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馆
壮族师公聚徒传教的场所和机构,多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师公发展的鼎盛时期。师馆有专门的房舍,有的还置有田产。这些田产或由其教徒耕种,或租种于佃农。每个师馆均有其主持人,俗称“馆佬”,并常以其姓名作为该师馆的名称。师馆之学徒分预徒和正徒两等:预徒即初学之徒,有志于师公行业的青年男子,交纳一定学金,便可入馆学师,在馆佬的指导下,背诵师公经文,习练舞蹈、唱腔、乐器以及各种法事仪式。一年半载后,视其成绩优劣,或淘汰或转为正徒。转为正徒者,方有资格入教,但必须先受馆佬的度戒之后,方能从事法事活动。每批正徒,均由馆佬立字为辈。各徒皆以馆佬所立之字更换其名,如像同辈兄弟。师馆原先是民间的宗教组织,专门从事酬神、驱鬼、丧葬、祭奠活动。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师馆活动的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娱人的成分逐渐增多,酬神的成分相应削弱。通过师公及民间艺人对师公经文、音乐、舞蹈的改造,扮演故事,遂向师公戏发展。在红白喜事或节庆盛事祭仪中,穿插表演。至清末民初,师馆基本上变成了民间的师公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