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Wèi现行较常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阜平、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辽宁之清原、广东之乳源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狱官之后。郑樵注云: “郑大夫尉翩之后。” 《汉书·地理志》应劭 (注):“古狱官曰尉氏。”颜师古 (注): “郑大夫尉氏,亦以掌狱之官故为族耳。” ❷武官之后。《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 《北齐书·尉景传》 云: “尉景,字士真,善无人也。秦汉置尉侯官,其先有居此职者,因以氏焉。” 望出太原。 一音yù,亦姓。 春秋时郑有尉止、尉翩; 北齐有尉长命; 金代有尉珍。
尉Yù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阜平、围场,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并注其源: ❶ “音‘郁’。(春秋) 郑有尉止、尉翩; 古贤有尉缭,著书,号《尉缭子》。” ❷其据 《河南官氏志》 注云: “尉迟氏,魏孝文改为尉氏。” 一音wèi,亦现行姓氏。 北魏有尉长命; 金代有尉珍。 尉wèi官名。❶秦漢時各郡設都尉,武職。張衡《思玄賦》:“尉尨眉而郎潛兮,逮三葉而遘武。” ❷城門校尉,漢置,掌京師城門屯兵。張衡《西京賦》:“城尉不㢮柝,而內外潛通。” ❸長丞。《文選》張衡《西京賦》:“周制大胥,今也惟尉。”李善注:“《漢書》曰:‘京兆尹,長安四市皆屬焉,與左馮翊,右扶風爲三輔。然市有長丞而無尉,蓋通呼長丞爲尉耳。’” 尉 《玉篇》:“尉,武官之称也。”《左传·闵公二年》:“羊舌大夫为尉。”注:“尉,军尉。”通“慰” wei [例一] 《汉书·车千秋传》:“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注:“尉安之事,本无心也。是以《汉书》往往存古体字也。”尉安,即安慰。尉通“尉”。 [例二] 《后汉书·窦融传》:“帝复遣席封赐融、支书,所以尉藉之甚备。”尉藉,慰藉。尉通“慰”。 尉,影母、物部;慰,影母、物部。影母双声,物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尉读音·ü(ˋ),为ü韵目,属u—ü韵部。纡物切,入,物韵。 ❶[尉迟]姓。 ❷[尉犁]县名,在新疆。 上一条: 惌 下一条: 蔚
尉读音·ui(ˋ),为ui韵目,属i—ei—ui韵部。於胃切,去,未韵。 ❶古官名。如:太尉。 ❷现在的军衔名。如:中尉。 ❸[尉氏]县名,在河南省。 上一条: 讆 下一条: 鳚 尉{}四5842动从上往下按。胶辽官话。山东临胊。1935年《临胊续志》:「~,《说文》,『从上按下也。』转音如『缊』,其器曰~斗。『~』俗作『熨』。」   尉wèi❶古代官名(多为武职) △ 太~|县~。 ❷军衔名,在校官之下、士之上 △ 上~。 ❸姓。 另见969页yù。
尉yù尉犁,地名,在新疆。 另见826页wèi。 尉❶古代管兵的官名:太~。 ❷军衔名。校的下一级,士的上一级:~官︱大~︱上~︱中~︱少~。 尉wèi❶ 古代官名:都尉│太尉│县尉。 ❷ 军衔名:少尉│上尉│中尉。 ❸ 姓。 另见645页 yù。
尉yù❶ 地名用字,尉犁,在新疆。 ❷ 尉迟,姓。 另见530页wèi。 尉wei另见yu。尉官 太尉
尉yu另见wei。尉迟1(chi) 尉犁2 尉(一)wèi (二)yù【辨形】 左上是尸,下是示。11画。会意。 【辨义】尉(一)wèi ❶ 军衔名:尉官|大尉|上尉|少尉|中尉|准尉。 ❷古官名:都尉|太尉。 ❸ 姓。 (二)yù〔尉迟〕复姓。 〔尉犁〕县名,在新疆。 【辨析】 二音都可用作姓氏。区别在于: 一、构词方式不同: 尉(一)wèi构成偏正式合成词或单用;(二)yù构成联绵单纯词。 二、用于不同的姓: 尉(一)wèi用作单姓;(二)yù用作复姓。 三、适用范围不同: 尉(一)wèi除用作单姓外,还用于军衔名和古官名,适用范围宽;(二)yù只用于复姓尉迟和“尉犁县”,适用范围较窄。 尉wèi〖名词〗 官名。多为武官。秦以后朝廷设太尉,郡设都尉,县设县尉(4)。《柳子厚墓志铭》: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从蓝田县尉升任监察御史。《送杨寘序》: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到后来靠了上代的功勋,才到剑浦去做县尉。《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大儿子迈要往饶州德兴县就任县尉。 尉wèi❶ 官名。多为武官。《陈涉世家》:“~剑挺,广起,夺而杀~。”特指县尉。县令的副职。苏轼《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 ❷ 同“慰”。安慰。《后汉书·杨震传》:“以~下民之劳。” 尉*CEBE (一)wei❶古代官名,多为武职:太~/都~/校~ ❷军官军衔的最低一种;上~/少~/~官。 ❸姓。 (二)yu❶[尉迟]yuchi复姓。 ❷[尉梨]Yuli县名,在新疆。 安抚 安抚安(安戢;安辑;辑安;熨安) 抚(抚安;抚按;抚存;抚柔;抚巡;抚摩;抚慰;摩抚;按抚;慰抚;循抚;存抚;豫抚;案抚) 尉 绥(安绥;惠绥;辑绥) 弭 怀(怀抚) 敉 镇(镇抚;镇绥) 附 摩揉 摩拊 慰拊 循拊 捬循 宁辑 视问 巡靖 拊循 安抚和征伐:抚征 安抚,使安定:镇靖 安抚,使保持地方平静:绥靖 绥静 整治绥靖:缉绥 安抚使和乐:柔和 安抚使悦服:慰悦 安抚并免除徭役:柔复 以仁德安抚:惠安 救济安抚:拯抚 救抚 眷念安抚:顾循 劝说安抚:晓慰 怀柔,安抚:柔抚 纠合安抚:纠绥 监察安抚:监抚 巡察安抚:巡抚 治理安抚:治抚 训诲安抚:训抚 收复安抚:收辑 守卫安抚:扞抚 降伏安抚:降绥 收容安抚:收抚 (安顿抚慰:安抚) ☚ 安抚 安抚人 ☛
慰问 慰问问(问讯;问劳;问慰;抚问;劳问;顾问) 存(存省;存问;存候;慰存) 哀(哀吊) 慰(慰省)尉 表示慰问:道慰 慰问遭灾的人:吊灾 对遭遇丧事者表示慰问:唁(~电;慰唁)吊(慰吊) 慰喭 吊祭死者,慰问其家属:吊问 祭奠死者,抚恤慰问其家属:吊生恤死 痛死慰生 慰问受苦的民众:吊民(伐罪~) 朝夕服侍慰问双亲:晨昏定省 前往慰问:赴吊 亲临慰问:拜慰 临视慰问:临问 屈尊慰问:辱在 探望慰问:抚视 巡视慰问:巡问 抚巡 巡行慰问:骋劳 问候,慰问:告存 教诲存问:诲存 安抚慰问:镇慰 祝贺慰问:贺慰 庆贺慰问:庆问 送上酒肉表示慰问:牵羊担酒 馈赠慰问:馈问 互相慰问:相吊 抚劳慰问,与军民同乐:含蓼问疾 (用话语或物品安抚问候:慰问)
另见:安慰 安抚 问候 帮助 解除 痛苦 ☚ 慰问 慰劳 ☛
官职 官职官(职官;一官半职) 秩 采 职分 阶衔 僚职 吏巾 吏职 冠巾 印信 簪笏 印把(印把子) 印靶子 封爵,官职:冠带 官职借指:乌纱(乌纱帽;保~) 世代承袭的官职:世官 世职 宗职 收入多的官职:肥缺 肥秩 优缺 好缺美官 天子的职官:王职 显贵的官职:通班 华簪 清宦 清卿 显贵的官职和爵位:青紫 银黄 荣仕穹阶 金鱼袋 高官显爵 高官尊爵 显贵重要的官职:华要 清要 清华 清紧 要显 清贵的官职:清官 清贯 清秩 高贵的官职:珪爵 重要的官职:要缺 要官 重职 中央政权中机要的官职:枢要 大的官职:大官 簪缨(~缙绅) 稳固的官职:铁钞帽 铁乌纱 如意的官职:美缺 没有实权的官职:空衔 无实权的清闲官职:素官 清闲的官职:闲简 闲职 闲散的官职:散地 闲曹 闲冗 清闲冷落的官职:闲官 闲冷 小官:微官 非常低微的官职:一阶半职 一阶半级 一班一级 一资半级 一阶半职 卑微的官职:碎职 贱职 末官 末宦薄宦 破纱帽 地位低下的官职:贱仕 低级官职:末秩 俸禄微薄的小官:斗食 现任的官职:实任 冥间的官职:灵位 官职的空额:缺(实~;补~;出~) 古代官职名:宰(宰相;太宰) 郎(中郎;侍郎) 尉(太尉;廷尉) 尹(府尹) 令(尹令;县令) (官吏的职位:官职)
另见:官吏 职位 官位 ☚ 官职 官阶 ☛
军官 军官军部 官佐 兵官 领旗 头目 武将 韬钤 营府 勇爵 官长 各级军官:指挥员 军队中办理行政事务的军官:副官 一国军事主管部门派驻外国使馆的军事代表:武官 粗官 戎吏 军中的中下级军官:牙将 校尉级军官:校(~官;大~;军~;少~) 尉(~官;中~) 军官和士兵:官兵 广大的官兵:鸿校 (被授予尉官以上军衔的军人:军官)
另见:带领 士兵 指挥 用兵 作战 保卫 ☚ 军官 将士 ☛
官衔职称 官衔职称衔称 官员的职位等级的名称:官衔 仕途显达,官衔很多:金印累累 官阶、学阶等称号:头衔 职位和军衔:职衔 区别军人身份、等级的称号:军衔 军衔名:帅 将 校 尉 士 高校、科研人员的职务称号:学衔 高校教师的专业职称:助教 讲师 副教授 教授 高级职称:高职 (专业技术人员的名称:职称)
另见:技术 职务 ☚ 职称 爵位 ☛ 〖尉〗 (一)粵 wai3〔畏〕普 wèi ❶ 古代的武官名稱。李華《弔古戰場文》:「都〜新降,將軍覆沒。」(都〜:官名,僅次於將軍。) ❷通「慰」,慰問。班固《漢書.竇田灌韓傳》:「以〜士大夫心。」
(二)粵 wat1〔鬱〕普 yù 多用於「〜遲」、「〜繚」等複姓,如唐代名將「〜遲敬德」。杜佑《通典.邊防十三.突厥上》:「行軍總管、左武候大將軍〜遲敬德與之戰於涇陽。」
尉 尉官名。春秋时晋国置。掌军队。秦以后有太尉、都尉、县尉等官,均为武官。《吕氏春秋·去私》: “无国尉,其谁可为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为36郡,郡置守、尉、监。”集解: “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监御史掌监郡。” 《汉书·百官公卿表》: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 (公元前148年)更名都尉。”“ (县)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宋史·职官志七》: “尉,建隆三年 (公元962年) 每县置尉1员,在主簿之下,奉赐并同。” ☚ 卫候直都指挥使司提控案牍 未央令 ☛ 尉 尉官名。古代掌兵刑之官的泛称。《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条引应劭注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 自战国、秦汉以来,军官多以尉称。如汉代最高武职太尉,位列三公,又有卫尉、中尉、将尉、军尉、校尉等,均掌武事。古代兵刑不分,兵狱同制,尉又是掌刑之官。《说文》释“尉”曰:“有法度者,从寸。”春秋时有“尉氏”以掌刑狱。《汉书·地理志》“尉氏”条引应劭注曰: “古狱官曰尉氏”。《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杜预注:“尉氏,讨奸之官。”秦、汉之廷尉为九卿之一,是最高司法官。地方郡县又各置郡尉(汉改为都尉)、县尉,即掌本地军事,又“主追捕盗贼,伺察奸非”(《唐六典·州县官制》)。唐根据县等置县尉,员自一至六人不等,分判军事、刑狱或民事诸事,常作为进士或其他士人的起家之官。宋县尉掌阅习弓手,息奸禁暴。明代废尉,以典史代尉分判诸司事,又置巡检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明清常将典史别称作县尉。 ☚ 刑部 六曹 ☛ 尉(一) wei ❶古官名。如:太尉。 ❷军衔,尉官。如:上尉,少尉。 ❸姓。(二)yu尉迟,姓。 尉wèi ❶ (古官名) officer: 廷 ~ court officer ❷ (尉官) a military rank; a junior officer: 上 ~ captain; 中 ~ first lieutenant; 少 ~ second lieutenant; 准 ~ warrant officer ❸ (姓氏) a surname: ~ 止 Wei Zhi 另见 see also yù。 ◆尉官 a military officer above the rank of warrant officer and below that of major; junior officer; 尉缭 a surname
尉yù (姓氏) a surname: ~ 缭子 Yu Liaozi 另见 see also wèi。 ◆尉迟 a surname; 尉犁 Yuli (a county in Xinjiang) 尉wèi1、官名。春秋时有军尉、舆尉,皆为高级军官,掌兵事。也简称尉。《左传·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又《闵公二年》:"羊舌大夫为尉。"注:"尉,军尉。"秦汉有太尉,掌兵事;廷尉,掌刑狱。县尉,掌察奸捕盗。又有都尉、卫尉、校尉、骑尉,皆武职;还有中尉等。都简称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廷尉,秦官,掌刑辟。""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上林有八丞十二尉。"秦汉之尉官,后世多相沿。 2、清代驻防旗营有城守尉、防守尉。民国初等军官有上尉、中尉、少尉。详见各条。 尉官名。《佐传·闵公二年》:“羊舌大夫为尉。”注: “尉,军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有军尉、舆尉等。战国时赵国设有中尉,负责选任官吏。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秦汉以大尉掌兵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 尉武官名。春秋时晋置,即军尉,设于上中下三军,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亦置,即都尉。《史记·白起王翥列传》记“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资治通鉴·周纪五》“赫王五十五年”条胡三省注:“尉,军中诸部都尉也。”秦汉时有太尉,主全国兵事,郡亦置都尉,助太守掌一郡兵事。其后历代相沿,有都尉、骑尉等名,均为武职。清代驻防旗营有城守尉及防守尉。民国时期为初级军官衔称,北洋政府时分上尉、中尉、少尉三级,其下还有准尉。国民党政府与北洋政府制同,惟无准尉。 尉wèi,yù (篆) 小篆由尸(人)、二、又(手)、火构成,属会意字。段玉裁说:尸、二,即“仁”字。意思是亲手用火去温暖别人。本义为慰问。隶书将“火”写成“灬”(《白石神君碑》),也有写成三点的(《韩敕碑》)。楷书将三点变成了“小”,便完全没有了“火”的痕迹。也有学者认为是“熨”之本字。“尸”似是熨斗的象形。《说文》:“尉,持火以尉申缯也。”缯,丝织品。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wèi 慰(慰问) 蔚(蔚蓝) 熨(中医用药热敷。“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yùn 熨(熨斗)
207.趣談“尉”字尉,金文像人持火器爲另一人治病,叫作熨法,尉是熨本字。
尉 金文; 篆wèi[象形會意。 (《説文》:“從上案下也。從尽;又持火,以尉申繒(zēng捆紮)也。” 尉,金文像一人持器,用火加溫後爲另一人治病,人旁的兩點表示“病變”,中醫治病有熨法,擬“尉”即“熨”本字。下方的“小”爲“火”的訛變。尉又是“慰”本字,因爲熨物使平,平則安。引申爲“安慰”。借用爲官名〈縣尉〉,今部隊的軍銜名,在士之上,校之下。尉 yù遲爲複姓。)] [西漢] 司馬遷 《史記·秦始皇本紀》:“分天下爲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東漢] 應劭《風俗通》:“火斗曰尉。” 尉*(11画) ❶wèi ❷yù
  【提示】示,起笔是横,不是点; 第四笔宋体是撇,楷体是点。 *尉wèi11画 寸部 (1) 古代官名,多为武职: 太~|廷~|县~|军~。 (2) 军衔名,低于校官: 上~|中~。 (3) 姓。 另见yù(490页)。
*尉yù11画 寸部 (1) 【尉迟】 复姓。 (2) 用于地名: ~犁(在新疆)。 另见wèi(418页)。 尉 ☚ 爛 灸 ☛ 尉1.wèi 2.yù1.wèi 小篆的会意字。从𡰥(古文夷字,甲骨文金文尸与夷为一字。平义),从寸(本作又,即手),从火。手持火热的东西使其他东西舒展平坦。如用烙铁、熨斗把衣服布帛等烫平。是熨的本字。约南北朝后造熨字,因东汉时尉字左下角讹变成示字,即火字讹成“小”字。所以下面又加一火旁。春秋以后,作为官名,多为武职。如:太尉。现在作为军衔名。在士之上,校之下。如:大尉|中尉|少尉。约汉代或之前用为安慰的慰,也说明尉是慰的本字。小篆时就有加心字底的。河南省有尉氏县。 2.yù 约汉代译音用字。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尉犁县。又约南北朝时译音用字。用于复姓。如:尉迟。 尉★常◎常
表意,小篆从 (yí,平)、又、火,又指手的动作,表示熨烫衣帛使平整,隶定为“尉”。本义读wèi,熨平(是“熨”的本字),引申为安慰(后作“慰”),假借为官名,由此引申为军官的级别或军衔名;又读yù,用于“尉迟”,复姓。尉犁,地名,在新疆。 【辨析】 以“尉”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wèi:蔚、慰∣yùn:熨。尉 (wèi)从𡰥又持火,所以𤈫申繒也。𡰥,古“夷”字,平也。俗别作“熨”。 尉 *尉ɂjwər[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从上按下也。 从𡰥、 又持火所以申繒也。(十篇上) 作手以(工具)取火上燒烤之石塊以熨燙病人的背部狀。 ☚ 隼 豚 ☛ 00001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