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宗教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诸国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为形式的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改革运动。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运动大致可分为3派:一派以路德为代表,另一派以加尔文为代表,第3派以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为代表。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创立的教会,统称新教。宗教改革运动期间,德国爆发了1524~1525年的农民战争。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并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英王亨利八世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与罗马教皇决裂。16世纪后期起,天主教会展开了反宗教改革活动。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zongjiao gaige16世纪西欧多数国家发生的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社会、思想和政治运动。改革后的基督教称新教,我国又叫耶稣教。 英国清教徒受到迫害 ☚ 百年战争 德国农民战争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Zhongjiao Gaige宗教改革一词起于拉丁语reformatio,意为“改革”、“改良”。是欧洲始于16世纪的一场以反对天主教统治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当时,欧洲的封建制度已日落西山,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但是,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1517年,路德发起了对宗教进行改革的运动。1517年,路德发表了《95条论纲》,揭露了教皇出售赎罪券的真正目的,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教会。1521年,路德当众烧毁教皇开除他教籍的谕令,公开与教会决裂。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宗教改革运动中创立的教派被称之为新教。新教强调“因信得救”,教徒不必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完全可凭信仰得救,反对偶像崇拜;主张唯一信仰的依据是《圣经》,人人可以读《圣经》。新教取消了天主教大部分繁纷复杂的宗教仪式,只保留了洗礼和圣餐礼,所以有人又把新教称之为“廉俭教会”。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新教适应资产阶级的要求,很快传遍了欧洲大陆。新教主要有三宗: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它起源于德意志,后来很快传到了丹麦、挪威、瑞典等地;加尔文教由加尔文所创立,产生于瑞士日内瓦,其宗教学说比之路德宗教学说更激进,更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英国国教会,系英国自上而下宗教改革中形成,亦被称为安立甘教会或圣公会。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社会势力,对欧洲的社会发展和解放人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加尔文陈述宗教改革计划 ☚ 人文主义 大和国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欧洲的封建制度已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而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会竭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阻碍社会进步,因而成为矛盾的焦点。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成为公开斗争的一个信号。运动在欧洲许多国家迅速展开。宗教改革中创立的教派称为新教,它区别于旧教(天主教)的主要之点是:强调《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教徒“因信得救”,直接与上帝相通,毋须由神父作中介。反对天主教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礼拜仪式,新教只设少数牧师管理教会事务,因此,新教会被称为“廉俭教会”。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要求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新教有三派: 以路德为首的一派,建立了适合君主专制的新的教会和教义,得到市民上层和一部分德国诸侯的支持,属温和派。随后,以法国人加尔文为首的一派在日内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属激进派。继而,英王摆脱教会控制,自上而下地建立圣公会,属保守派。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1524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德国农民战争,使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受到沉重打击。以闵采尔为代表的一些下层教士积极参加起义,但遭到马丁·路德的反对。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对欧洲封建精神支柱——天主教会的第二次大冲击。它比文艺复兴运动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加者有市民和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以及世俗国王和封建主。较之文艺复兴的思想内容也更深刻,前者重在破除教会威信,解放人性,后者重在破除旧道德的基础上,重建个人与社会的平衡。宗教改革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并产生了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清教”道德。 ☚ 三十年战争 马丁·路德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16世纪在欧洲基督教国家发生的反对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适应资产阶级宗教需要的改革运动。15世纪后半叶,新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走向崩溃,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罗马教廷开始衰落。欧洲各主权国家开始摆脱教皇控制。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打下思想基础。教会内部早已存在分裂倾向。宗教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德国,罗马教廷的经济压迫更为深重,人民普遍不满。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Leo ⅹ1513—1521在位为筹款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又派人去德国兜售赎罪券,遭到强烈反对。是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20年12月10日,路德发表著名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并当众烧毁革除他教籍的教皇谕令。运动迅速展开。初期,曾得到闵采尔(Thomas Munzer约1490—1525)支持。但闵采尔领导的群众运动发展成反抗贵族和教会统治的农民战争时,则遭到路德的强烈反对,要求用武力将其镇压。之后,德国的宗教改革逐渐为诸侯所利用。宗教改革要点是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圣经》为信仰最高原则,不承认教会解释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不必由神父作中介。宗教改革很快波及西欧各国。在瑞士,有茨温利和加尔文的改革;在法国,则出现了反对天主教的胡格诺派;在尼德兰,则爆发了大规模的圣像破坏运动;在英格兰,英格兰国教会同罗马教廷断绝了关系;在北欧和东欧也进行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产生了一系列的新教教派,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改革后期,宗教宽容或宗教自由的思想得到发展。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重视人的个性和现实生活以及一定的民主思想,这就进一步冲击了神学对科学和自由思想的禁锢,使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 ☚ 赎罪券 反宗教改革 ☛ 宗教改革religious refor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