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Xù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四川之成都,山西之临汾、运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归 “上声” 部。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 据《路史》 注云: “楚附叙之后有序氏。”据此,《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词典》 皆以为与 “叙” 同。 ❷又,或与“徐”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序假借为徐。《正字通》: ‘序,姓。’ 《礼·射父》: ‘序点’,(注) 或为 ‘徐点’。” 后汉有序渊。
序Yǔ《姓氏词典》 引 《山西省革命烈士英名录》 收载,其注云: “今山西大宁有此姓。”未详其源。 序xù❶鄉學之名。《孟子·滕文公上》:“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班固《東都賦》:“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❷秩序。班固《東都賦》:“人神之和允洽,群臣之序既肅。”張超《誚青衣賦》:“三族無紀,綢繆不序。” ❸次。馬融《長笛賦》:“洪殺衰序,希數必當。” ❹按次第排列。傅毅《洛都賦》:“序立廟祧,面朝後市。”蔡邕《筆賦》:“傳六經而綴百氏兮,建皇極而序彝倫。” ❺廂房。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西廂踟躕以閑宴,東序重深而奧祕。” 序 序原指大曲的前部或大曲的序曲,包括散序和中序。散序指使用散板的一段器乐曲,中序指使用缓板的一段器乐曲伴奏的歌唱。因它们都是向舞曲的过渡部分,故名为“序”。唐宋大曲拥有多种结构类型,其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器乐曲、歌曲、舞曲三段联合的类型和以舞曲为中心、以歌曲过渡的类型。后一类型无明显的器乐曲独奏的部分,歌曲部分较长,这一部分统称为“序”。宋代词调中有《倾杯序》,即是从大曲《倾杯》的歌曲部分演变而成的。 ☚ ">大  散序 ☛ 序 序xù❶排列次序。《大雅·行苇》五章:“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毛《传》:“已均中艺,序宾以贤,言宾客次序皆贤。”郑《笺》:“舍之言释也。艺,质也。周之先王将养老,先与群臣行射礼,以择其可与者以为宾。序宾以贤,谓以射中多少为次第。” 《大雅·桑柔》五章:“告尔忧恤,诲尔序爵。”郑《笺》:“恤,亦忧也。我语女以忧天下之忧,教女以次序贤能之爵。”朱熹 《集传》:“序爵,辨别贤否之道也。告之以其所当忧,而诲之以序爵。” ❷帮助。《周颂·时迈》一章:“明昭有周,式序在位。”毛《传》:“明矣知未然也,昭然不疑也。”《尔雅·释诂》:“顺,叙也。”叙、序古通用。马瑞辰《通释》:“顺从亦为序,顺之即助之也。” ❸绪,事业。《尔雅·释诂》:“叙,绪也。”马瑞辰《通释》:“序、叙古通用。” 《周颂·烈文》一章:“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毛《传》:“戎,大;皇,美也。”郑《笺》:“皇,君也。念此大功,勤事不废,谓卿大夫能守其职,得继世在位,以其次序其君之者。”朱熹《集传》:“念汝有此助祭锡福之大功,则使汝之子孙继序而益大之也。”《周颂·闵予小子》一章:“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毛《传》: “序,绪也。”《尔雅·释诂》: “绪,事也。”朱熹《集传》:“皇王,兼指文武也。我之所以夙夜敬止者,思继此序而不忘耳。” ☚ 庐 "> ☛ 序读音x·ü(ˋ),为ü韵目,属u—ü韵部。徐吕切,上,语韵。 ❶次序;顺序。 ❷在正式内容以前的。如:序言;序曲。 ❸古代由地方举办的学校。 ❹东西墙。 上一条: 芧 下一条: 垿 序ㄒㄩˋxù二2837①动隐瞒。中原官话。甘肃武都。李恭《陇右方言发微》:「武都一带谓隐瞒曰~。」②动收拾;整理。吴语。江苏苏州〖 〗。拿书~好把书理好。③名表示辈份或排行。闽语。福建厦门〖 〗。~大人称长辈‖兄弟也有~大~细兄弟也有排行大小。   序xu古代地方学校。《史记·儒林列传》:“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周曰庠(xiang)。”(乡、里:都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夏:夏代。曰:叫做。殷:商代。) 序xù❶次序 △ 顺~|循~渐进。 ❷序文 △ 请人作~。 ❸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起引导作用的部分 △ ~曲。 序❶先后的次第:顺~丨次~丨秩~丨程~丨工~丨音~丨语~丨词~丨循~丨岁~丨叶~丨循~渐进。 ❷按次序排列:~次丨~齿。 ❸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曲丨~幕。 ❹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文丨~论丨~言丨~目丨~跋(ba)丨自~丨代~。 ❺古代由地方举办的学校:庠(xiang)~。 序xù❶ 次第,次序:顺序︱循序渐进。 ❷ 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起导入作用的部分:序幕︱序曲。 ❸ 序文:写序︱代序。 ❹ 古代指正房两侧的东西厢房:东序︱西序。 ❺ 古代的学校:庠序。 ❻ 姓。 序见[代序] 另见xu
序见[代序] 另见xie 序xu序跋 序齿 序化1 序列 序论 序目 序幕 序曲 序数序文 序言 序战 程序 词序 次序 代序 工序 花序 顺序 岁序2 循序 叶序3 音序 语序 秩序 自序 序列化 序时账 次序井然 循序渐进 长幼有序 序xù❶次序;顺序:虽只二人奉酒,那贾环弟兄等却也是排班按~,一溜随着他二人进来。(五四·1258) ❷排次序:赏罚无宾主,吟诗~仲昆。(七六·1882) ❸序文;写在正文之前的评介性文字:按贾政口中之言,稍加改易了几个字,便成了一篇短~。(七八·1945)
序xù❶季节的次序;时序:回忆海棠结社,~属清秋,对菊持螯,同盟欢洽。(八七·1125) ❷依次序(年龄、名次等)排列:次日,贾兰只得先去谢恩,知道甄宝玉也中了,大家~了同年。(一一九·1504) 序❶州黨之學也。《周禮·地官·卿大夫》: “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 鄭玄注: “序,州黨之學也。” ❷更。《周禮·夏官·御僕》: “以序守路鼓。” 鄭玄注: “序,更。” 《儀禮·公食大夫禮》:“卒盥,序進,南面上。” 鄭玄注: “序,猶更也。” 《禮記·仲尼燕居》: “下管象武,夏籥序與。” 鄭玄注: “序,更也。” ❸舒也。《周禮·冬官·鮑人》: “卷而搏之而不迆,則厚薄序也。” 鄭玄注: “序,舒也,謂其革均也。” ❹堂東西牆謂之序。《儀禮·士冠禮》: “主人玄端爵韠,立於阼階下,直東序西南。” 鄭立注: “堂東西牆謂之序。” 《儀禮·鄉飲酒禮》: “主人坐奠爵於序端。” 鄭玄注: “東西牆謂之序。”《儀禮·燕禮》: “射人升賓,賓升立於序内東面。” 鄭玄注: “東西牆謂之序。” 《儀禮·大射》: “賓升,立於西序東面。” 鄭玄注: “東西牆謂之序。” 《儀禮·士喪禮》: “皆饌於西序下南上。” 鄭玄注: “東西牆謂之序。” ❺次也。《儀禮·鄉飲酒禮》: “衆賓序升即位。” 鄭玄注: “序,次也。” 《儀禮·士喪禮》: “祝先出,酒豆邊,俎序從” 鄭玄注: “序,次也。” 《禮記·明堂位》: “序,夏后氏之序也。” 鄭玄注: “庠、序亦學也,……序,次序王事也。” 《禮記·中庸》: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 鄭玄注: “序,猶次也。” ❻猶“代” 也。《禮記·郊特牲》: “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鄭玄注: “序,猶代也。” 《儀禮·燕禮》: “媵爵者立於洗南西面北上,序進盥洗角觶。”鄭玄注: “序,次第也,猶代也。” 《儀禮·大射》: “升自西階,序進酌散。” 鄭玄注: “序,次第也,猶代也。”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垣籬部 > 牆壁 > 序 序 xù 指正堂的東西牆。《書·顧命》:“西序東嚮,敷重序席,綴純,文貝仍几。東序西嚮,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几。”《爾雅·釋宫》:“東西牆謂之序。”《大戴禮記·主言》:“曾子懼,退負序而立。”孔廣森補注:“序,東西牆也。堂上之牆曰序,堂下之牆曰壁,室中之牆曰墉。”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居室部 > 側室 > 廂2 > 序 序 xù 即厢2。《書·顧命》:“西序東嚮。”孔傳:“東西廂謂之序。”《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西廂踟蹰以開宴,東序重深而奥秘。”李善注:“東序,東廂也。”《南齊書·東昏侯紀》:“食後方出,朝賀裁竟,便還殿西序寢。”宋·岳珂《桯史·秦檜死報》:“頃刻之间,堂序懽聲如雷。”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國家大學 > 序 序 xù 學校名。先秦之序,曾主要用以習射。《孟子·滕文公上》:“序者,射也……殷曰序。”《周禮·地官·州長》:“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鄭玄注:“序,州黨之學也;會民而射,所以正其志也。”《禮記·明堂位》:“序,夏后氏之序也。”又《王制》:“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鄭玄注:“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宫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漢·班固《白虎通德論·辟雍》:“鄉曰庠,里曰序。庠者,庠禮義也;序者,序長幼也。”《漢書·平帝紀》:“立官稷及學官……鄉曰庠,聚曰序。” 序 序由作者或他人撰写的,刊印在图书正文前面、有时也可独立成篇的,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资料来源、编写体例,或对内容进行介绍评述的一种散文。又称“绪”、“叙”、“引”、“前言”、“引言”、“序言”。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按《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又谓之大序,则对小序而言也。其为体有二: 一曰议论,二曰叙事。”《古今文综》:“叙引同体,由来已久,刘梦得序文多名为引。眉山父子,避其家讳,以引为序,又其后矣。”《正字通》:“凡书策举其纲要列卷首,谓之叙,或作序。”上古时,序多放在正文之后,如 《史记·太史公自序》、《庄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论衡、自纪》、《说文解字·叙》等。以后序多放在正文之前,个别放在正文之后的改称为“跋”、“后记”、“后序”等。序原是作者自作的,后亦有请别人作序或为别人作序的。为别人作序的约始于刘向的《战国策序》,请别人作序的第一个人是晋代左思。自己作序的主要是要向读者说明该书文的缘起、要旨、体例、资料来源及撰写经过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原书文。为别人作序的通常扼要介绍书文的内容、要点和特点,对书文的价值作中肯的评述,甚至可对作者的思想、为人、治学态度等诸方面做简单介绍,其作用是向读者推荐原书文,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另亦有以“出版说明”、“编辑说明”代替序言的现象。某些文章名虽为序,实则并不是序,如柳宗元《序饮》、《序棋》并非为序,乃是杂记。另有“自序”一种文体,重在自叙生平,实为自传,亦不能归入序类。 序的写法无固定格式。可以为学术专著作序,如《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序》,亦可以为艺术作品作序,如孙犁 《贾平凹散文集序》; 可以为一个人的专集作序,如苏轼《六一居士集序》,可以为几个人的合集作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亦可以为一套丛书作序,如李泽厚《美学丛书序》; 可以为长篇巨制作序,如《汉书·叙传》,亦可以为单篇诗文作序,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序以叙述为主要表现手法,亦可兼用议论与抒情手法。序应有详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鲜明的观点,简洁明快的语言。其篇幅一般不宜过长。某些为合编成集的著作作序,编者往往亦有借着写序来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的,这种序篇幅较长,可上万字,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和一定的学术价值,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序》。序的行文可活泼轻松,亦可凝重沉稳,其语言风格和情绪色彩可根据作者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而定。序应有较强的感染力,甚至可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吸引读者阅读正文。一篇优秀的序言,本身就是一篇成功的艺术佳品,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可以独立成篇,传于后世。 ☚ 回忆录 绪 ☛ 跋;序○跋bá(名)跋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文章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语|序~|题~|给他的论文集写一篇~。 ●序xù(名)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文章等正文之前的短文,用来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或介绍、评论本书、本文的内容:~有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别人写的|作~| 自~|写~。 序←→跋xù ← → bá序:序文。 跋:跋文。 【例】 ……应“撤毁”者有书籍六种,都是古书,而有他的序跋。(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 序 序文体名。也叫“叙”。说明著书宗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或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的文章。序可以由著书人自作,也可以请人代作;可以为一书一篇而作,也可以为专集合集而作。最初的序置于书后。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文解字·叙》等。自萧统《文选序》开始,序文移到书前,而把列于书后的序叫做“跋”。正式的序大约出现在汉代,序的内容除阐述“序典籍之所以作”(王应麟《辞学指南》)外,还包括全书的目录和提要。从性质上分,这时期的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为主,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一类以议论为主,如刘向《战国策序》。后世继承和发展了这两类序文,出现了许多文学史上的名篇。传世名篇如庾信《哀江南赋序》、欧阳修《伶官传序》。 序的异名还有“引”“题辞”。如刘禹锡《彭阳唱和集引》《英蜀集引》,苏洵《族谱引》,赵岐《孟子题辞》等等,都属于书序。 ☚ 赠序 叙 ☛ 序xù〖名词〗 一、次第。亦用作动词“按次第”(11)。《季札观周乐》:节有度,守有序。——节奏都有一定的尺度,各种乐器的演奏都有一定的次序。《敬姜论劳逸》: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师尹同众地方官辅佐君王按次序做百姓的事。《尊经阁记》:为长幼之序。——就是长幼之间的次序。 二、季节(1)。《滕王阁序》:序属三秋。——季节属于秋天。 三、用同“绪”。事业,功业(1)。《郑庄公戒饬守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周室的子孙一天天地丧失他们继承的功业。 四、文体名。评介作品内容的文字。亦用作动词,“写序”(4)。《送石处士序》:遣愈为之序云。——让我写了这篇序言。《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愈因推其意而序之。——我就推广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言。《梅圣俞诗集序》: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十分高兴谢君能分类编排,我就写了序并且保藏它。
序xù〖动词〗 用同“叙”。陈述,叙谈(2)。《祭公谏征犬戎》:时序其德。——时常陈述祖先的恩德。《春夜宴桃李园序》:序天伦之乐事。——叙谈亲人间的欢乐事情。 序xù❶ 堂屋的东西墙。《仪礼·乡饮酒礼》:“复位,当西~卒盥。”(卒:终。盥:洗手。)也指东西厢房。《尚书·顾命》:“西~东向。” ❷ 学校。《寡人之于国也》:“谨庠~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 ❸ 通“叙”。❶ 次序,秩序。《荀子·君子》:“长幼有~,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丘迟《与陈伯之书》:“今功臣名将,雁行有~。” ❷ 按次序排列,排次序。《荀子·君子》:“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贾谊《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❸ 时序,季节。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属三秋。”韩偓《登南神光寺塔院》:“四~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❹ 叙述,述说。萧统《〈文选〉序》:“铭则~事清润。” ❺ 序言。评介作品的文字。如《吕氏春秋》有《序意》,《史记》有《太史公自序》等。用作动词,作序。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庐陵文天祥自~其诗。”引申指赠序。如韩愈有《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柳宗元有《送薛存义序》等。 序 说话是交际的需要,然而它是一门艺术。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有许多话不便于直说或不宜过于直白,客套、避讳也在所难免。此外,我们对人祝愿、安慰、称赞、进言、规劝、叙己……在什么场合,对谁说话,怎么说,历来很有讲究。话语说得得体或恰当,有时可谓“一字千金”。 委婉语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委婉语”的英文单词euphemism,源自希腊语,是“好言语”的意思。所谓委婉语,顾名思义,是在与人为善的前提下,对某个事物、问题采用含蓄、婉转的说法,表明态度,或发表见解。委婉语容易为人接受,心悦诚服,乃至得到慰藉、启发和激励。通俗地说,相对于直来直去,是换一种说法。委婉语通常采用含蓄、比喻、象征、引用、借代、褒饰、称赞、戏谑、抑己的手法。有的俗语、谚语等,也是极好的委婉语。好的委婉语,有时还有幽默的味道,令人开怀。 人是有思想的文化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问题的看法,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或开导,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品位得到提升。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之一。而语言具有弹性,这主要是指用不同的话,或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与人交往所使用的语言,愈来愈具有软性。与人恭敬,于己谦卑,恰恰是做人的美德。委婉语与对人故作姿态,刻意阿谀奉承,有着本质的区别。委婉语通常反映了人的修养,以礼貌代替粗俗,以含蓄代替直说,以柔软代替生硬,以婉转代替刺激,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它不但表现人的心灵美,而且体现一种语言美,含有语言之妙韵,所谓“余音缭绕”、“颊齿留香”即是。直截了当,硬梆梆的语言,一般来说,不符合人们的心理接受法则,并且常为人抵触以至拒之门外。更不要说,那些强词夺理,充满火药味的语言了。许多无谓的隔阂、争吵,往往是与使用语言不当相关的。殊不知,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际,是为了取得心灵的沟通、理解,为了彼此情感的愉悦,为了互相帮助和增进合作。 编纂一本切实可用的委婉语工具书,相信为读者亟需,也不失为一个有创意的尝试。笔者尽可能从古今中外的典籍、书信、文论和民间的俗语、谚语等方面,广泛搜求,并加以筛选。所选词条,力求简洁、有生命力,其中有书面语,有口语,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层面和不同职业人的交往需求,无论待人接物,还是叙述自己,尽量能派上用场。本书以我国带有民族色彩的委婉语为主,有不少是约定俗成的,在有的方面也穿插一些国外的词条,为本书增色不少。顺便说来,由于文化心理的差异,欧美的委婉语大都轻松俏皮,颇有趣味,让人忍俊不禁,是一大特色,国内了解甚少,想必对我国的读者有开阔眼界和借鉴的意义。 收入本书的委婉语,共约5100条。为方便检索,特加以分类编排,有礼貌·往来、激励·赞美、条件·境况、规劝·批评、岁时·物称、情感·思念、人体·生理、称谓·职业、处事·场面、秉性·缺点、品评·鉴赏、慰问·吊唁12大类。每条均有释义,或者标明用法,便于正确使用。有的还标有出处、典故。 语海浩瀚,作为语言的分支,委婉语仍然是个值得进一步挖掘的题材。生活之树常青,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委婉语也在不断涌现。对委婉语笔者目前所掌握的仍然有限,加上学识谫陋,拙书或有错谬之处。诚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建议,以待今后有机会再版时修订。 王雅军 凡例 ☛ 序 序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短文。又称“叙”、“引”、“引言”等,与“跋”(后记)相对。序有著作者自己写(“自序”)和他人代写两种。前者多用以介绍著述的原因、写作的经过和撰文的目的;后者则一般重在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为读者阅读作品提供必要的指导。序可有可无,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多篇。 ☚ 原稿 跋 ☛ 序*xuD0F2 ❶次第:顺~/程~/秩~/~数/长幼有~。 ❷开头的;正式内容之前的:~幕/~曲/~战。 ❸序言,序文,一种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介绍、评论性文体:作~。也写作“叙”。 ❹古代的学校:谨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 墙壁 墙壁壁(障壁;四~;画~) 闬 墉(墉壁;墙墉) 墙垣 堵墙 余胥 堂阶旁的墙壁:轩屏 被诗人题上诗的墙壁:诗壁 诗墙 半月形的垒壁:月墙 房屋里侧的墙壁:后檐墙 中堂两面的墙:序 有缝隙的墙壁:隙壁 破损颓坏的墙壁:破壁 倒塌的墙壁:断壁(断壁颓垣;断壁残垣)颓墙 断墙残壁 前代留下的墙壁:遗甃 墙壁的外层:墙皮 ☚ 围墙 亭、塔、栏杆 ☛
排列次序 排列次序排列次第:序 依据某标准排列序位:相齿 按年龄长幼排定先后次序:序齿 按年龄大小定位次:齿叙 依年齿大小排列座次:齿坐 族人相聚,以年龄大小为序:齿族 叙长幼次序:齿次 事物的排列次序很清楚:层次分明 ☚ 排列 排列方式 ☛
季节 季节季(季候;旱~) 时(时节;时令;时季;时制;时景) 序(序次;气序) 期节 风候 物候 景候 节律 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岁时 一季:浃时 四个季节:四运 四象 四时 四季四节 一年,四季:岁时 季节的次序:序次 时序 节序 一年的时序:岁事 岁功 时序失调:愆序 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首时 多雨的季节:雨汛 初夏梅雨季节:梅候 雨水多的季节:雨季 湿季 秋天收获的季节:橙黄橘绿 绿橘黄橙枨黄橘绿 秋冬季节:阴(阴期) 秋冬阴寒季节:阴驾 降霜季节:霜分 营业旺盛的季节:旺季 盛季 春光物候:莺莺燕燕
另见:耕种 时间 变化 节令 ☚ 季节 农时 ☛
各种位置的房屋 各种位置的房屋正房两旁的房:耳房 丙舍 陪厕 正房前两侧的房屋:横屋 耳房前面的房:厢(厢房;厢屋;东~;西~;两~;边厢;侧厢) 便坐配房 东西厢房:序(东~西向) 正房对面或两侧的房:庑(堂庑;廓庑) 面南的房室:阳荣 ☚ 各种程度的房舍 堂屋 ☛
叙述 叙述叙 述(述叙;述序;讲述) 序 叙述事情:叙事 说事 陈事 题诗叙事:题序 叙述离别之情:叙离 叙述事物实质:造实 叙述事理:叙致 叙述全书或某学科的要旨:发凡(~起例) 记载叙述:载述 阐扬叙述:甄述 叙述并发挥:敷衍(~成篇) 叙述并解释:阐述 叙述和分析:论述 叙述并评论:述评(时事~) 评述 论证评述:证序 综合评述:综述 综合叙述:综述 综述事理:综事 阐明综述:阐宗 阐综 (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叙述)
另见:叙说 述说 说出 记录 事情 经过 ☚ 叙述 叙述方式 ☛
书的各部分 书的各部分写在正文前的短文章:序(序言;序文;代~;大~;小~;自~) 叙(叙言) 绪(绪言;小绪) 前言 前记 弁言 弁语 缘起 说例 用诗写成的序言:诗序 正文前的短文:引(引子;引言;小~) 正文前的片断:楔子 说书人进入正话前的引子:笑耍头回 正文外的补笔:附笔 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绪论 著作的本文:正文 本文 白文 教课书的正文:课文 正文前的篇章的名目:目(目录;目次;总~;细~;子~;要~;题目;篇目) 索引 引得 编成的目录:编目 正文前的说明体例等:例(例言;凡例;图~) 著作的编写格式:体例 书刊的前面部分:卷首 开卷 书的全部:全篇 全文 终篇 结束时的文章:结语 尾声 煞笔 写在书后的短文:跋(跋文;跋尾;题跋)书后 后记 后序 诗文书画上的题跋或评语:品题
另见:排列 书 ☚ 书多 书的一部分 ☛
次序 次序次(次第;辈~;业~;节次;比次;名~;目~;车~;行~;班~;场~;轮次;诠次) 序(顺~;工~;语~;词~) 第(~十;第次;第序;等~;品~;诠第) 旅 录 叙 贯(贯序) 甲乙 节级 齿弟 条理,次序:伦(伦次) 条序 等级次序:陔 陛 阶次 等次 等杀 等衰 差秩 年龄的次序:齿序 官阶的次序:阶序 选授官职的次序:铨次 类别的次序:部次 排列的次序:次比 序次 编列的次序或等第:号(头~) 排行的次序:行第 第行 朝官站立的次序:鹓序 朝官的班次:鹭序 鸿序 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程(程序;议~;课~) 节次 按日排定的行事程序:日程 办事的程序:手续 办事的程序和规则:章法 手续清楚:来去分明 事物相承接的次第:层次 事物的条理次序:伦类 书中篇章的顺序:篇次 篇第 运行的次序:运次 轮番的次第:番第 先后承接的次序:继序 正常的次序:秩叙 按年龄大小定次序:齿叙 按来到的先后定次序:先来后到 (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次序)
另见:秩序 序数 编次 考试 比赛 排列 混乱 整齐 ☚ 次序 依次 ☛
古代的学校 古代的学校泮(泮乡;泮宫) 黉(黉学;黉序;黉舍;黉门;黉室;黉宫;黉校;黉堂;黉塾) 庠 党序 锱坛之宫 古代学校的名称:序 古代地方学校:社学 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蒙馆 蒙学 古代小学:西序 楹西 古代大学:上庠 太学 成均 頖宫 璧雍 国子学 国子监 环林璧水 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东序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泮宫 ☚ 讲学之所 考场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按标准授职 按标准授职按才能授官:叙才 根据才能大小而授予适当的官职:量能授器 量能授官 因能授官 根据人的才能授予相称的职务:沿才受职 因才授职 衡量才能,授予相应官职:量授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因任授官 选才授官:铨选 督察铨选:督铨 铨叙授职:简授 量才授官:物官 经过考试,量才授官:试铨 按等级次第授官:序(序进;序迁) 叙(资叙) 按常规授官:序常 依照规定顺序授官:除班 按功劳大小授职:叙绩 按功劳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叙爵 依据战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官职:武爵武任 衡量功绩而授予爵禄:计功受爵 ☚ 授职的方式 任用 ☛ 序xù徐吕切,上语。 ❶正堂东西两厢。《书·顾命》:“西~东向……东~西向。” ❷乡学;学校。《礼记·学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国有学。” ❸次序;秩序。《韩非子·外储说》:“大小易~,贵贱易位。” ❹季节,时节。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属三秋。” ❺序言,序文。《文心雕龙·诠赋》:“~以建言,首引情本。” ❻序列;排列。《荀子·王制》:“~四时,裁万物。” ❼叙述,记叙。萧统《文选序》:“论则析理精微,铭则~事清润。” 〖序〗 粵 zeoi16〔罪〕普 xù ❶ 古代地方辦的學校。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❷ 秩序,次序。《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朋友有信。」 ❸ 時序。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屬三秋。」 ❹ 依次序排列。荀況《荀子.王制》:「故〜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 ❺ 古代文體一種,多為臨別贈言,如宋濂有《送東陽馬生序》。 ❻ 序言,序文。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文天祥自〜其詩,名曰《指南錄》。」
序古代学校名。参见“庠”。 序 ☚ 庠 汉代官学 ☛ 序 序州官学名。《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陈浩注: “古者25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有门,门侧有塾。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也。500家为党,党之学曰庠,教闾塾所升之人也。术当为州,12500家为州,州之学曰序。《周礼》乡大夫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是也。序则教党学所升之人。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之学,谓之国学。” ☚ 秀才 选人 ☛ 序xù❶次序。如:顺序,秩序,井然有序。 ❷排次序。如:序次,序齿。 ❸开头的。如:序战,序幕,序言。 ❹序文。 ❺古代由地方举办的学校。如:庠序。 序 序文体名。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宋王应麟《辞学指南》云:“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按《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由此可知,序或叙,是在著作写成后,对其写作缘起、立意、内容,体例、目次等加以叙述、说明的一种文章。序的正式出现大约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有《太史公自序》,班固的《汉书》有《叙传》,扬雄的《法言》有《法言序》。序在写法上大体分为主叙事和主议论两种,但两种写法往往交互使用,许多优秀序文还常常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宋代欧阳修所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名文,而又情理兼长;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著名序文,而又情采并藏。此外,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则是一篇记叙而兼抒情的著名序文。隋唐以前的序文一般置于全书之后,与后世置于书前不同。序文还有“引”、“题辞”等异名。序中另有一种文体,用于惜别赠言,内容多推重、赞许认之辞,称为赠序。赠序形成于唐初,韩愈所作最多,也被论为最好。 ☚ 语录 赠序 ☛ 序 序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短文。又称“前言”、“叙”、“引”、“引言”等,与“跋”(后记)相对。有著作者自己写(“自序”)和他人代写两种。前者多用以介绍著述的原因、写作的经过和撰文的目的;后者则一般重在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同时也为读者阅读作品提供必要的指导。序可有可无,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多篇。 ☚ 条形码记录单 译本 ☛ 序 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经济理论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一些旧的经济理论没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被抛弃了,一些反映新的经济实践的新理论正在创立。经济理论变化之大、之迅速,令人眼花缭乱,使得经济学家们如果不紧紧跟随实践的发展、不密切关注理论的演变,很可能会发现自己仍然主张或深信不疑的某些理论已经过时了,不管用了。在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大转变的时期,对于实践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人们不能从现有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当试图从理论上回答这些问题时,自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甚至对立的见解。因此必定会出现热烈争鸣的局面。 经济理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实践的发展决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理论,不过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实践。错误的理论也是对实践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片面的、停留于事物表象的反映。与此同时,理论的发展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规律性: 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甚至由错误到正确。经济理论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而且常常出现反复。有些经济理论,不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往往在不同的场合会以多少相似甚至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有时则以貌似不同实则相近的方式重新出现。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货币的命运问题的讨论,20年代在苏联就提出一些与当今接近的观点。而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点以后,大家都这样讲了。可是细细看来,斯大林的观点也还存在,只不过变了个说法。这里我不想评论观点的是非,而只是想说明,理论的发展是曲折的,人们不可能径直地揭示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产生不同的看法实属自然,不同见解的争论是推进理论发展的常规。 自1979年以来,在我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经济学一马当先,理论的活跃空前未有。在这种良好的形势下,为了使经济理论的争鸣在促进理论发展和指导实践中更有成效,仍有几点值得提出来谈一谈。 首先,多年来,在教条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就某一经济理论争鸣时,往往习惯于寻章摘句,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词句作为各自立论的根据。经济理论的争论常常变成了语录对语录的争论,或者变成了对同一语录的不同见解的争论,或者实际上变成了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自己的见解作注释。这种情况尽管现在少多了,但也还存在。原因主要在于还没有完全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或者仍有一些余悸,怕出差错。但要是把经济理论的争鸣变成语录之争,那就失去了争鸣的意义了,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是无补的。 其次,在经济理论争论中还经常出现囿于概念之争、提法之争的情况。争论各方首先弄清楚各自应用的概念、提法,本来是争论的前提,否则争论了半天,大家讲的不是一回事,岂非成了演《三岔口》? 同时,不同的概念和提法,还往往反映争论者之问对经济实践的不同看法和主张。所以,经济理论争论中总会多多少少地涉及到概念和提法。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提法上的争论,而不深入到争论的问题的实质,那末,这种争论往往无助于理论的深化,无助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喜欢作概念、提法之争,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学界多年来形成的一种通病,至今改变不大。 第三,同上面这一点相联系,在经济理论的争论中,人们还习惯于用理论的推理作武器。换句话说,是在“自圆其说”上下功夫,在对方的立论中找空隙,而不是首先把争论建立在事实的根据上。如果争论不顾实际,这种争论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其实,有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只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是不难解决的。最近关于“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问题的争论就是一例。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只要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不难看到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和发展,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已经开始。 第四,在我国经济理论争鸣中还有一种不良的现象。这就是不注明争鸣的对方的见解的出处,而在说明自己的见解时,如果这种见解前人已经提出过或者自己的见解补充了前人的见解,也不注明前人的见解的出处。更有甚者,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他先把别人的见解加以歪曲,然后进行批评。或者制造一个本不存在的见解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展开批评。这种争鸣,显然无助于形成正常的良好的理论争鸣环境,从而也无助于经济理论的发展。 最后,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势,抡起棍子打人的现象现在已很少见,但这种不良学风的影响还不能说完全清除了。 为了创造良好的争鸣环境,并使争鸣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上述种种问题是需要解决的。此外,为了使经济理论的争鸣能更好地开展,人们还需要了解争鸣的进展情况。因为有时候我们看到,人们就某个问题热烈地争论,殊不知这个问题早就争论过,或者目前争论双方的论点早已提出过了。虽然,如前所述,有些经济理论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有些问题的争论也会反复进行,但应该尽可能避免在已经提出过的论据上和已有的水平上翻来复去、徒费笔墨。所以,了解经济理论争鸣的进展情况,对于促进争鸣的一步步深化也是必要的。 为了推进经济理论的争鸣和发展,中南财经大学一些教师编写了《经济科学学术观点大全》一书,简明地介绍了我国经济理论界在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体系、经济科学的名词和概念、经济理论和学说、经济科学学科等方面的不同观点和评述,给我国经济学界、经济界、理论宣传界等等提供了一部很有用处的学术资料性工具书。我国近几年出版过几本类似的书,但大多是就为数不多的理论专题的学术争论作一些综述。本书的特点在于,涉及经济学的各分支,内容非常广泛,叙述简要,按具体问题设置“条目”,近似辞典,查阅方便。一册在手,我国经济学界争论过或仍在争论的问题要点几乎都可以查到。这本书既然介绍了我国经济理论的争论情况,那末,从介绍中,我们也多多少少可以看到前述我国经济理论界在争论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我想,读读这本书,对于纠正和解决这种种问题也是有意义的。我相信,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理论争鸣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理论的大转变,并使我国的经济理论更好地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服务。 黄辅礽 1986.12.8 ☚ 一、导论 1. 经济科学体系 ☛ 序xùⅠ ❶ (次序) order; sequence: 程 ~ procedure; 井然有 ~ in perfect order; 顺 ~ sequence; 以年代为 ~ in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rder]; 以字母为 ~ in alphabetical sequence [order] ❷ (序文) preface: 原 ~ the original preface; 这本书有作者的自 ~。 This book has a preface written by the author. ❸ (古代由地方举办的学校) a type of local school in ancient times ❹ (姓氏) a surname: ~ 点 Xu Dian Ⅱ (排次序) arrange in order: ~ 齿 [书] arrange (seats, etc.) in order of age Ⅲ (开头的; 在正式内容以前的) introductory; initial: ~ 战 initial battle ◆序跋 preface and postscript; 序号 order number; 序列 order; alignment; array; succession; suite; {数} {计} sequence; 序论 prodromes; 序幕 prologue; prelude; 序目 preface and contents; 序曲 overture; introduction; prelude; 序诗 prologue; 序时记录 books of original entry; 序时帐薄 book of original entry; 序数 ordinal; ordinal number; 序文 preface; foreword; 序言 introduction; preface; foreword; exordium; 序战 initial battle; 序奏 prelude 序学校名。夏代创设,以习射为主。夏代 脱离原始社会,建立起家天下的奴隶制政权,有人不服,常起兵反抗,必须用武力加以镇压,于是建立起以车战为主的常备军,兵车的编制,中间一人御马,车左一人持弓,车右一人持矛,射在当时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夏人及其附近的各部族,多以善射著称。《礼记·王制》说:“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东序是贵族子弟习射的学校,以国老任教师;西序是平民子弟习射的学校,以庶老为教师。商代沿置,所以孟子以序为商代的学校。至西周,为周王直属大学——辟雍中的一院,称为东序。参见“辟雍”。 序xù ❷ 循序渐进|秩序井然
❹ 春秋代序|长幼有序|井井有序|井然有序|昭穆伦序|尊卑有序
序 金文; 篆xù[廣(房屋,意符)+予(聲意符)→ 序(《説文》:“序,東西墻也。從广,予聲。”予,本意爲“紗杼”,杼有緒〈紗頭〉,會意爲次第〈排列有序〉,通“緒”〈序言、序幕〉。古代學校稱“序”,擬爲教學“循序漸進”。)]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夏朝的鄉學叫校,殷朝的鄉學叫序,周朝的鄉學叫庠。) 序xù(7画)
  【提示】下面是予,不要错写成矛。 *序xù7画 广部 (1) 次序;排列的先后: 顺~|秩~|程~|循~渐进。 (2) 〈书〉 依次排列: ~次|~齿。 (3) 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以前的: ~幕|~曲。 (4) 序文;一般指排列于书前的介绍或评述文章: ~跋|自~|代~。 (5) 古代指地方学校。 序 ☚ 廏 廣 ☛ 序xù小篆以来的形声字。从广(yǎn,象房屋),予声。声母演变如余徐叙、卖(yù)续例。本指堂屋的东西墙。引申指东西厢房。又引申指学校。如:庠(xiáng)序。学校处受教育。转义为次第。如:顺序|工序。组词如:次序。又指排列次第。如:序齿(指按年龄排次序)。又指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如:序文|序曲|序幕。 序★常◎常
xù形声,从广(yǎn),予声,本义为堂屋的东西墙,引申为东西厢房、次序、按次序排列、序文(著作之前的文字)、开头的、正式内容之前的等。 【辨析】 “序文”“序言”也作“叙文”“叙言”,现在的推荐形式是前者。 |