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臣荫补制
宋代武职大臣子孙及亲属得以其荫而补官的制度。《宋史·职官志十》: “武臣荫补: 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 子,秉义郎; 孙及期亲,忠翊郎;大功以下亲,承节郎; 异姓亲,承信郎。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太尉、节度使: 子,忠训郎; 孙及期亲,成忠郎; 大功,承节郎; 小功以下及异姓亲,承信郎。诸卫上将军、承宣使、观察使、通侍大夫: 子,成忠郎; 孙及期亲,保义郎; 大功以下,承信郎; 及异姓亲,承信郎。枢密都承旨、正侍大夫至右武大夫、防御史、团练使、延福宫使至昭宣使任入内内侍省都知以上: 子,保义郎; 孙及期亲,承节郎; 大功以下亲,承信郎。刺史: 子,承节郎; 孙及期亲,承信郎; 大功以下,进武校尉。诸卫大将军、武功至武翼大夫、枢密承旨至诸房副承旨: 子,承节郎; 孙及期亲,承信郎; 大功以下,进武校尉。诸卫将军、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 子,承信郎; 孙,进武校尉; 期亲,进义校尉。枢密院逐房副承旨: 子,承信郎。训武、修武郎及閤门祗候: 子,进义校尉。忠佐带遥郡者,每两遇大礼荫补,子: 刺史,进武校尉; 团练使、防御史,承信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