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麻病名。又名胎麻、奶麻子。《麻证新书》: “奶麻者,小儿初生未满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珠,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散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奶麻与幼儿急疹相似,治宜清热疏风解毒,用银翘散加减。 奶麻 奶麻又称奶疹或假麻者。是婴儿常患的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外感风热疫毒之邪,内郁肺脾,与气血相搏,外发肌表而致。本病疹出则热退,约1—2天疹亦全部消退,此与麻疹不同,预后良好。辨证论治: ❶发热期,骤然高热伴有呕吐,或有烦躁惊厥,大便或干或稀,尿黄,热势下降时神情如常。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指纹青紫,咽部红肿。以银翘散(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薄荷)加减清热疏风。呕吐者加竹茹、藿香;惊风加钩藤、蝉衣。 ❷出疹热退期,发热2—5天后消退,随之全身出现玫瑰色红丘疹,皮疹稀疏,无痒感,疹出1—2天后消退,无疤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淡紫。以化斑解毒汤(玄参、知母、石膏、牛蒡子、黄连、升麻、连翘、甘草、淡竹叶)加减凉血解毒。发疹时可用银花藤、白藓皮、朴硝等煎水外洗。调护: ❶发病患儿应及时隔离。 ❷幼小婴儿避免去公共场所。 ❸避风寒,防止汗出当风。 ❹多饮开水。 ❺高热时可用30%—50%酒精拭擦,冷毛巾敷头部。 ☚ 臀红 夜啼 ☛ 奶麻又名乳麻。《麻科活人全书》: “奶麻者,小儿初生未满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朱,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发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 奶麻病名。又称“奶疹子、“假麻”。多发于周岁以内婴儿,骤发高热,持续3—4天后自行退热,热退疹出,为稀疏的玫瑰色疹点,躯干部较多。因感受风毒时邪所致,治宜疏风清热,透发疹毒。 奶麻 奶麻奶麻,又名奶疹子、急疹、烂衣疮、瘙疹,亦有称假麻者。即幼儿急疹、或婴幼儿玫瑰疹。明代马之骥《疹科篡要》中,对本病有所描述,如“若初生婴儿,未及满月,或百日内外,或未生痘疹之先,遍身发出红点,如粟米状,满月内外,名烂衣疮,百日内外,及未生痘疹之先,名为瘙疹,皆不治自愈”。奶麻是婴儿期的一种轻型急性发疹性疾病。冬春两季较多,发病年龄多在一岁以内,但生后两周亦有发病者。本病多因外感风毒时邪,与肺脾之湿热相搏,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外邪郁于肺卫较甚,可骤见高热;如毒邪内侵气营,则见烦躁、便秘、纳呆等症。终因正气抗邪于外,邪热由肌表外达,而热势消退。奶麻初起,突然壮热,发热之初,可有呕吐或惊厥,在发热过程中,时有烦躁,腹泻或便秘;但在热势较轻时,精神又如平常;发热持续2~4天后,可自行消退; 热退后全身出现玫瑰色斑疹,皮疹稀疏,散在于躯干,颈背部较多,面部及肘膝以下则少见,疹出后1~2日即消退干净,预后均良好。出疹前治疗宜以辛凉解表,可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若症状较重,可用化斑解毒汤加减,以疏风清热,透发疹毒;若壮热伴有惊厥者,加钩藤、蝉衣;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便秘者,加瓜蒌。 ☚ 麻疹 风疹 ☛ 奶麻nǎi máacute infantile r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