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书: 现在的“信”,古代叫“书”。家书: 家信。谓得到家信不易,因而感到无比珍贵。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王了一《龙虫并雕斋琐语·洪乔主义》: “古代所谓寄书,十之九是家书,在寄件人和收件人都觉得是‘家书抵万金’,那么,受托书的人何忍使他 ‘寄书长不达’ 呢?” 家书抵万金语出唐代诗人杜甫《春望》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句。我国古代邮驿全是官办,只专为官府传递文书,平民百姓的信件只有托人捎带,故有“柳毅传书”、“洪乔捎书”、“鱼雁传书”等说,人们把家书看得很贵重。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邮政,十分重视群众的家书(信),称“一封信两颗心”。千方百计将群众的信件迅速、准确地传送,做到信件万无一失,是邮电行业职工应尽的职责和道德要求,也是邮电企业的信誉所在。 家书抵万金jiāshūdǐwànjīn〔主谓〕 一封家信,抵得万两黄金。形容家信特别可贵。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 △ 褒义。多用于描写对家乡亲人的想念。 家书抵万金jiā shū dǐ wàn jīn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家信。抵:抵偿,当。即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形容得到家信不易,因而感到特别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