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后教孔子关于社会教育问题的主张。据《论语·颜渊》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是:‘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庶”,即要有较多的人口;二是要“富之”,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三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富而后教”的思想,正确反映了包括道德在内的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它在中国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