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问
教育书籍。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1623—1713),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浙江萧山人。清兵入关后,四处流亡。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试,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治儒家经典,首重考据。常抨击宋儒,评说朱熹。由此而论教育,谓宋儒之学近于禅,而八股取士以朱子为尊,使经学尽废。著有《西河合集》。
《学校问》分别用问答体写。先回答黄冈张希良(时供职两浙提督学院)关于历代学校制度的种种疑问。毛奇龄把古代学校分为五类,逐一考析。开端便说:“必先就其名而分辨之,大约名有五等:一是天子诸侯之学;一是国学与乡、遂、州、党之学;一是明堂学,又名四学、五学、四门学;一是小学、大学;一是三代学、四代学”。广援典籍考析历代各类学校名称涵义及其沿革变迁,为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的重要文献。
此书又回答萧山吴鼎(时任温州瑞安县教谕)所提出的古代学校所行之礼仪等方面的问题。毛氏用确凿史实,断谓“古乡饮酒之礼,即宾兴之礼,旧所称尚贤是也。但又有尚齿礼,别一乡饮酒礼,且与古所称养老者,又截然不同”。考证类似教育典制,多有新解。
各丛书中,仅有《艺海珠尘》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据以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