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庆历新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庆历新政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激烈,贫富悬殊日益严重;澶渊之盟订立后,进贡契丹的钱帛使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庆历二年契丹渝盟,宋朝增加岁币,人民更难以支撑;景祐之后宋夏战争连年不断,军费开支年重一年。急剧尖锐的阶级矛盾,促使当政阶级中一些清廉和明智之士实行政治改革。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仁宗每召见,必令他们条奏当世政务。九月,范仲淹提出十条改革措施:(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疏上,都被仁宗所采纳,其中应书写成命令条例者,均统一成文,陆续颁行全国。此号称新政。但因新政严重地阻扼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遭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Qingli xinzheng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社会改革。宋仁宗时期(1023-1032)宋朝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军事都面临巨大问题,集中表现为冗兵、冗员、冗费等现象严重。庆历三年(1043),仁宗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他们以整理吏治为中心,条陈十事,推行新政。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吴县)。长期从仕,有政绩。曾多次提出革新倡议,支持者有欧阳修、杜衍等名大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 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安石变法 ☛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Qingli xinzhen又称范仲淹改革。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宋夏战争连年不断,官俸、岁币、军费剧增,国库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官僚士大夫以及宋仁宗本人都感觉到,若不采取某些变革,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宋仁宗在庆历之初,便任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谏官,责成他们在政治上锐意改革。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疏,指出时政的主要弊端,并提出明黜陟、抑挠倖、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政治改革主张,其中心是整顿吏治。宋仁宗一度对范仲淹的改革予以支持。但因变法措施触犯了一些官僚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甚至诬蔑范仲淹等改革派结党营私。在庆历四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诸人被排斥出中央政府,推行不到一年的“新政”也随之罢废了。 ☚ 支移和折变 王安石变法 ☛ 庆历新政北宋范仲淹等主持的新政。北宋中叶,积贫积弱的局面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有识人士纷纷建议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仁宗予以采纳。但在其后的执行过程中,仅在整顿吏治方面颁布过几次诏令,已遭到大官僚集团的反对。不到一年,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开朝廷,新政遂告夭折。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北宋中叶,朝政腐败,积贫积弱,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产生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当时有识之士相继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挽救危机。庆历三年(1043)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奉诏条陈10事: 明黜陟、抑侥幸; 精贡举,择官长; 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思信,重命令。疏上,被仁宗采纳,下诏颁行全国,史谓“庆历新政”。这些措施,虽只有在整顿吏治方面的有所实施,并未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但因触动了统治集团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次年,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先后被迫离开了朝廷。1045年,仁宗下诏罢除新政。 ☚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年间的政治改革。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等为谏官,发动了一场变革现实的运动。九月,范仲淹上疏陈十事,提出改革的基本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其中除修武备之外,均颁行全国,取得了一些成绩,时人称为“新政”。富弼、韩琦也提出“安边策”及“救弊八事”供仁宗审阅,成为新政的组成部分。庆历新政并非全国的改革,只是在吏治、徭役等问题上搞了一点较温和的革新,但因触犯了大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范仲淹等被斥为朋党,相继被逐出朝。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