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 官府手工业
又称“官工业”或“官手工业”。殷商时最早出现。在西周,“工商食官”,官工业拥有30多个工种。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一套庞大的官府手工业系统,汉王朝在京城有少府监管理生产兵器、仪仗用品和生活用品的官营作坊,和将作监管理营建宫室的官府工场,还在地方设置铁官、盐官、铜官、金官、服官等职官,分别管理各类官工业。汉代最大的冶铁业和铸钱业,从业人数达10万人以上。唐代官工业制度大备。中央有少府监、将作监和地方工官分别管理采矿、冶铸、建筑和生产日用品的官工业,另有军器监管理制造武器和军用器的工场,并在宫廷内部设有御用作坊。唐以后,因手工业内部分工发展,管理愈来愈细,监下还设有若干署,唐少府监织染署包括25作,宋代仅少府监下附设的掌管金银玉饰品制作的文思院就领有42作。内侍省里制造皇家嫁娶用品的有81作。元官府手工业范围最广,官府和军队都设有作坊。明初,官工业种类达188种,工匠经常保持在30万人左右。清代官府手工业分属内务府、工部和户部经营。与前代相比,它的显著变化在于较多地以市场交换为手段控制民营手工业,利用其为官府加工生产,使科派与加工交织在一起。19世纪60年代后,官营近代工业兴起,官府手工业遂趋衰落。官府手工业作为中国奴隶制经济和封建经济的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工艺技术起过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