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希腊、罗马农业经济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希腊、罗马农业经济史agricultural eco-nomic history of Greece and Rome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位于巴
尔干半岛南部的古希腊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公元前11~前9世纪时,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随着氏族公社的解体,财产差别的扩大,耕地逐渐变为私有财产而部分集中于氏族贵族手中。到了公元前8~前6世纪时,先后形成了200多个城邦(polis.citystate),即城市国家。它以城市为中心,包括邻近若干村落所组成。城邦的全体居民分为自由民和奴隶两个基本阶级。在自由民当中又分为贵族(大奴隶主)及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平民当中分化出一些比较富裕但并非显贵者,也剥削奴隶的劳动。当时的希腊木犁已装配上铁制犁铧,耕地面积得以迅速扩大。但希腊地狭山多,适于耕作的平原有限,于是兴起了向外移民并开展海上贸易活动,这样便在地中海及黑海沿岸的一些地方也建立起希腊式的城邦。在希腊本土众多的城邦中则以雅典和斯巴达最为典型。雅典城邦是奴隶制民主国家,土地占有形态是以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为主,但占有少量土地的平民为了从事农业生产,须经常向贵族借贷,当他付不出利息时就会成为债务奴隶。斯巴达城邦的全体居民分为享有全权的公民、没有政治权利的自由人及沦于依附地位的奴隶。全部土地归公民集体占有,使用上则分割为几千块小份地,分给每户公民,但不准买卖及转移。奴隶是按家或村归属于一定份地,他们从事耕作,只要按规定把收获的一定量产品交给份地主人,就可得到不被出卖或赶走的保证。这种制度是为了防止公民的贫富分化而便于集中力量从事军事活动。到了公元前4世纪时,希腊大奴隶经济逐渐兴盛起来,在经济上出现了大奴隶主的田庄地产和大手工业作坊。这些田庄及作坊除了种植并加工小麦、大麦等粮食,还用栽种的橄榄及葡萄分别制油及酿酒,并把消费的剩余贩运到埃及、意大利及黑海沿岸地区,为奴隶制关系和奴隶制国家在更大范围的经济扩展开辟了道路。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兼并,公元前338年由希腊北方兴起的马其顿王国控制了整个希腊,把各城邦变成它的附庸,城邦制度也宣告结束。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整个希腊被归并入罗马版图。
罗马奴隶制国家是由定居在意大利中部的拉丁人建立的,在公元前7世纪后半期形成一些小城邦,公元前510年左右成立了由贵族统治的奴隶制共和国。此后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战争。公元前31年实行帝制时,已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帝国内部除了奴隶和奴隶主矛盾外,还充满了平民与贵族、被征服民族与统治者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公元330年在君士坦丁堡另建新都,帝国遂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到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终于解体,西欧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罗马建国的初期是以较稳定的中小农土地所有制为主。当公元前3世纪罗马已统治地中海大部分地区时,贵族奴隶主把被征服的居民变为奴隶,在侵吞兼并的土地上建立起奴隶制大庄园(Latifundium)。在实行帝制的初期,这种大庄园曾有较大发展。除了因土地分散部分出租,通常多是直接经营的果园及牧场。在意大利中部多为中型田庄,以生产经济作物为主;在意大利南部及北非的规模较大,主要从事谷物或畜牧生产,所得产品大部分作为商品供应市场。奴隶在庄园内劳动,是在管家(villcus)监督下进行。在收割或采摘的季节还雇用一些无地或少地的自由农民。除了沦为农业雇工,这些破产小农更多的是流入城市,变成靠国家补助为生的无业游民。随着小农的破产,罗马军队的兵源也告衰竭,军队战斗力下降。奴隶来源日趋减少,奴隶身价也愈昂贵,加上奴隶逃亡、反抗及怠工的影响,使以奴隶劳动为主的庄园变得无利可图,奴隶制经营陷入困境。奴隶主被迫把地产分成小块,交给奴隶或出租给小佃户耕种,收取实物地租,奴隶及破产后依附于奴隶主的自由民逐渐变成隶农(coloni)。隶农有自己的家室经济,耕种大土地所有者划给的份地。这种份地虽不能转让但可世袭使用。隶农的社会地位根据法律规定不得与自由民通婚,而大土地所有者却有权将他们连同土地一起出卖。隶农是中世纪农奴的前身。这一变化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13: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