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乘 是印度的原始佛教。1世纪大乘佛教形成后,对原始佛教的贬称。小乘佛教奉释迦为教主,把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作为最高目标。小乘佛教主要传入泰国、斯里兰卡、缅甸、老挝及中国的傣族等地。称南传佛教。印度的原始佛教自称为“上座部佛教”,对“小乘佛教”称号,不予承认。 小乘佛教语。梵文Hinayana之意译。即小乘佛教,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小乘认为释迦牟尼是现实的教祖、传教师,世界仅是刹那生灭过程的现象,无可依恋之处,注重修行、持戒,以求得自我解脱。小乘教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也流行于我国民间。《百喻经·送美水喻》:“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得,求度生死。” 小乘(反)大乘 大乘←→小乘dà chéng ← → xiǎo chéng大乘:公元一、二世纪流行的佛教派别,想要普渡众生,所以自命为大乘。 宗教 宗教教(~派;~规;~义;~堂;~主;~徒;信~;在~;说~;传~) 另见:信仰 神仙 佛 寺庙 ☚ 信奉 家庭 ☛ 小乘亦称“小乘佛教”。小乘,梵文Hinayana的意译,意译“希那衍那”,“希那”,意为“小”;“衍”意为“乘”。小是对大而言。一二世纪大乘佛教产生后,认为自己的教法最胜,故自称“大乘”,而将坚持原有教义,主张自利或自度的教派,称为“小乘”。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非难大乘是“非佛所说”。小乘主要经典有“四阿含经”、“五部律”、“六足一身”和《大毗婆沙论》等。现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属于南传佛教。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称号。在中国等北传佛教地区开始也曾有小乘流传,但影响远不及大乘。在中国云南傣族、布朗族等居住地区有小乘流传。 小乘即小乘佛教,佛教重要派别。主要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以自利(达到自已解脱)并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此称是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泛称,学术界亦沿用此称。又因该派首先传至斯里兰卡,又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亚各国传播,故又有南传佛教之称。其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之称。公元十世纪末,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十五世纪中叶,在云南西南部广为流传,并形成政教合一制,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均广泛信奉此派。 小乘梵文Hinayana(希那衍那)的意译。即小乘佛教。公元1世纪形成的大乘佛教对主张自我解脱的教派的贬称。后为学术界沿用,但无褒贬之义。教义理论上,一般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我空法有”);修习实践上,着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追求“灰身灭智”的阿罗汉果,视释迦牟尼为教主。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现流行于南亚、东南亚各国,自称“上座部佛教”。参见“大乘”。 小乘xiao cheng【佛教】Little Vehicle 小乘Hinayana doctrine;the Little Vehicle 小乘Hinayāna;Little Vehicle(佛教) 小乘梵文Hīnayāna的意译,即小乘佛教。“乘”即“乘载”、“道路”。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一些新派别,自称“大乘”,谓能够“普渡众生”,而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它与大乘的区别主要在: (1)对释迦牟尼佛的看法上: 小乘认为他是一位教主,是一位完全达到觉悟的人;大乘则视其为法力无边,大智大能的神。(2)修持方法上: 小乘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及“八正道”,强调出家修行。大乘则重修“六度”、“四摄”,不强调出家修行。(3)教义学说上: 小乘主张人空法有,大乘则主张人法两空。(4)修行目标上: 小乘追求个人解脱,证得阿罗汉果;大乘则倡导要普渡众生,追求成佛。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等。今学术界沿用“小乘”称号已无褒贬义。但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等国的教派不接受此称号,一直自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国的云南傣族地区是北传的小乘佛教集中流行之地。 小乘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其教保持早期佛教的教理,重在自我解脱,以求证阿罗汉果为止境,通过个人修行,入于涅槃,以免轮回之苦。大乘佛教流行之后,原部派佛教被贬为小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