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隶伊犁州。北纬43°50′,东经81°08′。汉为乌孙地,民国29年(1940)设县,时称宁西。1954年改现名并成立自治县。人口13.1万人,其中锡伯族2.05万。面积4469平方千米。2002年生产总值5.22亿元。辖2镇(察布查尔、爱新色里)11乡(孙扎齐牛录、纳达齐牛录、扎库齐牛录、坎乡、阔洪奇、海努克、加尕斯台、琼博拉、堆齐牛录、绰霍尔、米粮泉回族乡)2场(羊场、园林场)。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4年3月25日成立。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伊犁河上游南岸。面积4430平方公里。人口152500人。主要有锡伯、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回、汉等民族。县政府驻察布查尔镇。大陆性气候,西部降雨较多。境内土壤肥沃,草原丰美,宜耕宜牧。“察布查尔”即锡伯语“粮仓”之意。产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甜菜及瓜果等。畜牧业较发达,产马、羊、牛、骆驼等。南部山区多天然森林,盛产木材和黄羊、旱獭、马鹿等野生动物及鹿茸、贝母、甘草、大黄等名贵药材。伊犁河产鱼。矿藏有煤、铁、铜等。建有煤矿、修造、水泥、印刷等工业。工、农、牧业、文教、卫生等方面发展迅速。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54年3月25日建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伊犁河上游南岸。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察布查尔镇。汉为乌孙地,唐属北庭都护府,明属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 清属伊犁将军管辖。1938年设河南县,后改宁西县。居民有锡伯、维吾尔、哈萨克、汉、回等民族。察布查尔渠横贯中部。大陆性气候,西部降雨较多。境内工地肥沃, 以农业为主, 农产有小麦、稻、玉米、棉花、胡麻及瓜果等。畜牧业较发达,产马、羊等。南部山区多天然森林,有黄羊、旱獭、鹿等野生动物及鹿茸、贝母、甘草、大黄等名贵药材。解放后工、农、牧业,文教、卫生等方面发展很快。农牧业机械化程度有较大提高。适龄儿童基本入学。各地普遍建立了卫生院(所)。公路通伊宁市。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1954年3月25日成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察布查尔镇。辖11个乡、2个镇、2个农场、71个村。总面积4461.58km2,边境线长72km。居民有锡伯、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古等21个民族。总人口15.85万(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9万,占总人口的15.71%。境内气候温和。森林区有马鹿、黄羊、旱獭、雪鸡、熊等10多种稀有野生动物;有鹿茸、雪莲、大黄、人参、贝母、甘草等10多种名贵药材。矿藏资源有煤、金、锰、石灰石、石晶石、冰晶石、云母、石英等10余种。农产品主要有小麦、水稻、棉花、甜菜、玉米、胡麻、瓜果等7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4.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40元;工农业总产值4.18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638元;粮食总产量97913t,人均粮食产量618kg;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地方财政收入1337万元。拥有各类学校86所,在校生32885人。医疗卫生机构119个,医院病床位320张。少数民族干部3226人,占干部总数的74.2%。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与哈萨克斯坦相连。1954年3月成立自治区,次年改为自治县,隶属于伊犁地区。现有人口148873人(1991年统计),除锡伯族外,人数较多的还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境内牧场众多,适宜于畜牧业,伊犁马以高大壮实而闻名全国,为乌孙马遗种,西汉时始称“天马”,后称“西极马”。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水量充足,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盛产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胡麻。天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出产鹿茸、麝香、贝母等名贵药材。伊犁河中多鱼。 ☚ 焉耆回族自治县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