响最大的一个边际效用学派,也称“心理学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均有在维也纳大学任教经历,也称“维也纳学派”。门格尔是该学派的奠基人,他以其名著《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为该学派奠立了以主观心理分析为特征的方法论基础,以及后来被称作边际效用论的价值论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在1883~1884年同德国历史学派首领施莫勒进行的史称“方法论争论”中,又以其富于挑战性的姿态和显然比较合理的论点占了上风,为奥地利学派此后的形成进一步准备了条件。奥地利学派的形成是同门格尔的两位忠诚学生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分不开的。F.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1851~1926)力图将生产成本价值论纳入边际效用论的范畴,认为成本不过是被牺牲和付出的效用,所以边际效用论是通则,而生产成本论是特例。维塞尔还力图以主观心理评价来解释分配法则,将生产要素论和边际效用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归属分配论”,以论证各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应当归属于它的那部分产品。此外,他又是“边际效用”一词的首创者。庞巴维克是另一位著名代表者,他在精心加工和通俗化门格尔主观价值论的同时,还着力发挥了所谓“边际对偶”决定价格的理论;他提出了著名的时差利息论,将一切剥削收入均归结为人们具有不同时间特点的物品效用主观评价的差异,以之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该理论成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性的分配论;他还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追踪式批判,认为马克思所阐明的生产价格论同劳动价值论格格不入,因而导致马克思体系的“崩溃”。 20世纪初期随着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崩溃,奥地利学派曾沉寂一时。但30年代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学派的思想又在老奥地利学派成员的学生和追随者的努力下得到复活,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既公开反对和敌视社会主义制度,又同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相抗争。其主要代表者有庞巴维克的学生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和米塞斯的学生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 ),此外还有莱克曼(Ludwig M.Lackmann,1906~),科兹纳(Israel Kirzner,1930~ )和罗斯巴德(Murray N.Rothbard,1926~ )等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他们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诋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既无活力又导致奴役,也不同意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认为这只会导致经济波动。当前,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主要在美国和德国一些学者著作中继续得到传播。 ☚ 时差利息论 洛桑学派 ☛ 00000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